美与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2章》)
[今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按语]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
王安石:夫善者,恶之对;善者,不善之反,此物理之常。
王夫之:天下之变也,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
美丑问题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有人说,美是主观的;有人说,美是客观的;有人说,美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人说,美是与丑相对照才被强烈表现的。人们称赞完善之美,但也肯定残缺之美;人们歌颂社会之美,但也欣赏自然之美;人们塑造现实之美,但更向往理想之美;人们培养形体之美,但更珍视心灵之美。美的内涵丰富无比,但一切美的来源都来自人类的劳动创造之中。
老子认为“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但人们往往都有偏见,自私自利,用他们的私智把“道”剖析得支离破碎。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以后,一定都争美弃丑,向善背恶,于是纷争迭起,诡计从生,世界上从此扰攘不宁。
有对父子到佛寺参观,同到一座大佛像底下膜拜。儿子突然问:“爸爸,佛大还是雷公大?”父亲感到奇怪,儿子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儿子说:“你看,佛像头顶装了一根避雷针。”
就像这个故事,“天下皆知神佛最大”,那么到底佛大还是雷公大?这个答案就算争论一百年还是无解!可见有些事并不是用某一个标准就可以评比出来,强调谁大只会作茧自缚。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自我选择和造就的结果。生命是广阔无垠,用某一个定义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人家认为美的,你不一定要认同,人家认为好的,你不一定非要拥有;生活是否圆满,人生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方式,盲目地崇拜世人眼中的“美”、“善”以致失去了自己才是最笨的。
英国诗人布莱克说:“在一粒砂中,我看到世界;在一朵花中,我看见天堂。”心灵若是美的,就可以到处看到美了。我们如果也可以调整自己偏差的眼界与心弦,那么就可以领悟大千世界的无穷美感。
多与少——少则得,多则惑
[原文]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22章》)
[今译]
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按语]
河上公: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感于所闻。
蒋锡昌: “少”即“知足”、“知止”之谊;“得”即“长久”之谊;“多”即“甚爱”、“多藏”之谊;“惑”即“大费”、“厚亡”之谊。
在这世界上,因嗜欲太深而蒙受重大损失的人太多了。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食、色,都是嗜欲,此外的一切金钱物质享用,也都是“嗜欲”。“天机”是智慧,是灵性,以庄子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欲望多,他就缺少智慧与灵性。
生活中,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嗜欲成癖了。如能减少一分嗜欲,就减少一分苦恼,也就多了一分真趣。人能做到绝嗜弃欲,苦恼也就会渐渐消失,天机也就会慢慢健全。思虑足以伤神,嗜欲足以伤身。所以老子说:“见素抱扑,少思寡欲。”黄石公说:“杜绝不良嗜好,禁止非分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又说:“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宗教家教导人们修心养性,躬身处世,保身养世之道,其宗旨在于节制嗜欲,减少思虑,弃除烦躁,杜绝尘劳,省精保神,炼性全真。寥寥数语,做起来却不容易。然而它的基本功夫,也是最初的入门要诀,全在“平淡”二字。
在一个到处充满了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欲望是可卡因、是美酒,而平淡是矿泉水、是清茶。安守平淡的生活,并且能以平淡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诱惑和干扰,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如梦,这样的人,于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
安守平淡,并不是不求进取,并不是无所作为、放弃追求,而是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安然对待人生。只有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方式,心境才能冷静、思虑才能悠远。平淡,能使人心静如明镜,少受灾难。
古代有位哲士,曾经赋诗说:“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也缓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必问闲人。”
一位原不识字,后因悟道而会做诗的石匠吟咏道:“省事心常逸,无营心更忘。庸人多自扰,痴客为人忙。性癖交游少,疏狂与趣长。日长无俗事,高枕乐羲皇。”
《福寿全书》中说:“万种疾病的毒根,皆源于一个浓字。浓于美色,就会产生虚弱的毛病;浓于货利,就会产生贪婪的毛病;浓于功利,就会产生造作的毛病;浓于名声,就会产生偏激的毛病。唉!浓这个病毒对人的伤害太深了。怎样化解这个病毒呢?我这里有一个药方,它的名字叫‘平淡’!”
《多少箴》中说:“少饮酒,多喝粥。多吃蔬菜,少吃肉食。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思虑。少群居,多独宿。多藏书,少积玉。少求名,多忍辱。少求福,多行善。少烦恼,多欢笑。少动念,多修行。便宜不可再得,好事不如无。”
《坐忘铭》中说:“常沉默气不伤,少思虑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媚无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即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能力又不能达到,则会形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在对环境、对自己都长久的感到失望与不满的情形下,人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和对环境的戒备及内心的紧张。
对那些太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一份“心灵上的舒展”。这种心灵上的舒展就是让自己能把一切看平淡些,看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不要过分地求全苛刻。固然,在正常的情形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成功、要精确、要胜利、要超然;但是在这一切要求之上,还必须有另一种要求来使它平衡,这要求就是使自己“量力而行”、“轻轻平淡”。
对富贵看得淡,富贵就不足以动心志;对名利看得淡,名利就不足以动心志;对生死看得淡,生死就不足以动心志。像这样就可以随运而行,因顺而住,随处而得,随遇而安;可以一无所有,逍遥自在。
曲与直——曲则全,枉则直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第22章》)
[今译]
曲折的东西,才能保全;弯曲的东西,就会伸直。
[按语]
河上公: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枉,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曲则全,枉则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诸多生物而言,弯曲确实能保全它自己,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大智慧。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一年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账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生活中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积累着终将让事实说话欠难以承受。这时候,我们需要像雪松那样弯下身来,放下重负,才能够重新挺立,避免压断的结局。
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的建院历史久远、辉煌的建筑和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个特点就是:在佛学院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在着壮观的大门的。这个时候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外面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尤其是通向这个小门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的。
我们不全是佛教徒,但我们同佛教一样,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学会“弯腰、侧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修炼。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弯曲,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生活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盛与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原文]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30章》)
[今译]
事物茂盛了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做不遵循道。不遵循道,就会快速死亡。
[按语]
河上公: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壮。枯老者,坐不行道也。不行道者早已。
王弼: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
有位企业家曾说过:“当你经过千辛万苦使你的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候,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当你被上司提升或嘉奖的时候,常常会自鸣得意吗?如果是,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的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下去才好。你所拟的一生计划,当然是非常伟大的,但在你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目标之前,中途的一些升迁,真可说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许在你实行一个计划时,一着手就大受他人夸奖,但你必须对他们的夸奖一笑置之,仍旧埋头去干,直到隐藏在心中的大目标完成为止。那时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非起初的夸奖所能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当我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每晚睡觉前总是拍拍自己的额头说:‘别让自满的意念,搅乱了你的脑袋。’我觉得我的一生受这种自我教训的益处很多,因为经过这样的自省后,我那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便可平静下来了。”
一个人的伟大与否,是可以从他对于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堆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象,乐极生悲。
看过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记”故事的人,都会记得特洛伊是怎样被毁灭的。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策,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运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将木以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睡梦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到两个教训:一是得意时不要高兴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二是失败也莫灰心,危机即转机,失败后面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时要咬紧牙根,坚韧自强,逆境便将过去,雨过天晴,前程一片光明。
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只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希腊有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得来不易,但更难的是在于如何持续保持好业绩。所以,在运气好时,切莫得意忘形,而致乐极生悲,必须更加积极奋发,以使成绩永久不坠。
舍与得——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原文]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第42章》)
[今译]
一切事物,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按语]
河上公:引之不得,推之必还。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患。
王弼: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这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哉!
我们都有过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失去的,正是他人应该得到的。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有时,失去不一定是忧伤,反而会成为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反倒是一种奉献。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极有价值。
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决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用套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云:“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在欧洲,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谚: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铁;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去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候生活的转机,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所记述的,就是面对人生际遇所保持的一种适应的跳高。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