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1727100000002

第2章 元太祖成吉思汗(2)

百战百胜与 “大迂回”战略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仗剑以行”率军征战40 余年,金戈铁马毕其一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造了一系列卓越的战略战术。成吉思汗“用兵如神”的高超艺术,为历代兵家、史家所推崇。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生动地评价道:说实话,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顾祖禹说: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成吉思汗的用兵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蒙古族尚无文字。因此成吉思汗不曾熟读兵书战法,也没有军师的指导,他的军事思想,除了学习前人有用的成功经验之外,主要是靠他自己及其部属在战争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他在蒙古骑兵的建军、治军、练军和用军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在此我仅想以一种窥豹一斑的方式向大家详细分析在战略方面,成吉思汗有一套难能可贵的 “大迂回”战略,其中孕育了成吉思汗百战百胜的奥秘。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计谋将对方制服。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来到贴尔克盆地。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正等着他们。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激战一天胜负未决。第二天,他们带着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他们给你们的好处,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如果要讲仁义道德,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他们的侦察行动,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需要长途奔袭,没有远距离奔袭,很难对敌产生威慑。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是他能够征服世界的奥妙所在。

13世纪,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重骑兵防护性能好,机动性差,适合阵前对抗。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恰如“二战”中机械化部队,它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这就使成吉思汗时代所营造的战场,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如果把它与“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作对比,就会发现在成吉思汗指挥的战争中有与德国“闪击战”相似的内容。农业时代的“闪击战”其战绩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它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轻骑兵机动性好的特长,打破了13世纪呆板的攻防战术,从而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当时,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已引起欧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遥远的城市,如卢卑克(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和纽伦堡(位于德国巴瓦里亚境内)都加紧防御准备。就连当时的英国也提心吊胆,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鱼。

三、大迂回战略是将帅胆识和军队力量结合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成吉思汗独特的军事体制和治军思想,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从而使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

研究蒙古兵学中大迂回战略的具体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大迂回战略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作出大迂回的决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执行大迂回战略任务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否则大迂回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

成吉思汗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他成就霸业的原因诸多,而首要因素就是成吉思汗杰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生活艰苦,形成了坚毅,勇敢的性格。他生活的年代动乱,漂泊,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熟悉。因此他能对复杂敌情作出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四、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和后勤保碍工作“羊马随征,因粮于敌”

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一般要远离后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基本上是脱离根据地作战,因此,信息的畅通无阻和粮草的充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史料载,差不多他每到一处,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释站,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三十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他出征花刺子模国,渡过伊力河时,垫木头、铺石子修的桥就达四十八座。察阿歹西征中渡过沙拉坦河时,就修了十八座桥,使全军安然渡河。除此以外,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这样两大洲各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也更加方便,路程也缩短了。同时,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因为这些城堡的守军被突入其来的敌人吓懵了,他们来不及作坚固防御,即使作了准备,但蒙古军却偏偏出现在他们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们认为敌人是无法前来偷袭的。正如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在评论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时说:在中世纪里,战略的最好例证并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13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时代。

毁誉纷纭 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制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成吉思汗即帝位后,锐意进取,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从而大大巩固了已经建立的蒙古政权和各部统一的局面,也大大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开始了无尽的南进与西征,踏上了漫漫的对外扩疆拓土的征伐之路,直到病死在西夏军营。《元史》评其曰:帝(指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绩甚众。

为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成吉思汗首先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具有铁的纪律和富有战斗力的军队。颁布《札撒》奖罚分明。对贵族将领与普通士兵几乎一视同仁。对待部下,成吉思汗主张教导和奖罚并重。违犯《札撒》一二次者教育;三次以上者流放到遥远的地方。在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能宽厚待人,取得民心。成吉思汗成为人心向慕的核心人物。他任人惟贤,量才适用。成吉思汗不仅打破蒙古内部的氏族部落界限和旧氏族贵族的特权,而且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他所提拔重用的将领,基本上都经过实际战争的锻炼。他们当中,有贵族出身的人,也有平民、奴隶出身的人。成吉思汗的四大麾下:忽必来是巴鲁剌思人,速不台、哲勒篾是兀良哈人,哲别是泰亦赤兀惕人;四杰:孛斡儿出是阿鲁剌惕人,木华黎是札剌亦儿人,孛罗忽勒是主儿勤人,赤剌温巴特尔是泰亦赤兀惕部脱脱哥的家人。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1204年,成吉思汗俘虏塔塔统阿后,命他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儿字书国言,使蒙古人开始使用文字,1206年成吉思汗又决定以畏兀儿字为官方文字。同年,成吉思汗命令失吉忽图忽用畏兀儿文字书写《青册》1240年用畏兀儿文字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重要文献。 两次《札撒》的颁布,开创了以法治国的道路。统一局面的形成,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吉思汗为了加强与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交往,曾诏谕在大道上设置哈剌赤(守卫),并颁布一条《札撒》凡进入蒙古境内的商人,一律发给凭照,以鼓励外商来蒙古经商。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就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为空前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掀起了西方历史上一场黄祸风暴,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同时,成吉思汗之对外扩张,在客观上颇有积极意义。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亚欧大陆正式沟通,东西方使节往来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李思纯在其《元史学》中说:蒙古西侵,乃将昔日阻塞未通之道途,尽开辟之,而使一切民族种姓,聚首相见。元人周致中也在他的《异域志》里说,撒马尔罕其国极富丽,城郭房屋皆与中国同。……繁富似中国,商人至其国者多不思归。

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绝对是一个能征善战,对待敌人毫不留情的好战君王,蒙古军队征战时的大肆杀戮,更是让部分人将成吉思汗和“邪恶”画上了等号。不过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西方对于成吉思汗的功过评价正在发生变化:在BBC播出的最新纪录片中,成吉思汗就被刻画成了一个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就霸业的正面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在文学、法律和文化传播等领域内的贡献更是得到了高度赞扬。

因为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成吉思汗和匈奴的阿提拉大帝一样,都是历史上让人感到恐惧的人物。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成吉思汗的名号,但对于他个人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成吉思汗的历史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英国制作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些被隐藏的秘密。

在BBC的纪录片中,成吉思汗堪称蒙古帝国一位慷慨的君主,他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无私地和手下的人民分享,而他在征战杀戮、积极扩张领土的同时,也在积极提升自己帝国的文化、法律和文学水平。成吉思汗还是一位积极吸收外来事物的开明君主,当时中原神奇的中药就被他引进用来救治蒙古民众。

在欧洲,成吉思汗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遭人误解诽谤,目前在西方社会中,想要为成吉思汗“正名”的,绝对不是BBC一家。一位名叫麦克?耶茨的英国人此前成立了一家名为“领袖价值”的公司,主要提供历代领导人资料信息,他将成吉思汗视为一位“有远见、有能力、有权力和有精力”的“四有”领袖。

耶茨说:成吉思汗并不为大量物质财富所动,他和自己的忠诚支持者分享一切东西,他是一位慷慨的领袖人物。成吉思汗和同时代人相比,也体现了自由主义和宽容的品质,至少他没有因为宗教原因而处决过任何人。

《每日电讯报》表示,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后的对外征战中,将蒙古帝国的版图扩展到了从太平洋到黑海之间的广阔地域,疆土面积之大,从来没有任何帝国能赶超。 至于成吉思汗在推进社会改革进程中的激进作用,此前更是被人忽视。现在终于发现,在成吉思汗征服一个新部落之后,他的习惯就是摧毁该部落的贵族阶层,吸收同化他们的下层民众。这就是成吉思汗口中的“机会应该给予大多数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

很多历史学家现在开始相信,成吉思汗在积极拓展疆土的同时,更是一位国家权力的坚定拥护者,正是他将蒙古的部落统治改造成了初步的官僚统治,而且他的统治也超越了民族主义的范畴,凭着他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功劳,成吉思汗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在是一位促进欧洲融合的“先驱”

成吉思汗将草原上落后、分裂的蒙古族融为一体,并成功地建立了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重开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以及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巨大贡献令世人瞩目。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即使北宋时期,虽然在中原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但辽、西夏、金国仍然各占一方。蒙古国的建立,为今后中国的统一也创造了条件。在这方面,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蒙古国将对蒙古高原、中原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成吉思汗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他毕竟是时代的产物。12世纪的蒙古草原,外受金朝的残酷压迫,内则部族纷争不休,正处于“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动乱之秋。成吉思汗的称霸草原,统一各部族,乃是顺应民心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当然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雄才大略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成吉思汗陵之谜 如上文所述,1227年,60岁的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传说为了稳定军心,蒙古军队秘不发丧,政事如常。使臣与外国商人依旧到他的帐外听候传唤,传令来去,假装这位世界帝王仍在发号施令。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诸子、诸将们遵嘱灭了西夏,然后护送其灵柩北归。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在成吉思汗死后,他手下的将领遵照他死前命令,秘密将遗体运回蒙古。据说手下将领严守秘密,路上遇到行人一概杀之,以免走漏消息。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元末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说:蒙古诸汗葬后,以万骑踏平墓地,当着母骆驼的面杀一只小骆驼,然后以千骑守墓。等明年青草生长,守军移去,草原上一望平野,已无丝毫痕迹。要祭墓的话,把小骆驼的母亲牵来,母骆驼来回悲鸣之所便是葬所。但待母骆驼死去,再没人找得到陵墓所在。

按照习俗,元代帝王的墓葬都采用“密葬”形式,所以至今仍未发现一座元代皇家陵墓。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们为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费尽心机:他们有的动用地雷探测器甚至卫星摄影技术,几乎搜遍了整个蒙古大草原,虽然无一例外地空手而归,可是前仆后继者依然大有人在。一位蒙古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丽。更有考古专家称:成吉思汗的陵墓一旦被找到,那将比“特洛伊”考古和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更激动人心。目前,各国考古专家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四个地点。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在《元史》中,成吉思汗及元朝皇帝们的埋葬处,被写成“起辇谷”3字。一代代学者们推敲之后,拟音为Keluren谷,即元代汉译中的“怯绿涟”河。今天多用汉字“克鲁伦”音译——那是一条名河,河谷辽阔,地表上并没有封土或其他陵寝遗痕。认为成吉思汗葬在宁夏南部(陇东)六盘山者,主要据那位大英雄猝死于对西夏国战争之中——可能虚张声势作向漠北送葬状,其实已经就地埋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先祖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但是不能说。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

最近末代蒙古王爷奇忠义老人告诉我们成吉思汗死于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他说了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美丽的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41年,侵占包头的日本侵略军进犯鄂尔多斯,抢掠并烧毁了当时作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宗教文化中心的王爱召(王爷庙)大火烧了半个多月。1954年4月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现在,成吉思汗陵还分别供放着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灵柩。在奇忠义老人心中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

近十几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不断升温,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竟相开展了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工作,但基本上都无果而终。其中,日本人在7年前,就开始实施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庞大考古计划,动用了先进的探测仪器,结果花费十几亿日元,在肯特山附近发掘了两三百座古墓,无有收获。近3年来,美国富翁克拉维兹与蒙古国的考古人员合作利用能勘探到地下10米深处的先进仪器,也在蒙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寻找成吉思汗陵活动,并在蒙古国找到一个外面有一圈石墙的陵墓,起先考古队认为是成吉思汗陵,其实那是一座匈奴墓,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也许正如奇忠义老人所说:我的祖先成吉思汗的秘葬地,对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个谜,对于我们家族的人也不例外,但我们没有必要违背祖先的意愿去破解这个谜。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一直是世人公认的成吉思汗的陵地,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进行公祭活动,国内外的蒙古人每年也都到这里来进行祭祀。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无疑是不可替代的成吉思汗祭祀地。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在蒙古族地区最为完整、最传统、最有代表性。这种现象任何地区都不可替代。所以,今天再去寻找成吉思汗的秘葬地,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而且,祖祖辈辈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在感情上也不能接受。

成吉思汗个人小档案

姓名: 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生:1162年

卒年:1227年

享年: 66岁

在位时间:1206-1227年

谥号:初谥圣武皇帝,后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庙号: 太祖

父亲:烈祖神元皇帝耶速该?巴特尔

母亲:宣懿太后诃额伦

最自豪: 开创蒙古大帝国

最遗憾:攻西夏未果而亡

最郁闷: 十三翼之战失败

最擅长:南征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