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穷养男孩全书
1755500000015

第15章 自立自强,重视培养男孩的独立性(2)

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父与子》中,有一幅描述得非常生动的画面:两个小孩发生矛盾打起了架,打完架之后就各自回家告状了。不一会儿,两个爸爸带着孩子来评理,接着就争吵了起来,最后升级为打架。然而,当两个爸爸转身看孩子时,发现两个孩子像没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又在一起玩了起来。

当两个大人为孩子的矛盾而争吵甚至打得不可开交时,孩子们却高兴地玩了起来。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哈哈大笑起来。而且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有些男孩一分钟前还是“敌对关系”,一分钟之后又变成了游戏伙伴。

所以,当男孩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要急于插手帮他解决,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去解决。

有一次,昊昊的同桌想问他借一本图画书,由于同桌平日不爱惜书本,他就不想借给他,于是便找了个借口。结果,同桌很生气,说他是“吝啬鬼”,还故意推了他一下。那一天,他和同桌一句话也没说。

昊昊觉得很委屈,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给了妈妈,并央求妈妈出面帮他解决。妈妈并没有答应帮他解决,而是对他说:“这样吧,你自己先来分析一下整件事情。”

昊昊想了想,说:“我不应该因为他不爱惜书本而不借给他图画书,但是他也不应该说我是‘吝啬鬼’,并故意推我。”

“儿子,你分析得不错。那你就想一个既公平又合理的办法吧!”

“如果我把书借给他,那他就不会这样对我了。所以,我打算明天就把书借给他。不过,我会提醒他要爱惜书。”

“妈妈支持你的决定。当同桌看到你把书借给他时,相信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第二天,昊昊把书借给了同桌,并提醒他爱惜书。而同桌也就昨天的事情向他道了歉,并承诺会好好爱惜书。

这位妈妈的做法真巧妙,更值得借鉴。面对男孩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让他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整件事情,然后再找出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法。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做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也就是说,当男孩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引导他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决矛盾,然后让他自己去实践。

事实证明,当我们鼓励男孩自己去解决矛盾时,不仅可以提高他与人交往、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使他形成独立自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男孩会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总结出与人交往的技巧--真诚、宽容、谦让……

想想看,当男孩掌握了真诚、宽容、谦让等交往技巧,并有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之后,还有什么矛盾是他自己不能解决的呢?

46. 不做“闹钟妈妈”,让男孩远离依赖

当男孩还是婴儿的时候,他需要我们帮他做很多事情,如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等。但是,当男孩有能力独自做某些事情之后,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然而,很多妈妈对男孩过于溺爱,不忍心让他独立去做某些事情,而是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为他做这,为他忙那。结果呢?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孩奴”,虽然帮助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却剥夺了他独立做事、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我们。

据东北新闻网报道,2010年,一个14岁的男孩要升入初中,父母特意为他找了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学校。

没想到,男孩自从住校之后,就出现了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状况。每当他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他就用手抓自己的眉毛,结果眉毛被他抓掉了一小块。

不过,只要男孩一回家,这些状况就会自动消失。当他在家度过了“国庆节长假”之后,妈妈就送他去上学,而他又开始大哭大叫。对此,男孩的妈妈说:“就像小时候送他去幼儿园上学一样。”

为了缓解男孩的情绪,妈妈带他来到了心理门诊进行咨询。经过了解才得知,男孩的妈妈从小对他有求必应,无论他有什么需要,都会尽量满足他。正是由于这种做法,让男孩对妈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而一旦离开妈妈这个“拐杖”,他就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状况。

如果我们从男孩小时候就包办他的一切,他就会习惯依赖于我们。当他离开我们、独立去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感到无助、恐惧、焦虑,就像这个14岁男孩一样。

事实上,我们可以代替男孩做事,却无法代替他成长,因为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长,他的未来需要他自己去拼搏。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引导他去安排自己的事情,教他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让他真正远离依赖。

l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我们要想真正让男孩远离依赖,不妨尝试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吧!所谓“身懒”,就是不要“太勤快”,不要什么事都帮男孩做好,而是适当地“懒”一点,给他提供独立做事的各种机会;所谓“心不懒”,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男孩适当的指导,要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做事。这样一来,男孩不仅获得了独立做事的机会,还学会了做事的方法。

l循序渐进地改变男孩依赖的坏习惯

对于已经养成依赖习惯的男孩,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帮助他改变。比如,男孩总是依赖我们帮他整理书包,我们就可以先教给他整理书包的方法,然后鼓励他自己动手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忘记带橡皮,甚至会忘记带课本、作业,我们不要提醒他,而是让他接受没带橡皮、教科书或作业所带来的后果。我们这样做看似心狠,却可以让他牢记住每天需要带的东西。

男孩的成长需要时间,他在学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所以,我们不要太过急躁,不要干预,更不要直接替他去做,而是耐心地等待他的点滴进步。当男孩独立完成某件事情之后,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体验到独立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l适当地向男孩“示弱”

如果我们总是在男孩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的话,就很容易让他对我们产生依赖心理。相反,如果我们适当地向男孩“示弱”,主动向他“索求”帮助的话,就会让他逐渐独立、强大。

平日里,妈妈总是有意识地鼓励儿子帮自己做事,比如,“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吧”,“和妈妈一起搬一下桌子吧”,“帮妈妈拎一下东西吧”,等等。儿子每次都非常乐意帮妈妈做事,而妈妈也非常享受儿子的帮助。

如果这位妈妈一开始没有这样做的话,儿子可能不会想到帮妈妈拿拖鞋、搬桌子、拎东西。正是由于妈妈的“示弱”,才给了他做事的机会和动力。

事实上,男孩很喜欢帮助我们做事情,因为他可以从中体验到被人需要的价值感及被人重视的自豪感。因此,在与男孩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向他“示弱”,让他帮我们做一些事情。那么,他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勤快。

47. 让男孩打理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足以见得,学会生存对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对男孩的生存教育。

我们要想让男孩学会生存,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他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

男孩是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直接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在男孩小的时候,有的妈妈以爱为名义,帮他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当他到了可以独立的年龄之后,有的妈妈又以他学习忙、笨手笨脚为由,给予他生活上的照料。

我们这样做虽然暂时帮助了男孩,但是却很容易让他变得什么都不会做,从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当男孩离开我们,步入社会之后,他又怎么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又怎么能照顾好自己呢?

据《台州日报》报道,2008年3月的一天,家住椒江岭南小区的潘女士收到从临海寄来的包裹,同事们好奇地问是不是临海的朋友寄来的稀罕礼物。没想到,潘女士的回答让同事们大跌眼镜。原来,那是读大学的儿子给她寄回来的一大包脏衣服。

潘女士的儿子在台州学院读书,每学期一开始的时候,他都会把从家里带去的干净衣服穿上一遍,然后再从中挑出相对干净点的衣服再穿一遍。当他实在找不出干净衣服的时候,他就会把脏衣服拎回家让妈妈洗。

而这一次,新学期刚开学没多久,儿子就攒了很多脏衣服,他觉得拎回家很麻烦,就想了一个高招--把脏衣服直接“打包”寄回家。

潘女士说:“我也知道他这样做不好,可他上大学前没让他动手干过什么,现在想让他改,我也狠不下那个心,再说了,当妈的给孩子洗衣服还不是应该的吗?”

当男孩还没有能力打理自己的生活时,我们给予他生活上的照料,给他洗衣服,这是我们做妈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他有能力打理自己的生活之后,我们还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就是我们的失职。因为,我们不仅有责任照料男孩的生活,更有责任让他逐步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从而让他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因此,我们要舍得放手,更要“狠”下心来,尽早培养男孩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l支持男孩凡事都“自己来”

当男孩到了三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常常执拗地说:“我要自己做”、“我要自己来”、“我要自己吃”……这说明,男孩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

这时候,我们应该尽量满足男孩的独立愿望,锻炼他打理生活的能力。凡是男孩有能力做到的合理事情,我们就要支持他自己去做。比如,当男孩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要怕他把饭菜撒到桌子上,而是教他如何拿勺子或筷子,并提醒他尽量不要把饭菜撒到桌子上。一开始的时候,男孩可能做不好,也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我们不要催促,更不要直接帮他,而是耐心地手把手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如果男孩没有积极主动地表示“我要自己来”时,我们就要根据他的生理发展特点,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男孩独自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对他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来增加他的自信心,让他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等美好的感觉,就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l为男孩创设打理生活的物质条件

为了让男孩更好地学习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要为他创设合理的物质条件。比如,我们要为男孩准备一个小而轻便的洗脸盆,以便他学习洗手、洗脸;把男孩的衣服放置在低矮的橱柜里,以便他取放;为男孩准备小被子,以便他学习叠被子;为男孩准备一套专用的劳动工具,如小塑料桶、小扫把、小拖布等,以便他学习扫地、拖地;等等。

这样一来,相信男孩会对学习洗手、洗脸、取放衣物、叠被子、扫地、拖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会逐步掌握生活自理能力。

l培养男孩打理自己生活的好习惯

我们要培养男孩生活自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因此,当男孩基本学会了照料自己的生活之后,我们要提醒他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让他逐步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48. 再富也要“穷”男孩,别有太多钱

如今,很多妈妈信奉“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观点。于是,有的妈妈总是不断地让男孩远离苦难和贫穷,尽可能地帮他踏上平坦的成长之路、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有的妈妈把对男孩的“爱”体现在用金钱满足他的各种需要上。

殊不知,我们这样做非但不是爱男孩,反而是真正害了男孩。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给予男孩太多物质享受,他就会对苦难和贫穷没有清醒的认知,自然也就很难自立自强、积极奋进;如果我们给予男孩太多钱,他就难免会养成肆意挥霍、好逸恶劳的恶习。

孙伟是家里的独子,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从他小时候开始,父母就对他百依百顺,他要什么,父母就给他买什么。有时候,爸爸还会让孙伟自己去他的口袋里拿钱,至于拿多少,就任由孙伟自己决定。

结果,小小年纪的孙伟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对于他的这种行为,父母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说:“家里有钱,不让我儿子花让谁花啊!”

后来,孙伟结识了社会上一些行为不良的青年,学会了抽烟、赌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老师的督促下,父母还批评他几句,后来见他不听管教,就索性任由他胡作非为。最终,13岁的孙伟因偷盗、抢劫成为了一名少年犯。

父母对孙伟百般溺爱,什么事情都顺着他,用金钱满足他的需要,并放纵他的不良行为乃至胡作非为,最终使他走上了歧途。可以说,孙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深奥的教子哲理:当男孩生活在“贫穷”中,才会感受到苦难和贫苦的滋味,从而发愤图强,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才能在磨难中得到锻炼,从而拥有吃苦耐劳、勇于攀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所以说,“再富也要‘穷’男孩”才是教育男孩的明智选择,才能真正激发出男孩自身的能量和潜能,从而培养出一个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男子汉。

l让男孩过最普通的生活

我们把钱用在培养男孩身上,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给他过于富裕的物质生活。因为,人天生就有惰性,如果我们给男孩提供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就很容易让他变得贪图享受、萎靡不振。

因此,无论我们的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让男孩过最普通的生活。所谓“最普通的生活”,就是给男孩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他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不要给他过多的零花钱,更不要让他享受特殊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