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1774900000021

第21章 戏剧(2)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窦娥冤》第三折。

六文学成就。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汉卿十分注意戏曲情节的提炼,传奇性是他调遣戏曲情节、处理戏曲冲突的重要依据。像《窦娥冤》中血飞白练、六月下雪、亢旱三年等罕见自然奇迹的出现,所有这些情节的传奇色彩都十分浓厚,人物间的冲突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关汉卿善于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复仇意志就是通过对她一连串愈来愈严重的迫害逐步显露出来的。

在关目处理上,关汉卿一方面能从人物的现实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将矛盾一步步引向高潮;一方面又安排转折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无法预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观众心弦被紧紧扣住,不得松懈,戏剧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关汉卿是古典戏曲的语言大师,前人多以他为元剧本色派的代表。他一方面继承宋人平话的优良传统,尽量使用当时城市平民、尤其是下层勾栏中各种人物语言,使之明白晓畅,泼辣生动;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曲赋中寻找那些有生命力的文学语言,来丰富曲文的色泽、韵味,使之自成一格。他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色人物的口吻、语气,也善于根据剧情和主人公身份、性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剧作中变化其语言风格。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兼收,串合无痕,而始终新鲜活泼,生气勃勃,不失本色,是关汉卿戏曲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他的语言成就达到了元杂剧的高峰,为中国戏曲开辟了优秀的典范。

七名家点评。

(《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近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

《西厢记》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王实甫。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事亦俱不详,略比关汉卿晚出,主要活动在贞元、大德年间(1295~1307)左右。他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创作的杂居作有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析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

王实甫是元代大都玉京书会的才子,长期和艺妓生活在一起,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来隐退。王实甫的杂剧大多取材于上层贵族的生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抒情气氛浓烈,严产,严丽优美。明初戏曲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评论王实甫的戏曲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与他现存《西厢记》等剧作的风格是一致的,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品档案。

《西厢记》是元代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爱情喜剧。

故事来源为唐代元《莺莺传》,剧本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脱胎而来。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为《西厢记》奠定了创作基础,经过宋代文人的反复歌咏,尤其金代《西厢记诸宫调》在结局、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对《莺莺传》做出重大改动,奠定了《西厢记》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西厢记》封面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王实甫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年左右)。

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汉族文人地位极低,作者就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王实甫是一位文采风流,才华横溢的才子,而且与当时的妓女和艺人有密切的交往。这为他的戏剧创造提供了许多真实材料和实践经验。《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夺魁”的杰作。

《西厢记》在艺上述到了极高的成就。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特别是深刻描写了崔莺莺错综复杂的内心矛盾,表现了灵魂觉醒的真实过程。作品体制宏伟,在元代是独一无二的,是杂剧中磅礴辉煌的杰作。文词华美生动,极具诗情画意,如第四本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西厢记》是元杂剧的高峰,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很大,传诵不衰。

三内容概要。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写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唐代德宗年间崔相国去世,崔氏一家扶灵归葬,暂住山西蒲州普救寺。已与表兄郑恒定新的崔莺莺小姐在丫鬟红娘的陪同下,来到佛殿散心。此时,“书剑飘零、功名未遂”的西洛才子张珙即张君责上京求取功名,顺便拜访故人白马将军杜确,也来在蒲州。闲暇之余,游览名山古刹,和莺莺在普救寺相遇,张生一见崔莺莺,就倾情于她,认为这就是自己寻找的终生伴侣。莺莺见到俊秀潇洒的张生,亦不觉眉目传情,秋波暗转,使得张生如痴如狂。佛殿的偶逢,使得这对青年各自情致牵牵。

张生和莺莺的酬韵和诗,感到两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后,莺莺来到斋坛为亡父祈祷,张生附带一斋,追荐父母。莺莺的美丽,不仅倾倒了张生,也使在场的僧众大为颠狂。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闹斋之后,莺莺对张生念念不忘,但无法向张生传递衷情。谁知,张生和崔莺莺正在相思,却传韦惊人消息:时绿林强盗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逼众人交出莺莺为妻。情势危急,莺莺得知张生故人能解燃眉之急,提出谁有退兵之策,就嫁与谁为妻。老夫人万般无奈采用了女儿的主意。张生自告奋勇修书一封,请来白马将军杜确解围。不料老夫人翻脸悔婚,在设宴酬张生时让莺莺拜张生为兄,老夫人赠张生财礼让其另觅佳人。张生怒言金钱岂是我辈贪恋的?夫人的悔婚,使莺莺和张生的热世期盼落空,借幽怨的琴声,倾吐“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莺莺的心。张生的琴声使崔、张二人的恋情更近了一步。而老夫人的赖婚,使她与崔、张的矛盾转为分开化。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老夫人的变卦给崔、张造成极大的痛苦。琴挑之后,张生病倒,莺莺请红娘去探病。此时的红娘,经过寺警、赖婚之后,深为崔、张之情所动,决意帮助崔、张,开始替张生给莺莺传信。红娘了解莺莺,惟恐当面交信惹出麻烦,就放在妆盒上。但莺莺看过后,故意发怒,斥问红娘。红娘候意要自首,迫使莺莺放下小姐的架子,转注红娘再次传递书简,但隐瞒了信的内容。红娘见了张生,从张生的嘴时知道了真相。善良的红娘鼓励张生追求幸福。可是晚上张生过去后,莺莺却摆出严肃的面孔,将他训斥了一顿。

莺莺再次请红娘传书递简,而且故技重施,将爱情之简说成是药方。张生接到莺莺的药方大喜过望,却又担心莺莺被夫人拘系,不能如约而来。红娘则担心莺莺又有变故,二人各有疑虑。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莺莺赖简,致使张生病重。张生的重病,感动莺莺主动写信约与私会。但莺莺仍不免临事而踌躇。在红娘的反激下,莺莺终于顺水推舟,去到张生的西厢房,和张生成就了好事,这是崔、张对老夫人的一次大胆的抗争。老夫人到底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声言要将张生告到官府。便拷问红娘。机智的红娘抓住老夫人维护礼教和家谱的弱点,据理力争,指出老夫人之过,并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老夫人考虑利害得失,终于认可了崔、张的私下结合。可是她还是借口自己是相门府第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令张生明日进京应考,并威胁道:“夺得一个状元,便回来见我”,迫使莺莺在凄苦的气氛中送别了张生。

第五本《张君瑞应团圆》

张生赶到京城,第二年参加春选一举高中状元。张生状元及第后,派琴童顺河中府向老夫人和莺莺报信。莺莺接到张生的书信后,立即复函,并附寄六种礼物:汗衫、裹肚、玉簪、袜子、斑管一枝和瑶琴一张。张生收到礼物,赌物思人,竟一一猜准了莺莺的心意,要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张生表示“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至死不变。此时,早与莺莺定亲的郑尚书之子郑恒不甘心败给张生,就诬蔑张生在京城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听信一面之词,决定把莺莺许给郑恒。这时张生及时赶回,揭穿了郑恒的谎言。老夫人迫于形势,只得允诺,最后老夫人主婚,白马将军证婚,张生和崔莺莺这对有情人终于结成眷属。

四主要人物形象。

张生。

名珙,字君瑞。是一个书剑飘零的书生。在上京城赶考时,路过普救寺,与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恋,并私下结合。后来进京赶号,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夫妻。张生忠于爱情,无论是老夫人的干涉,还是莺莺小姐的翻脸,红娘的挖苦,都没有动摇他对莺莺的感情。但他也有柔弱、迂腐的特点。是元杂剧中典型的书生形象。

崔莺莺。

出身相国门第,美丽而有才情。虽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桎梏下,其思想深处仍然渴求着爱情。她看到张生诚实多才,清俊温顺,仗义救人,便爱上了他。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又使她顾虑重重,不敢放胆。经过反复、激烈的内心冲突,后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结合。崔莺莺的形象,最初见于唐元稹《莺莺传》,在《西厢记》中,她的性格已有很大发展。

红娘。

崔鸳鸳的婢女。聪明勇敢,天真爽朗,蔑视封建礼教,热情地促成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在莺莺母亲发现崔、张爱情而拷问她时,她作了针锋相对、以理服人的反击,巧妙地揭穿了封建礼教维护者崔母的虚伪面目,突出了她的大胆和智慧。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妇女的优秀品质。民间亦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

五精彩文段推荐。

(旦引红娘上去)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红云)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旦唱)

[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薰;便将兰麝薰尽,则索自温存。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天下乐]红娘呵,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云)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束得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红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张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旦唱)

[那吒令]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想着他昨夜诗,依前韵,酬和得清新。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节选自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一折。

六文学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划和优美的戏曲语言两个方面。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剧情的描写一环套一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第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深刻。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画。张生的人物描写,主要是执著地追求与崔莺莺的爱情,作品一开始就显示张生“情真”的性格特点。他“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慌”,只是见到了莺莺,就再也无法摆脱了。这样就把张生与一般的寻花问柳的风流才子严格区别开来,而突出了“志诚种”,甚至是“傻角”的个性特征。同时,在张生出场时,作品还强调了他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的情志,对九曲黄河壮观景色的描写,也表了他的胸襟。

作品把人物心理刻画的重点放在崔莺莺身上,展现了她从一个谨遵礼教的大家闺秀成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历程。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但她毕竟处于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官宦之家千金小姐的地位,要她完全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不可能的,于是她的思想矛盾直接影响着她与张生的爱情走向,所以她“酬简”后又翻脸“赖简”,使剧情发展争转直下。她的否认,拒绝都成为她内心情感的反映。正因为她爱张生才使她对待张生的态度有如此的反复。

红娘的形象在《西厢记》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俏皮、机智,有劳动人民急人所难的美德,她在崔、张爱情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她是张生的“擎天柱”,如果没有她的支持,莺莺是无力与老夫人作斗争的;如果没有她的穿针引线,崔、张的爱情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正是红娘的据理力争,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细腻地写出了她的坚定、勇改以及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语言发展的一次高潮。在语言上,《西厢记》注重文采,富有个性而又不失华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典型的秋景烘托出离人的愁绪,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西厢记》的人物语言固身作,地位和性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比如张生的语言诚挚热烈,莺莺的语言深沉婉丽,红娘的语言则显得泼辣俏皮。《西厢记》的这些艺术特色使它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被人赞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自王实甫后,陆续还有许多西厢改编剧本,但成就皆不及《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