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不是偶然:马云的激情人生与创业真经(超值金版)
1776600000034

第34章 做“唐僧”有学问(1)

在马云的眼中,中国最好的团队不是“刘、关、张、诸葛、赵”团队,而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团队。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唐僧学习,用人用长处,管人管到位。不然只会造成一个明星企业家,而非一个强大的企业系统。

以事业为号召,吸纳人才

用理想事业招人,用个人魅力聚人。理想事业为主,薪酬股权为辅。这就是马云不同寻常的聚人之道。简而言之,就是事业加回报。其结果是最大限度的排除了机会主义者,招到了同心举事、同舟共济之人,也聚到了目光深远的专业之才。马云始终坚持理想事业及使命高于薪酬和股权,坚持把那些不能认同阿里巴巴价值观,不能与企业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奔着高薪、奔着股权而来的人拒之门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马云和阿里巴巴。

打造凝聚力团队之道

资本和人才是创业必不可少的两大生产要素。在马云眼里,人这个要素要比金钱这个要素重要。马云是个扯旗聚众呼啸山林的企业领袖,没有人就没有他的网络霸业。

马云创办中国黄页时,还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当他窥见了商机纵身下海时,最缺的就是人。没有人怎么办?只能找,只能招。在多数人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时,招人之难可以想见。马云就是凭着一张嘴,四处游说,先招来了老婆,又招来了朋友,最后招来了他的学生。

中国黄页时代,马云麾下的原始团队就是由这三种人组成的。

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都属IT产业。这个产业诞生崛起时,其招聘铁律就是:高薪聘人,高薪挖人。当时,网络公司的薪酬是企业界中最高的。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囊中羞涩。他一开始就避开了先找风险投资融资,再高薪挖人聘人的老路,独辟蹊径,用空头支票招人。其实质是用理想事业招人,用个人魅力聚人。其结果是最大限度的排除了机会主义者,招到了同心举事、同舟共济之人,也聚到了目光深远的专业之才。

商场上光用空头支票招人行得通吗?马云是英雄,也是商人。他深知企业聚人之道是事业加回报。在马云那里,在阿里巴巴,这个回报就是股权。马云不仅给了阿里巴巴18个创始人可观的股权,也给了后来的几个关键人物蔡崇信、吴炯等不少的股权。

马云招人的全景扫描是理想事业为主、薪酬股权为辅。而大多数网络公司的招聘之法是高薪加股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点差别成就了马云和阿里巴巴,使其他90%以上的网络公司永远销声匿迹。

其实,不采取高薪制也是马云良苦用心。因为他一直坚持认为,用期权或股票等形式激励员工是最好的选择,“用金钱留得住人却留不住心”。能让员工心甘情愿为阿里巴巴奉献,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股权(期权)激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产物。时至今日,这仍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非常先进的员工激励形式之一。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化,要与国际化企业接轨的阿里巴巴,在马云的倡导和坚持下,对这种激励政策一直乐此不疲。

创业初期,阿里巴巴曾实行员工持股和全员期权制。那时,马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钱散人聚,财聚人散”。在马云与孙正义的软银谈合作的时候,员工要不要持股的问题也是双方争执的焦点。但是,在这一点上马云极为强硬,最终还是迫使孙正义让步,同意全员持股的方案。

后来,随着企业的成长,员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及股东结构的复杂,要做到全员持股的确是不太可能了,阿里巴巴只能以现金等形式来弥补。不过,只要有机会,马云绝不会放过为员工争取股份的努力。在阿里巴巴B2B上市前的最后准备阶段,马云甚至还跟杨致远和孙正义展开了一次“交锋”,并最终使得这两个最大的股东做出了让步,同意将股权进一步稀释,让出一部分股份给阿里巴巴的新员工。激励形式的确经历了许多改变和调整,马云自己也常说,“今天是工资,明天是资金,后天是每个人手中的股票”,但“钱散人聚,财聚人散”的核心思想从来没有改变过。

经济学家们分析说,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藏富于企”而非“藏富于民”的尴尬局面中,要做到在企业内部“藏富于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员工过得好,企业才更有希望。几百年来,法国人一直坚持一个真理:人民富了,才会爱这个国家。

阿里巴巴的大业需要广聚天下精英。在短短的8年中,阿里巴巴从创业之时的十几人扩展到如今的几千人,这几千名网络人才中包括许多国际一流的IT人才和管理人才,都是马云用“理想事业招人术”招来的。即便是后来几年,阿里巴巴盈利高速增长,口袋鼓鼓完全付得出一流薪酬的马云,依然坚持他的理想事业招人原则。坚持理想事业使命高于薪酬和股权,坚持把那些不能认同阿里巴巴价值观,不能与企业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奔着高薪、奔着股权而来人拒之门外。

在中国,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留住人才都是一个挑战。马云靠什么留人?依然是他的不同寻常的聚人之道。招人靠事业加股权,留人同样靠事业加股权。马云用梦想和股权不但留住了十八勇士,留住了骨干中坚,而且留住了国际高端人才。而这是阿里巴巴决胜千里,称霸业界的根本保证之一。

马云说,我自己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好多事情,最大的困难不是缺钱,而是缺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到今天一大帮人为了阿里巴巴的梦想,为了他们自己每个人的理想在阿里巴巴工作。

“一定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不行,边上都是替你打工的也不行,边上这批人也必须为了梦想和你一样疯狂热情,而且这个梦想还必须做出来。”

靠梦想招人、留人,这是马云的一绝。

阿里巴巴中的十八勇士即原始团队,是马云赖以打江山的中坚骨干,也是马云借以成就大业的先锋干将。这些人全部都是马云用空头支票招来的。当然其前提是这些人认同了马云的理想和事业,也佩服马云的人格和眼光。

“我许诺的是没有高工资,没有房子,只有地铺,只有一天12个小时的苦活、不到2 000元的低工资、苦难、屈辱和不被理解。”马云就是用这个许诺,这张空头支票聚来了十八勇士,也聚来了第一批公司骨干。

阿里巴巴年轻的程序工程师Tonny也是这样被招来的。Tonny是香港人,当时只有20岁,但已算得上香港的IT高手了。Tonny的父亲是马云的朋友,是父亲介绍他到阿里巴巴应聘的。马云一见Tonny开口就说:“每月工资500元。”Tonny一惊,“这钱还不够我给加拿大女朋友打电话的。”马云掉头就走。待Tonny与阿里巴巴的几个同行谈过之后又找到马云:“我还是在这干吧。”

蔡崇信是阿里巴巴早期引进的第一个关键人物。没有他的早早加盟,阿里巴巴的融资大事和财务大事都会很困难。在阿里巴巴艰难危机时刻,撤站裁员的重任也是由关明生和他共同完成的。蔡崇信后来说:“为什么来,阿里巴巴特别吸引我的第一是马云的个人魅力,第二是阿里巴巴有一个很强的团队。”

吴炯是阿里巴巴早期引进的第二个关键人物。从1997—2000年,历时三载,来往数次,马云终于如愿以偿地将吴炯拉进了阿里巴巴。吴炯曾是雅虎搜索引擎之王,阿里巴巴技术的领先优势全依仗他。

在阿里巴巴五周年庆典上,最风光最幸福的是那些“五年陈”。所谓“五年陈”就是那些在公司干了5年的老员工。他们是公司的骨干和中坚,也是阿里巴巴梦想的追逐者和坚守者。这些披红挂花的“五年陈”得到了什么?他们每人得到一枚刻有“五年陈”及其姓名的银戒指,戒指是马云亲手给他们戴上的。戒指并不值钱,但那上面凝聚着荣誉与梦想。除此之外,他们每人还得到了宝贵的股权。3年之后,这些股权已经变成了一大笔可观的财富。

戒指加股权等于理想加财富,这就是典型的马云聚人留人之道。从那以后,“六年陈”、“七年陈”、“八年陈”相继出炉。这些“陈”的后面就是一支阿里巴巴打天下的骨干队伍,就是马云借以成功的团队方阵。

有人说,阿里巴巴的雇员每人每年有1 800元的“outing”(游玩)费;有一个连厕所也充满人生哲语的办公室;这里以客户利益至上,“六脉神剑”的各个要素都积极向上;如果工作卖力,销售人员的提成其实相当不菲,何况这里还“温情脉脉”,如果离开(包括被淘汰)也有重新回来的机会,因为每个人的编号都被无限期保留。

只要普通人才

中国自古就有“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优良传统,清朝诗人龚自珍更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即使是君子爱“才”,也应取之有道。如果优秀的人才不能与企业有共同的使命感、价值观,即使得到重用,对企业的发展也未必是好事。

今天,中国的教育也开始由过去的“唯成绩论”过渡到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个企业里,“德”其实就体现在价值观、企业文化上。俗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正是这个道理。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只有和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人一起战斗,才会让旅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激情。

在选人、用人上,马云对价值观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价值观就是“六脉神剑”。他还经常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精英,请你离开!在任何时候,马云“六脉神剑定人才”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

阿里巴巴公司不承诺任何人加入阿里巴巴会升官发财,因为升官发财、股票这些东西都是每个人自己努力的结果。马云说,他会承诺每个人在阿里巴巴公司一定会很倒霉、很冤枉,干得很好领导还是不一定喜欢你,“但是你经历这些后你出去一定满怀信心,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在任何一家公司做好,你会想:‘因为我在阿里巴巴都待过,还怕你这样的公司?’”

在马云看来,在阿里巴巴工作的人必须都是有梦想的人,因为只有把工作当作一种深造和学习来对待,才是创业型企业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马云这样阐述他对人才的认识:“21世纪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是人才。”

对阿里巴巴来讲,期权、钱都无法和人才相比。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今天银行利息是2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钱投在员工身上,让他们得到培训,那么员工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止2个百分点。

马云说,许多人认为专家很重要,中层管理人才很重要,但是他们往往忘记普通的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举了这样的例子:

“我们家保姆,我给她1 200元,杭州市场价800元。她做得很开心,因为她觉得得到了尊重。而那些高层他们月薪4、5万元,即使你给他加1万元、2万元,他也不会感到什么。但是你对广大员工增加一些,那么士气会大增。”

马云告诉所有在阿里巴巴门口徘徊的人才:“只要是人才我们都要。2004年我们在广告上没有花钱,但在培训上花了几百万元,我们觉得这将会给公司带来最大的回报。阿里巴巴现在有了120万会员,而且连续2次被哈佛评为‘全球最佳案例’,连续2次被《福布斯》评为‘最佳B2B网站’。在网络电子商务领域,我们会员数跃居全世界第一位。没有我们优秀的员工,根本没法做到(这些)。”

事实上,招揽人才一直都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阿里巴巴还喊出了口号“天天招聘”。

“其实我们经历了很多,到今天为止我们招人还是很艰难。最艰难的是在2001年,互联网进入冬天的时候,我们第一没有品牌,第二可以用的资金非常少,整个市场形势不是非常好,大家听到互联网转身就跑。当时很多人进来,也有很多人出去,我记得有一位年轻人,刚刚进入公司我跟他说希望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不放弃,这个年轻人说我记住,5年之内我是绝对不会走,这5年来他们一起来的人都走掉了,当他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记得你当时讲的话。现在他坚持下来,无论他的做事风格还是他的财富都已经非常成功了。”

自创业以来,阿里巴巴公司最初的18个创业者,现在一个都不少。别的公司出3倍薪水,员工也不动心。对其中奥妙,马云是这样解释的:“在阿里巴巴工作3年就等于上了3年研究生,他将要带走的是脑袋而不是口袋。”用魅力去吸引人才

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而马云却始终坚持,引进人才不能用唾手可得的利益来“引诱”,而要依靠企业的快乐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去吸引,让人才自己靠过来。

不是“海归”胜似“海归”

早在2000年7月17日,马云就上了《福布斯》封面。马云自己认为《福布斯》给阿里巴巴的荣誉,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肯定。他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阿里巴巴就立志要做全球最好的站点,我们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做出全球最好的站点。这次阿里巴巴被《福布斯》这一权威的全球性杂志选做封面故事,说明我们以前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应在新经济时代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作为一名备受尊敬的企业家领袖,马云于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全球青年领袖”。从此之后,马云一直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不断获得各种荣誉。而在2003年以前,马云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没有比国外叫得响。

2003年以后,随着淘宝意外战胜eBay易趣,很多人似乎一夜间认识到了马云及阿里巴巴的价值。于是,大家都开始感慨,还是外国人有眼光,能够在马云“贫寒”的时候挖掘了马云的价值,提前给了马云那么多的荣誉。

自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合作后,马云在稀释一定股权的基础之上成功获得了中国互联网业最大的海外资本投入,这激起人们对马云先后几次成功的海外融资的浓厚兴趣。

之后,很多人都在为马云这种出奇的对“外”能力进行“溯源”:10岁就蹲在酒店门口学英语、大学专业是英语、当过6年的英语教师、开过早期的翻译社等。

在马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他与一对澳大利亚夫妇的合影,照片上年迈的夫妇,是马云在杭州望湖宾馆门口求学时认识的大卫·摩利的父母亲,摩利夫妇后来成了马云的义父义母和西方文化的启蒙恩师。2005年9月10日,正值阿里巴巴成立5周年,开完庆祝大会的马云焦急地飞往澳大利亚,几天后,义父肯·摩利与世长辞。在那段时间,马云痛心得几乎吃不下饭。

从没有留学海外的马云称不上“海归”,但是他对西方思维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比“海归”还要深刻。摩利家对马云最大的馈赠,就是灌输给了马云一套完整的西方思维。这种思维逻辑带来的帮助,不仅仅只是推动语言学习那么简单,对于思维方式开始形成的少年马云而言,义父母的帮助,让他学会了从西方人的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看待人与人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