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活到天年:太阳养生祛病法
1785500000012

第12章 日远日近与养生(6)

俗语中常有“鱼生腥、肉生痰”的说法,所以鱼和肉这些容易“上火”的食物,夏天自然应该少吃。不过,黄鳝却是个例外。黄鳝肉嫩鲜美,营养丰富,滋补作用强,所以在我国民间享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美誉。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此外,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因此,小暑节气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有节,以保养肠胃,同时,也要多吃一些具有清热降温作用的食物以“消夏”。

延伸阅读:

别让“首饰病”带来“美丽的痛苦”

夏天很多女士都会选择各种首饰来装扮自己,然而,佩戴首饰也要讲究方法,如果佩戴不当,还可能引发各种“首饰病”。

女性常戴的金属项链,除了一部分是纯金以外,不少是K金首饰。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外观效果,这些金属中都按比例掺人了少量的铬、镍、铜等其它金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价格低廉的多种金属合金制品,成分非常复杂,且加工工艺技术水平低,常常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长期佩戴,有可能会诱发皮肤病。专家的建议,选购K金饰品,一定要谨慎,到知名品牌的专柜去买。

另外,有些人佩戴一段时间的戒指之后,出现了手癣等皮肤病,这是由于戒指套在手上,一般不常取下,夏天出汗较多,造成戒指周围局部潮湿,从而使霉菌和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病。此外,戒指和皮肤接触部位往往会残留一些污物,如果不及时清除,日久天长也容易引起皮肤感染。所以,戒指一定要“常戴常摘”,并且经常清洗。

大暑:阳光极盛,饮食消暑

“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大暑季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患上中暑等病。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在饮食上适当地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因此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大暑节气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5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1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lOkm,在这些人中也从未得过大病,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

此外,由于高温的影响,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使人体的营养保持平衡,有益于健康。

然而,冷饮吃得过多,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并刺激肠道,使蠕动亢进,缩短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特别是患有急慢性肠胃道疾病者,更应少吃或不吃。而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大量食用冷饮,会突然刺激胃肠道,使血管收缩,升高,加重病情,容易诱发脑溢血。肾病患者,则不宜食用含有香精、色素香料等成分的冷饮,这些成分会加重肾小球过滤排毒的负担,使浮肿症状更加严重。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患者过多吃冷饮可能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诱发咳嗽,或引起旧病复发。

同时,用餐时快速吃一大杯冰淇淋后,胃内的温度会由摄氏37度快速下降至20度以下,于是,胃马上缩起来不再活动!肠胃道的消化功能也就停摆,约需30分钟(甚至更久)待胃部回复温暧状态之后,消化功能才会渐渐恢复正常。因此,用餐时最好不要吃冰淇淋。

苦瓜是夏季养生的好食品,在我国南方广东省流传着一首客家山歌:“人讲苦瓜苦,我话苦瓜甘;甘苦任君择,不苦哪有甜”,苦瓜因味苦得名。含维生素C量很高(84毫克/100克)此外尚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江苏苦瓜每百克含铁6.6毫克,殊为惊人。

历代名医皆认为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如李时珍说:“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载:“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鲜时烧肉先瀹去苦味,虽盛夏而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热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甘、润脾补肾。”

夏天,人易患中暑,加之多雨、湿热,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易腐烂变质,致使肠炎、痢疾等胃肠道疾患多有发生。所以,夏季常食苦瓜对身体极为有利。那么,又怎样吃呢?

用苦瓜做成凉茶,夏季饮用、清火消暑;

将苦瓜切成片,盐腌片刻,再加以肉糜,用蒜头、豆豉同煎、色美味鲜;

治中暑发热,用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结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5~10克,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烦热,口渴,用鲜苦瓜一个,剖开去瓤,切碎,水煎服;

急性痢疾:用鲜苦瓜一个,捣烂如泥,加糖适量,和匀,两小时后将水滤出,一次冷服。桃:鲜桃属营养保健型水果,我国古代称佛桃为。“寿桃”,幡桃为“仙桃”,常作贡果或赠品。认为。“观之赏心悦目”,食之益寿延年”。《本草纲目》也说桃实可“作脯食,益颜色”。

据现代营养学家分析,每100克桃肉中含糖15克、有机酸0.7克、蛋白质0.8克、脂肪0.5克、钙8毫克、磷20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C3~5毫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由于桃的营养既丰富又均衡,故是人体保健比较理想的果品。

在这酷热难当的季节,除了一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外,还最好适当吃些狗肉、羊肉等属于热性的食物。因为这时天气虽热,但是暑主阴,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气侵扰,暑热夹湿,常使人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因此需要用饮食来调补,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达到祛暑消疲的目的。进步食品应以清淡、滋阴食品为主,即“清补”。老鸭就是暑天的清补佳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我国古代医学对鸭作为滋补品有所论述,《名医别录》中称鸭肉为“妙药”和滋补上品。民间亦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老鸭炖食时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食用,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补虚损、消暑滋阳,实为夏日滋补佳品。如加配芡实、薏苡仁同炖汤则滋阳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湿、增进食欲。

可见,在炎热异常的大暑节气,无论是吃冷食还是热食,都要以消暑为首要目的。中医养生讲究平衡饮食,因此,无论是冷饮还是热狗肉都要适可而止,身体健康是最为关键的。

延伸阅读:

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但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照射过久,红外线能使人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中暑。当然,如出汗过多,身体里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也会中暑。身体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也是发生中暑的原因。

只要一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感觉的话,就应暂停工作,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可服人丹或十滴水等。

有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用冷水或冰袋冷敷、酒精擦澡,风扇吹;可用解热药口服或肌肉注射;有呼吸困难者可做人工呼吸。若处理后来见好转,血压下降者,应急送医院抢救。

对于热衰竭和热痉挛:主要是补充水分与氯化钠,重者静脉输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病情无好转者,急送医院。

日常预防中暑好方法

首先,避免高温下作业,注意休息。应该根据各人身体条件和天气情况对工作作适当合理的安排。尽量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劳动、学习。在野外工作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到树阴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注意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预防效果。每天要洗澡或擦澡,保持皮肤清洁、汗腺排泄通畅。

其次,应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因为当人自觉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每天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是四个“最佳饮水时间”,每到这一时段要饮用1~2杯白开水。当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使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盐分得以弥补。

再次,保持充足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立秋:饮食有养,贵在调配

“七月节,……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每年8月7日左右,“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立秋即是禾谷开始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正式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慢慢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会出现黏热的感觉。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悄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对于秋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古人对四时调摄的原则,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睥就要顺应之,遵循之。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对中老年及胃弱之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大小。”

按照中医理论与中华养生学,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例如:百合红枣糥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表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表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拘杞粥滋补肝肾。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秋天果实大量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辩证配膳”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

延伸阅读:

调节冷暖,预防气管炎

秋季早晚天气较凉,若不及时增添衣着被褥,调节冷暖,容易得支气管炎或诱发哮喘的发作,其中以老年人、体弱者特别常见。

秋季气管炎的发病,其症状多见有秋燥的特征,见燥咳、久咳、痰少难咯、咽干口燥、神疲乏力等肺阴亏虚的症候。而秋季发作的哮喘多见有哮喘病史者,因秋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受凉而发。也可因支气管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严重者形成肺气肿、肺心病或哮喘持续发作而危及生命。所以,秋季哮喘症状多出现本虚标实,并且伴有咳喘,喉中痰鸣,自汗畏风,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