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章太炎在由台赴日船上作了一上联:“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指汉中垒校尉刘向、清洪亮吉和康有为)。他在日本要梁启超等作对,时无人对出。1924年,符鼎升在北京教书时,囚钱玄同提及此联,他沉思了一会,就对出了下联:“世间一长物,孔兄、墨哥、佛郎(致儒家、墨家、释家)。”
1904年马叙伦结婚,自己做了一副新房对联,其中有“卿桴独立鼓,我揭自由旗”。
黄遵宪为其住宅“人境庐”自撰联称:“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经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张謇中状元后,南通州县父老便将城内魁星楼改称为“果然亭”。后张重修该亭时,认为中状元系巧遇,亭名“果然”,未免贪天之功,便将亭名改为“适然亭”,并书联:“世间科第与风汉;槛外云山是故人。”
1908年,袁世凯五十寿辰,有寿联称:“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后两月,慈禧病死,袁不久也免职,祝鸣元即将此联改动两字:“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1909年,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向同学萧三借《世界英豪传》。萧出上联“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说要对得出才可借。毛即应对,“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将来必成大器。”从此结为莫逆之交。
民国初年,北京《国华报》主笔为罗愁(字秋心)。有江南杨昀谷以“愁”字作缩脚集句相赠,可称佳作:“问君能有几多(愁)?与尔同销万古(愁)。”(上句为李煜词,下句为李白诗。)
民初时,王莹在杭州岳庙书正殿对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前者集岳飞句,后者集文天祥句。
王蘧常为杭州岳庙书联:“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沙孟海称此联为“神州之冠”。
俞樾(曲园)设乐知堂,取乐天知命之义。堂内悬其自撰对联:“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石、美寿、美儿孙。”
俞樾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坚辞再出为官。他曾书联明志:“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
杭州灵隐山冷泉亭有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俞曲园语:“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认为可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次女以为可作:“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问:“项”字何指?女答:“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不是他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俞大笑。
常州刘国钧之父曾有一联以赠黄炎培:“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
辜鸿铭在外交部办事。一日同僚举办“诗钟”,题目是“不倒翁与砧板”,用分水格。辜即写有一联:“问他何事摇头脑(不倒翁);此物从来厚面目(砧板)。”
沈玄庐曾于萧山东乡试办地方自治。他改写其族某氏的节孝坊联:“哪部历史当中,不鼓吹吃人礼教;这种牌坊底下,要埋没许多冤魂。”
慈禧70岁,梁启超作寿联讽刺:“今日幸颐园,明日幸海子,何日复幸古长安,亿万人膏血尽枯,只为一人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干百里舆图渐促,请看万寿疆无。”
梁启超任两广总督岑春煊之都参谋,时正丁父忧,乃秘不发丧。胡汉民闻此,一日忽拍案高呼:“吾偶得一妙联:诸葛亮七擒七纵;梁启超三保三无。”“三保”是讥梁保皇、保袁、保段;“三无”是讥其无君、无师、无父。父死不守制,故称无父。
梁启超为人写对联:“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上联为《老子》中话,下联取自《墨子·非常篇》。
1912年,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冯如遇难身亡。俗文学家何又雄挽联被誉为最佳:“殉社会者不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1914年袁世凯迫害革命党人。苏曼殊匿居上海宝康里,于腊岁书其门联曰:“无论英界与法界;过了新年又旧年。”
宋教仁被暗杀后,黄兴直书挽联:“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宋教仁为袁世凯命人暗杀。在葬礼上,有好事者拟袁世凯口气写了一挽联:“既生瑜,何生亮?卿不死,孤不安。”
叶德辉赞同袁世凯复辟。在叶60岁生日时,黄少元送对联讽刺:“海屋添筹,安期枣落;耆英盛会,长乐花开。”内含“筹安会长”四字。
1916年,孙中山赴绍兴视察时患病,经名医裘吉生诊治,一夜即愈,孙书“救民疾苦”四字相赠。刘大白也拟了一联相赠:“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横额“集腋成”。合在一起即缩去“裘吉生”三字。
1917年康有为到洛阳,送一副对联给吴佩孚:“告过则喜,闻善则拜,若诸葛之公明,了专集思,庶广益哉;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如周公之才美,使骄咎不,足观也矣。”但吴并不欢喜。有人回一对联:“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横额为:“兽而康。”
康有为自称“文圣”,称谀吴佩孚为“武圣”。吴在洛阳做50大寿,康写联贺之:“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1917年谭鑫培逝世。杨度作《挽谭供奉》:“国事不如人,寄语衮衮诸公,无端莫学《空城计》;世情都似戏,除此皤然二老(谭),有谁得知上台难。”
冒鹤亭1917年赎回如皋香俪园,在屏门中镌刻林则徐手书楹联:“谢安子弟佳难得;庾信文章更老成。”
1919年,林纾居北京永光寺中街,曾自书门联:“扪心只有天堪持;知足当为世所容。”后迁居安福胡同,又作大门联:“能安梦寐方为福;饱阅艰难始信天。”
熊希龄在沅州(湖南芷江)攻读时,有朱知府为妹求偶,以上联“种数盆花,探春秋消息”求下联。熊略作思索,对以“蓄一池水,测天地盈亏”。朱妹认为“此人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即嫁给了他。
熊希龄续弦毛彦文,新婚时书法家沈尹默写有贺联:“且舍鱼取熊,大小姐精通孟子;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做新郎。”此中“鱼”寓“雨”(雨僧即吴宓);盖北大教授吴宓曾投诗百首求毛,而未成也。
蔡元培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时,曾写过一副对联以赠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蔡元培为古越藏书楼亲书对联一副:“吾越多才由续学;斯楼不朽尽在藏。”悬于书楼之门厅。
齐白石从周之美学细木匠手艺,出师之日也是与童养媳陈春君圆房之日。这天,他在门上贴有大红蜡光纸对联:“超人技艺,得名师指点扬乡里;美满姻缘,承祖宗福荫启后人。”横批是“鲁班门人”。
张难先不愿为官,隐居武昌珞珈山木板房内,取名“思旧庵”,并在门上撰一联:“看山感旧欣先死;筑土为庵当活埋。”
王闿运病,自知不起,倚枕自写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传《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红》。”
薛觉先排演粤剧《乔小姐三气周公瑾》,作对联:“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但苦思不得下联,乃登报征联。得二干余条,从中挑选,后勉强以下联充数:“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曾朴去世,赵景深拟一挽联:“福楼拜,曹雪芹,灵魂肉体鲁男子;傅彩云,李莼客,文采斐然孽海花。”陈子展认为下联欠妥,应改成“洪老爷,傅大姐,才子佳人孽海花”。
浙江铁路总办汤蛰仙(寿潜)病死,杭州开追悼会。刘大白亲笔写了挽联奉送。联云:“呜咽江潮一路哭;蹉跎人寿十年多。”上联讽刺汤之卖路,下联刺诮他晚节有亏。汤氏家族初以为荣,后始知其意,所以追悼会上未挂上。
秋瑾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时,有学生冯翊以她写的“读书击剑”横幅为题,写联送她请教。联曰:“击剑尽杯酒;读书挑夜灯。”秋瑾读后。遂将此联改动两字,请他重写一匾悬挂于己室,联曰:“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
高梦旦逝世,蔡元培主持追悼会,并挽以一联:“理想尽超人,平易只求合理化;文章能寿世,菁华尤在教科书。”
黎锦熙因文字改革受五四运动影响,也加入新文化运动,即自撰一联:“终身文字改革,豁出去了;个人环境毁誉,满不在乎。”
谢觉哉在读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后,联系千古难联《祭鳄鱼文》只有上联:“恶水恶鱼,韩退之退之。”有所悟,乃对以下联:“好书好语,谢觉哉觉哉。”
冰心会客室挂有梁启超集龚自珍诗的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那是1925年她留学美国时托人向梁索取的。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黄侃曾送挽联,内称:“洪以甲子灭,公于乙丑卒,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名,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1925年3月,福州召开孙中山逝世追悼会,会场楹柱上挽联极佳,为人称绝。上联为古文家何振岱集陈子昂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联为词人卢少洲集文天祥句:“下为河岳,上为日星”。
胡鸿基在沪杭线上遇险而死。杨杏佛致以挽联:“死亦多端,志摩凌空君驭汽,兴会所之,便为正寝;责犹未了,满洲陷敌同垂危,江山如画,共赋招魂。”
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赠陈寅恪以自著《科学与玄学》。陈即送罗家伦嵌名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陈寅恪极善幽默。有天他对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说:“我有个联句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这里,学生是指梁启超、王国维的学生,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也是溥仪的同学。
陶行知常谈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自撰一联是:“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袁守谦有天和屈万里同席,而作一联征对:“蒋百里、英千里、屈万里,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此联在报上刊出后,有应对为:“梁启超、林子超、叶公超,看来都算是位超人。”“孙二娘、赵五娘、杜十娘,看来都是些娘儿们。”
尚小云在北京结婚,京城诸名士多以写楹联礼贺。易实甫联:“三月春如海;双星夜渡河。”樊樊山联:“竞挽青衫来比并;再迟三日便清和。”林纾联:“金碧谁分雄蛱蝶,襂纚争羡锦鸳鸯。”林白水联:“为问合欢花,哪枝妍好?但凭媚妩笔,依护秾纤!”
胡适结婚,选吉日为12月30日,时胡已27岁。婚事当晚,恰逢皓月当空。他特撰一联:“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因婚姻出自母命,他又另作一联:“环球四万里,订婚十三年。”
张小涵50岁生日,胡适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吕伯恭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袁克文与古泉学者方地山联姻。双方订婚只交换了一枚极其珍贵的古泉,结婚仪式也仅一交拜。故方地山有联记此:“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方地山平生喜作嵌字联,其赠天津小说家刘云若有联:“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河。”
方地山为傅增湘作寿联有:“满床笏近世所稀,老子善婆娑,但料理图书,倘佯山水;双鉴楼家藏日富,儿曹能校勘,渐步趋北宋,庞倒宋元。”盖傅为藏书家,父善绘事,故联语上下相对,相映成趣。
吴梅的一个邻居,任机关秘书,每天晚上总要向他谈一天的情况,说自己的稿子痛骂了地方绅士,顶撞了上司等。吴十分反感,经常讽刺他,他却也不知。时值春节,吴便在书房上贴了一副对联:“理合备文辞旧岁;相应查照过新年。”其人见了始知是说他,从此对于公事绝口不提。
浦江清的姓名倒过来读是苏北的清江浦,为此有学生出题征对:“浦江清到清江浦”。但无人能对。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为南京川军开会追悼四川革命时期的先烈,写挽联:“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伍朝枢与章太炎谈其父伍廷芳病死事,说,先父体素壮,只因总理蒙难事,奔走港澳,疲劳过度,才病倒了,十天之中,须发白了许多。章笑说:“一夜须白过昭关,君家早有此例。”又谈及仅以火葬,伍说:“此在欧美本属平常,中国实为创见。”章又笑说:“我国古已有之,武大郎即是火葬。”伍至此啼笑皆非。不料翌日章命人送上挽联:“一夜变须眉,难得东皋公定计;及时移骨殖,不用西门庆化钱。”
马其昶曾参加撰写《清史稿》。马去世时,章太炎送挽联有:“一朝史事付萧至忠,虽子玄难为直笔;晚岁文章托李遐叔,想颖士别有胜怀。”上联是讽刺赵尔巽修史,对《清史稿》不满;下联是指马门人李国松助马修传。
黄侃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时,以每月工资半数买书,筑庐于古台城下,藏书极丰。其五十寿辰,章太炎赠以一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黄侃是章太炎最得意的弟子。黄死后,章送以挽联:“辛勤独学鲜传薪,歼我良人,真为颜渊兴一恸;断送此生唯有酒,焉知非福;还从北叟探重玄。”
章太炎1914年居住北京时,正临除夕。他满怀忧郁之气,写了一副对联:“门前学种先生柳;道旁时卖故侯瓜。”20年后的1935年,章居住苏州阊门,过年时又重写此联。
章太炎病逝,许寿裳集章的文句,作挽联:“内云颉籀儒墨之文,外云玄奘义净之术(《瑞安孙先生伤辞》),专志精微,穷研训诂(《汉微言》);上无政党猥贱之操,下作儒夫奋矜之气(《答铁舒》),首正大谊,截断中流(《与王揖唐书》)。”盖上联称之国学大师,下联指为革命元勋。
章太炎去世,李文阶自费在报头刊登吊唁挽联:“大文豪六九春秋清民国老;炎夏日魂游仙境永无忘忧。”多人读之不知所云,后始大悟,盖两联须横读,其中“文夏”、“老忧”乃指李本人也。
赵熙和湖南湘潭王壬秋、安徽桐城方鹤斋、浙江奉化徐子休、四川成都颜雍渠等同称“五老”。后王、方及徐三人相继去世。20年代末期,颜雍渠又去世。赵熙闻讣后不免伤感,写挽联一副:“五老中余二人悲君又去,九泉下见三子说我就来。”
1932年,郭绍虞因某学生为忧国忧事自杀,作了一副挽联:“原来如此世界,如此人生,活着有何意义;不过这样年华,这样学识,死了未免可惜。”
郭沫若1934年流亡日本时,在东京中华青年会讲演《中日文化的交流》,有少数反动分子当场投抛梨子捣乱。事后,郭曾作一联以志其事,联曰:“妄把梨儿充炸弹;误将沫若当潘安。”
1935年刘海粟40岁生日。蔡元培写了一副对联为他祝寿:“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
鲁迅念书的绍兴“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乾嘉年间的书法家梁山舟书写。当时,匾的两旁还挂有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1936年鲁迅逝世,周瘦鹃送挽联有:“穷年《呐喊》公遂暗;绝路《旁徨》我焉归。”
蔡元培善制联,曾亲撰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莫作空头文学家”系鲁迅语。
鲁迅逝世,郭沫若挽联有:“方悬四月,选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他写信与谢六逸,请求发表在上海《立报》上。
沈钧儒为鲁迅逝世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用黑丝绣于日绫旗,覆盖在鲁迅灵柩上:并写挽联:“这世界如何得了,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
鲁迅死后,徐懋庸曾大叫三声,手写一挽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枫园老人把徐联略改数字,转而赠徐:“喜乎悲乎?君惟自问;敌否友否,彼已无言。”
陈去病去世,王艺圃有挽联:“在革命党中,是一个干净人物;从南社集里,见许多传世文章。”
易君左游江苏宜兴庚桑、善卷两洞,作《乾坤双洞歌》,称赞储南强的发现它并独资建设。由此储亲撰一联赠易:“何可一日无此君;天下楚人皆尚左。”后又称此联把“君左”两字摆在足下,负担太重,又赠新联:“君房言语妙天下;左史文章甲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