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1849300000016

第16章 大气磅礴的舞魂

一、依莎多拉·邓肯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这是诗人惠特曼的感悟,依莎多拉邓肯从中受到激励,当她在舞台起舞,仿佛看见美国在舞蹈,高踢的一条腿掠过洛基山的峰峦,展开的双臂伸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美丽的头颅耸人云霄,戴着缀满星辰的皇冠。

美,源于观察,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启迪。邓肯生长海边,她叙说自己幼年的舞蹈概念,就是得自海浪的奔腾起伏。稍长,云卷云舒,花开花谢,鸟飞鸟翔,都汇入了她的艺术视野。那年初闯巴黎,她天天去卢浮宫,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她那喷射着饥火的饕餮目光,让管理员起了疑心,她只好比划着跟人家解释,我别无他意,请原谅,我是研究舞蹈的。初次访问佛罗伦萨,她花了几个星期逛美术馆;在波提切利的油画《春》前,她干脆坐定不走,直到自己也融进画面,化作一朵随风绽放的鲜花。初次游览雅典,迫不及待想朝拜的,是巍哦庄严的神庙,当她拾级而上,站在圣殿前的一刻,她形容自己:

感觉生命像衣服从身上一件件剥离,仿佛魂游地府,经过漫长的屏息敛气,重新获得生命,睁眼打量这个陌生而又圣洁的世界。

这些都属于形象思维的互借,触类旁通,心领神会,亦如她从贝多芬分享雄浑的旋律,从罗丹分享雕塑的神韵。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她还善于从哲学汲取营养。她说,曾经有一段,每次,结束了令观众欣喜若狂的演出,回到家里,我就会换上白色舞衣,冲一杯牛奶放在桌旁,仔细阅读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而过了一段日子,她又迷上叔本华和尼采,她说,第一次阅读叔本华,依莎多拉邓肯像就为他揭示的音乐和意志的关系深深折服。这种德国人所说的神圣思想,好像把自己带进了一个超凡人神的世界。而尼采,她认为正是他孕育了舞蹈的伟大精神,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舞蹈哲学家。

爱情和艺术,是构成邓肯生命的两大元素。她坦承自己曾陷溺于爱欲,若有人指责我,她说,就请先指责造化或上帝吧,是他们把这一时刻设置得比其他任何经历都要妙不可言。但在实践中,因为艺术要求苛刻,要求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而女人一旦陷身热烈的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其他一切。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经过痛苦抉择,她只好放弃爱情,把整个生命都献给缪斯。

依莎多拉。邓肯没有读过几天小学,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舞蹈来说,是百分百的无师之徒。她敏于时代感应,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她大胆突破芭蕾舞的矫揉僵硬,创造出自由奔放的现代舞。她把这比喻为一场革命,既是艺术的,也是性别与人性的解放;她的崇髙理想,就是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复活惠特曼的美利坚!亚伯拉罕林肯的美利坚!

二、海伦·凯勒

摊在我案头的这篇邓肯传记,题目叫《爱与自由》,它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的《我的内心独白》,合并为一本专集,总的名称叫《最伟大的三大女性自传》。

我是按编辑次序首先读完海伦,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海伦的印象如刀镌斧刻:她一岁半失明,兼且失聪,看不见,听不见,当然也不会讲话。按常理判断,完全一个废人。但是,在莎莉文小姐的天才调教下,她不仅学会了骑马、骑车、下棋、游泳、划船,学会了讲话、讲演、戏剧表演,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五种语言!(亲爱的读者,你掌握了几种?)想想就叫人头晕。

你难以想像她是如何克服困难。譬如说学习讲话,学话先要学发音,26个字母,从4开始,一般幼儿是跟着大人,张口即来,呀呀学语,她呢,因为听觉、视觉失灵,只能靠触觉,她用手指摸索老师的喉咙与嘴唇,感受发音器官的微妙运动,然后作想当然的模仿。盲人摸象,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之千里怎么办?再摸,再模仿,翻来覆去,经天累月。直到口舌生茧。直到中规中矩,合辙合韵。

我们常说功到自然成,除了吃苦、流汗、熬夜,是否有谁想过牵着骆驼穿针眼?这句例出耶稣的比喻,原意是不可能,海伦。凯勒凭其超人的意志,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不仅学会讲话,学会听话(把手放在别人的唇上),学会听琴(把手搁在琴弦久还磨练出一手好文章,其构思的精巧,感觉的灵动,词句的优美,令不少专业作家相形见绌,自愧弗如。为此还闹出误会,她的第一篇文章,因为太超常了,太不可思议了,世人啧啧称羡之余,谁都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双料残疾人之手。尽管有了解她的马克吐温出面作证,还是驱散不了狐疑。好在海伦新作源源不断,每一篇都石破天惊,不同凡响,终于以响当当的实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海伦一生共出版十四部专着,她的作品被译成五十多国文字,风靡世界。好莱坞把她的事迹搬上银幕,邀她担任主演。哈佛大学赠予她名誉学位。美国政府认可她是全美最杰出的三十位人才之一,由总统亲自颁发自由奖。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运动,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用以开拓、健全盲人的公共事业。

马克吐温一直关注海伦的成长,他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读罢海伦凯勒传记,不由你不拍案惊奇!不由你不血脉贲张!然而,掩卷回味,我并没有感从中来,思如泉涌,把她写进我的散文一一这年头写作愈来愈难,好的构思都叫旁人穷尽,有时煞费心机也捕捉不到一个鲜明而独特的意象。

直到接下去读了邓肯,读到她的美国在舞蹈,这才眼前一亮,恍悟我们伟大的海伦,也是一个把飘逸的舞姿印在蓝天的精灵。

那样的霓姿虹影不是谁都能够创造,但却是人人得而仰观,得而神往。

三、玛丽·居里

最后阅读的,是居里夫人的独白,由于有了邓肯和海伦的先入之见,我的耳畔,始终飘荡着舞蹈的旋律。

老实说,玛丽居里这样的女性,纯粹是为了科学来到人世的;不到二十岁,她就确认了人生的大目标:我是谁?我在这儿做什么?她不断提醒自己,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成为一个重要人物!

玛丽居里出生在波兰华沙,十六岁中学毕业,当了七年家庭教师,二十四岁,怀揣微薄的积蓄,前往法国巴黎闯荡。然后就一直在那儿读书、结婚、生子、从事科研,直到功成名就,蜚声世界。

巴黎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漩涡,崇尚唯美,沉缅交际,其色彩定格,就像雷阿诺的《红磨坊的舞会》。玛丽居里不属于巴黎的舞榭歌台,她在那儿度过了两个伟大突出而勇敢无畏的时期,每个时段都长达四年:一是作为穷苦的留学生,租住在一间狭小而寒冷的阁楼,尽情遨游知识海洋;一是和丈夫皮埃尔·居里携手,利用一间废弃的工棚,完成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实验:从沥青铀矿提炼钋和镭。关于这间工棚,他们的女儿艾芙记忆尤深,她说:这棚屋只有一个好处,它是那么破旧,那么不引人注意,因此,不会有人想到不许他们自由使用。居里夫人对那段日子也刻骨铭心,她写道,最辛苦的莫过于从沥青铀矿提炼镭,我不得不抱着和我体重不相上下、与我身高相仿的大铁棒,不停地搅拌沸腾的铀矿。一天下来,不等工作结束,我就累得瘫倒,一动也不想动。

曾几何时,诺贝尔奖代表至高无上,谁有幸获得一次,他(她)就攀上荣誉的巅峰,而居里夫人,先后获得两次,她是如何看待这一殊荣的呢?作为自白,她不会渲染自己的高尚与自持一譬如把奖金赠送给科研事业和客居的法国,把奖章送给小女儿作玩具她只是委婉表示,出名之后,最害怕的就是记者的采访,虽然他们并无恶意,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毕竟影响了工作。具体到荣誉,她特意强调,

我和皮埃尔奉行相同的行为标准,我们都没有接受任何荣誉的欲望。曾经有人提议授予皮埃尔荣誉勋章,他拒绝了。1910年,又有人提议将此勋章送给我,内务部也三番五次地劝告,希望我能接受。我不想违背皮埃尔的处事标准,也断然拒绝。

爱因斯坦说:居里夫人是唯一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她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啊,把这样一位天使级的科学家比作舞者,是否是一种亵渎?不,凡天使都是舞者,都是上帝沙龙的嘉宾。而伟大的生命降临尘世,他们的所作所为,极而言之,莫不是引导世人摆脱尘网的束缚,努力提高,升华,飞舞,向着辉煌的天国……

2005一1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