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14

第14章 子女应该养成正确的心态(1)

遵行现代化孝道

现代子女不好当

父母难为,现代的子女也不好当!不像往昔那样,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看是否门当户对,把双方的八字一配,若是天作之合,那就先订婚,再完成婚礼,然后送进洞房,万事OK!结婚之后长期居住在男方的父母家里,好像理所当然。在那里生育子女,随时有长辈指导、照顾,似乎也十分方便。一直要到丈夫的父母过世,才开始和兄弟分家,自行建立家庭。这时候夫妻经验丰富,应该也不乏钱财,当然比较理想。这些原本是父母恩惠的过程,却由于年轻人喜欢独立、追求自由、不受父母约束而被整个推翻了。

现代年轻人,当恋爱成熟、开始讨论婚姻大事时,少女大多主张婚后立即有自己的家,不愿意与公婆同住。少男吞吞吐吐,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开始为居处伤脑筋。可以说还没有成家,就惹得双方家长不高兴,准小两口也吵吵闹闹、折折腾腾、烦恼一大堆。说不定还没有完婚,便由于意见不合而破裂。

再往前推,就很容易发现现代子女远比往昔难为得多。从小被电视、广播弄得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学坏了。在电视、广播还没有入侵家庭的时代,一家人团圆吃晚餐,用不着担心爸爸为什么还不回家,晚些回来会不会引起争执。晚餐之后,孩子们习惯于坐在小凳子上,有耳朵却没有嘴巴地静静聆听长辈的交谈,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听起来当然不如现代电视、广播那样多彩多姿、新奇刺激,但实质上却可靠、安全,而且真的管用。以往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代沟”、“性骚扰”、“沟通渠道不通畅”、“受压制”、“受虐待”、“暴力倾向”、“父权至上”等观念,也就没有这些奇怪的感觉。现代信息发达,孩子们随时可以接受这些观念,受到影响之后,好像觉得这些随时都在发生,而且情况十分严重,令人害怕!男孩子和男孩子手拉手,有同性恋的象征;男孩子和女孩子手拉手,就可能是一对!女孩子坐在王伯伯腿上,会不会被性侵害?爸爸多抱几回妹妹,是不是妹妹长大以后会提出控诉?

以前的孩子,受到大人的照顾,就觉得很幸福。现代孩子,总觉得大人没有按照孩子所需要的方法教养,就显得不够尊重——毕竟小孩子也是人,也应该受到尊重才对。

现代的孩子,很早就学很多知识,但对自身所流露的智慧,却由于缺乏适当的启发,以致十分贫乏。孩子满脑子都是:父母不能行使权威,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实施爱的教育。听说西方社会,用不着孝顺父母,那该多好!便恨不得早日染头发、隆鼻子、画眼眶、穿牛仔裤、露出肚脐眼和臀沟,很快就变成“可爱”的美国人。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摘录其中的一小段如下:

“直到师专毕业,面对父母,我仍潜藏一股恨意,曾经我不承认他们是我的父母。十年前,当我提着皮箱,走出家乡的车站时,我甚至希望从此不再看到他们。”

师专是小学师资的摇篮,师专毕业生,已经有资格担任小学老师,可见在为人做事方面,应该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赤裸裸地写出内心对双亲的感觉,固然勇敢,却也十分可怜!一个人出身在“战火不断”的家庭,小时候遇到老师指定写“我的家庭”的作文时,便坦白写出:“我不爱妈妈,也不爱爸爸,长大后就不愿孝顺他们。我只要和小妹住在一块,不要爸爸也不要妈妈。”

班主任看后,特别叫去个别谈话。劝了好久,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之间的战火愈演愈烈,他们就会吵着要离婚,接着我和妹妹就像财产一样,被放在他们中间。母亲逼问我:‘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另一次则是父亲逼问妹妹:‘你要妈妈,还是要爸爸?’有一次他们显然吵疯了心,竟然逼着我和妹妹一定要回答。我受不了,就大声对着他们说:‘我谁都不要,你们不是我的父母,我不要跟你们住。’”班主任没有办法,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们家的事,只好由他们一家人自作自受。

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一段心事公开之后,很可能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类似的家庭,由于对其真正的状况很难做深入的比较,所以子女的反应很不相同。有些孩子也许会回答:“我要爸爸,也要妈妈,我们永远不要分开。”说不定父母感动之余,会回心转意。如今看了这一段看起来“理直气壮”的自述,又是受过师范教育的老师写的,便不由分说,模仿起来,万一造成家庭破裂,真不知是谁的罪过。古人常说:“文章千古事。”希望我们下笔务必要谨慎,又说:“家丑不可外扬。”便是家务事外人永远搞不清楚,说出来做什么?何况一段时间过去,很可能产生好的改变。一家人毕竟是一家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提它做什么?再说,一个人受教育,就是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受这么多的教育,还要公开数落亲生父母的不是,何苦来哉!

现代子女,普遍认为有机会受教育与父母无关,完全是自己的奋斗。受了教育,就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生活在农业时代,无论观念和行为,都赶不上现代工商社会的潮流,可以说相当落伍。于是,孩子长大以后,经常把父母当做纠正的对象:这样不对,那样会惹人笑话,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态度用来反制父母。要不然,就像这位师专毕业生那样,把心中的愤怒公之于世。他们描述得十分细致:“母亲的弱点是个性紧张,一旦有事没有在预期中完成,她就开始紧张、自责。而她自责的方式,就是不断重复没完成的那件事,而且责怪到别人身上。至于父亲的弱点,则是个性冲动,而且是没有预警式的暴怒。父亲一暴怒,如果不让其情绪发泄完毕,他是不会停止的。他骂、摔,极尽破坏之能事,母亲见状就更紧张,觉得一切都完了。如果情况太严重,母亲解决的方式就是躲起来。”原文的作者对父母的评语是:“我父母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个性耿直,因此面对冲突,就完全以本性来对抗。自己处理不来,就拿小孩来牵制双方,结果受害的就是我们。也许他们也不希望如此,可是他们无法控制。”

既然能体会父母的无能与无奈,为什么不能洗刷以往对父母的恶劣印象,还要坚持自己的愤怒?一直等到母亲去世,父亲对母亲开始追思,原文的作者才逐渐改善和父亲的关系。“童年的悲苦和少女时代的憎恶,似乎也随着岁月在记忆中逐渐模糊。”时间拖得太久了,很累人,人生苦短啊!

胡适说过:“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前一句话是不是真的,那是胡适自己的事,后一句话则十分合理,我们的父母,是我们自己选的。许多人想生男育女,却生不出来;有些人不想生育,子女却要来就来,好像真的挡不住。可见主导权在子女,而不在父母。既然如此,子女对自己选择的父母,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子女不嫌母亲长得丑,当然也不能怪父亲脾气不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从这里看,果然很有道理。

孝顺需要后天的学习

子女选择父母,运用父精母血,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一生,是不是更合乎自作自受的规律?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没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现人类?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本,没有父母,我们怎么生得出来?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谢地,孝顺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要忘掉根本,以致成为忘恩负义的无情人。

大多数人都认为孝顺是人的本性,属于先天的本能。但是,王充在《论衡》中明白指出,子女对父母孝顺,并非像一般动物那样,建立在生物性的本能上面。父母生男生女,同样在生物性的基础之外,具有文化性的深刻意义。一般动物在任何场所,都可以随着生物性的冲动进行交配。人类则只有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才能够有性行为,大庭广众之下必须有所节制。

孝顺如果纯属生物性的本能,人就没有资格称为万物之灵;孝顺如果提升到文化层次,那就必须经由学习,才能够深刻体会。不同的教养方式,固然产生不一样的孝顺态度;同样的教养方式,也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孝顺行为。可见学习的心态和过程,对孝道的影响很大。

前面说过,我们有《孝经》而没有《慈经》,并不是重孝轻慈。因为孔子的主张一向是相对的,讲求双向性、互惠性,不可能只求子女孝顺而不重视做父母的道理。我们也知道,孝顺一旦形成制度,那就十分僵化,丧失弹性,也很难应变,根本不合因时制宜的要求。由于环境快速变迁,现代子女不可能回到从前,但是孝道的要求,也不应该由于今非昔比,就全盘加以否定。

现代化孝道,其实十分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相信父母不可能不爱子女,更不可能害子女。因此在心理上,先认为“父母的话永远是对的”,不存心怀疑,也不应该当面顶撞,立即说出不接受的意见,而应该先遵照父母的指示用心去做。如果效果良好,为什么要反抗?若是遭遇困难,可以向父母请教解决的方法,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聪明的孩子,会主动把自己的事情向父母报告。譬如小华,从学校回家立即向父母说明,明天老师开会,学校放假,晚上可不可以多看一些电视节目?相信父母听了,也会欣然同意,说不定会找一些好节目给她看,大家都十分愉快。而小燕就不是这样,她放学回家,什么也不说,吃完晚饭就一直看电视,父亲十分生气,问她:“做一个学生,不做作业,一直看电视,行吗?”小燕这才回答:“明天老师要开会,学校放假,多看一些电视,不行吗?”小燕说得很有道理,父亲却觉得非常没有面子,板起脸来说:“老师要开会,没有作业是不是?好,把课本拿来,我出五十个题目,看你做到什么时候!”有人批评这样的父亲不对,我们则要反问,难道父亲不是人吗?难道子女不应该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吗?将来长大,还不是要承受这样的互动吗?

父母太客气,对子女而言,并不是福气。当然,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不懂事。所以母亲的角色十分重要,这时候母亲应该赶紧把小燕叫到一旁,告诉她以后碰到这种情形,应该事先告诉父亲,才不会挨骂。这一次已经错了,请爸爸少出几道题,还是要做完作业才可以睡觉。相信父亲也会改变主意,告诉小燕以后有什么事情,要让父母知道,才不会造成误会,白白挨骂,有时候还会很辛苦。

子女长大成人,更不应该顶撞或教训父母,以免忤逆不孝。兹举例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有一天,母亲把三立叫到房间里说:“儿子,妈看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有升官?我看是没有送礼的缘故。妈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有这枚金戒指,放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干脆拿去卖掉,你赶快去送礼,也好升官,让你爸爸高兴!”

三立心中存有“父母永远是对的”的观念,所以当场答应:“好,谢谢妈妈,我马上去办。”实际上三立心里明白: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够送礼、走门路了,最好凭借自己的实力表现,大家才看得起。但是儿子长大了便教训父母,或者嘲笑父母跟不上潮流,太过落伍,毕竟是不孝的行为。所以三立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不懂事,用大道理来反驳母亲,辜负母亲的一片好意。他也不像一般人那样,立即遵照母亲的指示去做,完全不动脑筋地盲从,将来遭遇恶劣的后果,再反过来把责任推给母亲,令母亲伤心。他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去做。这不是阳奉阴违,也不是欺骗母亲,完全是出于尊重母亲,既不伤害母亲的感情,让母亲没有面子,更不敢陷母亲于不义。

不久之后,母亲追问办理的状况,三立回答:“卖了,而且价钱还不错。礼也送了,上司十分高兴。”母亲很得意,三立自己也很愉快。又过了一阵子,母亲问:“为什么礼也送了,这么久还没有动静?”三立回答:“是啊,我明天去打听看看。”回来以后,小声地向母亲禀报:“妈妈,事情不妙,听说送礼的人,不但不升官,还要受处罚。”母亲急着说:“那糟糕了,我岂不是害了你?”三立说:“上司把送礼的名单公布出来,弄得很紧张,好在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所以没有影响。”母亲问:“这怎么可能?”三立说:“还不是妈妈平日对人家好,人家也对妈妈十分尊敬。我拿金戒指去卖的时候,老板怎么也不答应,一定要把钱借给我,要我有钱时还给他就好。我正要买礼物去送给上司,又听说现在规定得很严格,绝对不能有这种事情。我不相信,跑去上司那里,上司也亲口告诉我,说这是革新。我就把钱还给金店老板,等于没有送礼,所以不必受惩罚。”

母亲听了十分高兴,说自己好心好意却差一点害了儿子。幸亏儿子机灵,知道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真不愧是孝顺的好儿子。三立用不着一本正经地教训父母,照样可以达到忠谏父母的功效。有孝心,依然能够谏告父母,对不对?

关注父母的健康与安宁

子女要尽量自食其力

陈大齐先生认为,自食其力,不依靠他人以维持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义务。因为假使此人要依靠他人以维持生活,彼人也要依靠他人以维持生活,人人都要依靠他人以维持生活,又有谁来帮助他人维持生活?一旦真正变成这种情况,世界上的人类不早就灭绝了吗?所以人必须自食其力,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道理。

子女的年龄如已达到自己能够谋生的阶段,当然要自食其力以不累父母。俗语说得好:“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分家饭是父母祖先的遗产,嫁时衣指父母所制赠的衣物。这两句话的用意,即在勉励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气,不能够存有依靠父母余荫的念头。分家饭是法律上应当继承的遗产,嫁时衣也是情谊上乐于制赠的礼物,尚且不能当做生活的泉源。若是子女不努力工作,却责怪父母不供给钱财,或者自己挥霍无度,反过来埋怨父母不肯满足其要求;还有些人在父母死后,抱怨没有大笔的遗产,甚至在父母生前,因为要不到钱,或者要得不够多,竟然挥刀砍杀父母,那可是不孝到了极点,完全丧失人性。子女当深以为戒。

于不得已的情况,不能够依常情来论断,尽力自求残而不废,也就不能加以苛求。可见自食其力的道理,也因人而不同。

出于这种相对性,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体弱年迈以后,有些父母未必能够自食其力。这时候子女就应该反过来奉养父母,并且要出于恭敬的心,使父母有面子接受,而不应该像借债那样,表现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更不应该在父母跟前,显得自己比父母有办法,或者把自己的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父母更为重要。

多为父母服劳

陈教授认为自食其力以免拖累父母,只不过是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子女应该进一步服劳与奉养父母。服劳的意思,是代替父母劳作,为父母分忧分劳;奉养的意思,则是供给父母衣食,使父母不必为生活而忧虑,得以安享余年。这两种行为,只是对父母最低限度的报答,子女应该尽力去做,不能够稍有应付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