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在五个月以前并不认人,需要有人细心照顾,用心满足婴儿的需求。对婴儿来说,由什么人来照顾,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到了五六个月大,婴儿开始出现认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婴儿在五个月大之前,已经慢慢地逐渐和照顾的人产生一种“连接”的感觉。这种母子之间的亲和、连接感觉,在一到两岁时发展到高峰,两三岁时略为转淡,这时候觉得和妈妈的关系已经相当稳固,开始向外发展。学会走路以后,更是逐渐离开妈妈,学习独立地探索外在的世界。亲子关系,在这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关系良好,孩子比较乐观,对外在世界较有兴趣,对幸福也较有把握;若是关系不好,孩子的依赖心理没有获得满足,就会觉得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难以适应。
父母同孩子一起生活,必须质量并重。对子女的疏忽,不能以重质不重量来推卸责任。再好的质,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量来支持,必然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产生预期的效果。现代社会,大家都非常忙碌,和子女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我们建议“家庭比事业更加重要”,便是基于事业可以慢慢来,子女的宝贵成长期却是转瞬即逝,而且无法六岁以前,我们称为前儿童期,又可以细分为初生期、婴儿期和幼儿期。初生期指诞生到满月期间,属于愉快和不愉快尚未分化的状态。新生儿空腹时啼哭,纯粹是内部引起的生理需要所产生的不满足表现,并没有不愉快的感觉。
婴儿期指满月到周岁期间,此时各种情绪逐渐发展进行。三个月时,愉快与不愉快开始分化,但是原始的混合兴奋仍然保留,并且终生持续。四个月时,婴儿被逗弄就会出现微笑。六个月时,痛苦开始分化,婴儿会出现恐惧、厌恶与愤怒的情绪。十二个月时,愉快也开始分化,会出现得意、爱情与嫉妒的情感。
幼儿期指一岁到六岁,此期间,幼儿发展和变化十分显着,也是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将影响人的一生。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可见这个时期的重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父母在这个时期最好谨慎小心,做好“先入为主”的教养工作。教育学家把幼儿期称为关键期或敏感期,实在十分恰当。
自届满学龄到性成熟,称为后儿童期,大约相当于小学时期。我们从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和心理卫生各方面来了解,都明白三到六岁是最要紧的阶段。在这短促而易逝的期间内,儿童并非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地虚度岁月。事实上,这一时期儿童的一举一动都饶有意义,只是父母亲太忙碌,无暇顾及。今日社会上,很多杀人越货的盗匪、贩毒犯罪的败类以及流浪街头的浪子,实际上都是缺乏良好教养的结果,才铸成儿童未来的大祸,因而抱憾终生。这样的亲子关系,当然令人痛心。
在儿童阶段,教养的具体基础工作应该是日常生活的训练,从饮食、睡觉、排泄、游戏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人的关系应有适当的态度,自己情绪的起伏应有常态的宣泄和合理的节制,不健全行为的发生也应该及早获得矫正。归纳起来,便是各方面的发展必须遵循正常的途径逐渐趋于健全,达到身心正常发展的理想目标。可惜现代社会,由于文凭主义盛行,以致形式化的“教育过热”持续不退。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数量显着增加,入园率也快速增长。想不到违法行为、暴力行为、适应障碍、精神异常以及自杀、自虐等儿童问题也急速增加,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我们建议“品德比学业更重要”,对儿童这一阶段来说,更是如此。关于提早学习、过度教育,对子女身心所造成的伤害,父母最好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检讨,及早找出对策来加以改善。三到六岁的关键、敏感期,如果已经过去,赶紧在小学阶段设法补救。相信只要肯用心、有爱心,再加上耐心,一定可以把子女的教养基础打好。人生是长期竞赛,早期的快慢对整个人生历程影响并不大,不必担心。
零到三岁培养生活技能
婴儿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
心理学家伯顿·L·怀特(Burton L.White)在其名着《一生的头三年》中明确指出:婴儿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只要给他一个正常而充满亲情的家庭,父母亲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并且真正做到,就可以了。
首先,诞生并不是婴儿生命的开始。从受精到诞生,通常需要四十个星期。提前诞生的,称为早产儿;延后诞生的,便是迟产儿。受精时只是一个渺小的细胞,直径大约0.2毫米。十个星期时,身体有二三寸长,已经具备了人形。六个多月内出生的,有几分存活的希望。胎儿大约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有运动。以后各种反应,依着程序逐渐成熟。胎儿的运动,都是全身参加,散漫而不固定,并不针对刺激而有所反应。当婴儿落地时,已经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了九个多月。而且产前产后的发育具有连续性。只是诞生之后,自己成为单独的个体,也可以看成另一个崭新的开始。
胎儿的发育,受到母亲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至于胎教,虽然迄今仍然找不到科学的依据,但是,我们相信,对于孕妇的细心照顾,创造愉快的心情,接触美丽的景物,无论如何,对母亲和胎儿都有良好的帮助。
瑞士生物学家波特曼(A.Portman)说过:“从生理上看,我们都早产了一年。”一般动物,在胎内已经发育到相当程度,所以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走动。人类婴儿却必须等到出生一年之后才开始独自行走,比一般动物晚了一整年的时间。这是不是在启示人类,不应该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却必须互相依存,在群居生活中求发展呢?
一般动物,由于初生时便独立,反而没有什么可塑性,生下来的情况持续一生,而且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本能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父母最好明白,婴儿十分费神,一定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够成熟。这也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可以配合婴儿的可塑性,教养出我们所喜欢的、独特的子女。
人出生时,当然也不是一张白纸,已经具有某种倾向、能力和特性,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父母的作用都非常要紧。
许多调查报告都指出,现代的家庭逐渐由权威主宰走向民主方式,从大家庭转向小家庭,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从专制转向友爱。当我们发现这些实际演变时,最好不要盲目地加以认定,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向。
小家庭的子女,由于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缺少祖父母的指导和照顾,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负担加重,又要增加许多自行摸索的时间。妈妈在精神上孤立无援,子女也容易陷于孤独。小家庭的子女人数减少,溺爱儿童的现象日趋严重。小家庭的父亲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影响越来越弱。母亲就算也在就业,和子女相处的时间通常比父亲来得多,所以地位相对重要。原来父权至上的家庭,很可能一下子变成母权至上。父权再高,也不能剥削子女的教养,母亲仍然有相当的地位。母权高涨,父亲自觉全无用处,干脆一走了之,造成很多单亲家庭。我们不能歧视单亲家庭,却不能不承认,事实上,其对子女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男女同权不同质,有些性质上的分工,最好不要当做权利或权力,这样比较妥当。
缺少祖父母的坐镇,小家庭的年轻父母,难免关起门来充当老大而为所欲为。于是,庸俗下流的电视节目、色情淫秽的书报杂志、花招百出的成人情趣用品纷纷侵入家庭。刚开始还小心谨慎,唯恐被孩子看见。后来见怪不怪,反而把它当做性教育。终至变本加厉,吸强力胶、服安眠药、色情电影、暴力电影,似乎百无禁忌。对周遭环境十分敏感的孩子,当然受害至深。
学校企业化、教育商业化更是道德沦丧的象征。近年来兴起的早期教育热潮,喊出“教育从零岁开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开始教育太迟了”等口号,弄得大家心惊胆战、盲目跟随。
三岁看大的要旨
前面说过,子女为父母所生,却不为父母所有。孩子虽然来自父精母血,并不一定具有和父母相同的秉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学并付诸实施的行为方式是自发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各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各有特点,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个性化。
但是,孩子一诞生,便来到一定的社会,在所处的社会里学习应有的行为方式,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以培养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社会性。我们把这种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称为社会化。
三岁看大,重点即在三岁以前,幼儿在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方面是否顺利,因而推论其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是不是令人放心。
家庭治疗师萨提尔(Virginia M.Satir)认为家庭和工厂一样,具有造人的功能。依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指出家庭的主要问题通常来自下列四点:
第一,有关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亦即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有价值的感觉,所不同的只在于正向或负向。
第二,有关人怎样与人和人们来往得有意义,亦即沟通的情况。每个人都在沟通,只是沟通的技巧不一样,导致沟通的结果也不相同,常常沟而不通,大家都难过。
第三,有关人们决定应该如何感觉、如何行动的规则,亦即家庭系统,表示独特的家风。每一个人基本上都依循规则,只是依循哪一种规则以及规则对他怎么样并不相同。
第四,有关人们连接别的人、组织及家庭以外的社会联系,也可以称为对外的关系。每个人都与社会联系,问题是怎样联系以及联系的结婴儿一生下来,父母来不及把这些因素整理好,婴儿也来不及做好准备,以致手忙脚乱,家里乱哄哄。顺利度过婴儿期的孩子,不久便具备断奶、走路和语言三大重要能力,在行动上得以独立,逐渐扩大行动的空间。当幼儿开始自主积极地与外在环境互动时,父母必须提高警觉,因为幼儿的个性和能力未必符合环境的要求。如果在家里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培养幼儿饮食、排泄、睡眠、穿衣脱衣、整理、清洁等基本生活习惯,便贸然送到幼儿园,要求纳入幼儿园认可的行为轨道,不但幼儿不能接受,而且在幼儿的人格形成方面还可能引起副作用。在这个阶段养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以后要改也十分困难。
譬如婴儿等待别人把奶或汤送进嘴里,而幼儿就应该自己使用汤匙或筷子,并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场所以适合的姿势和顺序来进行饮食。幼儿还要养成自己洗手洗脸、穿衣脱衣、在适当的场所与时间排泄,并且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既不可随意挑食,也不能乱扔衣物。这些基本生活习惯,从简单稚拙到复杂精细,各人高低不一,简直可以练习一辈子。我们看到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各有差异,便是三岁以前的教养和成长过程的互动所造成的结果。各人吃相不同,穿衣服的方式也不一样,值得大家用心观察和体会。到了子女长大,才来教导子女不要吃得那么慢、筷子要拿低一些或高一些、不要把饭菜撒得满桌都是,这实在是很不恰当的事情。
零到三岁的教养以品德和生活习惯养成为主
零到三岁是人生品德和人格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此阶段不能够奠定优良人格特质的基础,将来长大就会发生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养重点应该以品德和生活习惯养成为主,而不在于学业。良好卫生习惯、待人处世的礼仪以及安全合适的生活细节,都必须加以重视。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完全依赖父母以身作则,在和子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和谐的气氛,提供各种安全的尝试,让孩子自己成长。但要随时纠正孩子不对的行为和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自信心奠基于出生后八到十八个月之间。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母亲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养者,不但要充分表达对婴儿的关爱,而且要通过示范、教导和协助的方式,严格要求婴儿遵守父母所定的规矩。我们常说教养子女要趁早,特别是八到十八个月这一段时间,一定要把握住。
婴儿的先天发育因素,包括基因遗传或出生时脑部缺氧等,很难由人力加以操纵或改变。父母只能多注意后天的因素,使孩子获得较佳的发育。例如把新生儿用布或浴巾包裹起来,并且用带子捆住,以避免婴儿着凉或受惊。婴儿想动时,必定费劲在包裹里挣扎,使肌肉关节获得相当强烈的运动。对于长大以后的动作协调,经过包裹的孩子要比未经包裹的孩子为佳。但是,在婴儿清醒的时间里,要让他们穿宽松的衣服,手脚能够和外界接触,并且接受母亲肌肤的触摸,使其更能够感受温暖的母爱。
哭是婴儿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一哭就抱固然不好,但婴儿哭了父母只是检查尿布有没有湿,吃饱了没有,否则就不理会也不好。父母可以和他说话,放音乐给他听,拿些会转动或发声的玩具让他看,用手抚摸他的脸、手和脚,以满足婴儿向外界寻找信息的本能,避免由于乏人照顾而造成眼神呆滞、感情冷漠以及反应迟钝的现象。
并不是所有吸吮手指的孩子都有精神上的困扰。许多快乐正常、适应良好的小孩,当疲倦、厌烦、想睡觉时,也会吸吮手指。母乳或牛奶吃得不够,可能是婴儿开始吸吮手指的原因。到了一岁左右,婴儿会从吸吮手指或脚趾中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当做一种享受。父母不要加以禁止,只要注意婴儿手指和脚趾的清洁,经常修剪趾甲就可以了。通常到了三岁左右,这种现象就会消失。如果到了五六岁,孩子还经常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五六岁的小孩吸吮手指,会影响嘴巴、牙齿的正常发育。父母可以用转移目标的方法,给他玩具,让他两手都要动,慢慢忘记吸吮这回事。
婴儿一开始吸吮手指时,就拿一个奶嘴给他。一方面满足他的需求,一方面因为婴儿吸吮奶嘴的习惯要比吸吮手指的习惯更容易中断,一旦发现更有趣的游戏,很自然就会放弃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