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心。父母的爱心,可以弥补其他许多损失。但是爱心并不表示要给孩子过分的关心。有些矫枉过正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太脆弱,无法面对世事的打击与伤害,非要时时搂在怀里加以保护不可。其实,真正的爱心,是发自内心深处、丝毫不能勉强的,也不能用言语来传达。孩子会很快学会从父母的表情、声音、眼睛、呼吸以及一举一动中感觉出父母的爱心。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不把爱挂在嘴巴上,不是不敢说,更不是不会说,而是根本用不着说,只有对方的感受才算数。自己一父母可以适切地赞美孩子,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成长。赞美不但适用于孩子的行为,也适用于言语方面以及某些值得赞美的事情。父母不能把孩子的优良表现当做应该如此,却对他们的缺失怒加指责。实际上孩子的优点大于缺点,父母给以赞美,可以带来很大的鼓励。孩子看到父母对外面的人客气、对友人亲切、对自己前途有利的人说好听话,反而对家人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吝于赞美。请问:子女幼小的心灵,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趁子女幼小时,父母调整自己的作风,对一家人都有好处,亲子关系也会因而更为融洽。
父母如果不能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至少不应该拿孩子出气。孩子远比父母所想象的更为懂事。三岁大的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遭遇到紧张情况,照样把气发在别人身上。父母也是人,难免会做错事情。譬如父亲不小心踩到儿子的脚,就应该赶紧向儿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恼羞成怒地骂他“脚怎么伸这么长”,或者“你瞎了眼,没有看到爸爸在忙?”孩子看到父母互相体谅,也能够体谅他,自然也学会体谅别人。
孩子是稚弱的,需要适当的照顾;孩子是无知的,需要及时的教导;孩子的智慧是闭塞的,需要妥善的启发;孩子的意识是混乱的,需要适度的培养和辅导。绝大多数的父母,把孩子视为瑰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今中外父母一致的心愿。父母都希望子女发育良好,有健全的体格和强壮的体力。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小心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有不舒服的地方,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如果有病,一定要找合格的医师,千万不要自己胡乱处置,慎防延迟就医,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父母要教导子女服从父母的引导
从婴儿开始,父母就应该教导子女服从父母的引导。事实上,孩子好像是天生的捣蛋鬼、破坏者。父母如果不能善加引导,不设限加以禁止,只要一把小锤子、小锯子、剪刀甚至一支蜡笔,就足够使家里的东西完全改观。不是窗帘破了,就是钢琴坏了,或者是墙壁涂抹得令人惨不忍睹。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挖掉洋娃娃的眼睛,把易碎物品打破,扭转电视开关,把桌上的物品拉下来,都不过是玩乐的一种,并没有什么不对。
母亲不论家务多么忙碌,也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把玩具交给孩子的时候,务必先把正确的使用方法反复地示范,细心地引导。如果孩子做得好,还要适时加以赞美,以加深其印象,养成习惯。给他蜡笔和纸张,也要告诉孩子,蜡笔只能在纸上涂画。除非确定孩子已经明白蜡笔的功用,否则只要孩子手中有蜡笔,父母就应该寸步不离地陪着。不能等到孩子到处乱画,才来责骂或体罚。如果孩子故意乱画,父母就要马上加以制止,并给予适当的处罚。服从并非人的天性,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习惯。父母在这个阶段,不可以过分严厉,以免抑制婴儿探索四周环境的好奇心,将来不可能发展出良好的创造力。但是一定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子女,使他们养成服从的好习惯。孩子有意见,要鼓励他说出来。因为我们的要求,并不是让子女盲目地服从,而是合理地顺从。所有的训练,都不能半途而废,应该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相信都有良好的功用。
孩子喜欢说“不”,父母不需要紧张,更不必生气。因为孩子嘴里说“不”,心里却不一定真的就“不”。如果能够循循善诱,将孩子教育成“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致乱要”、“不行不行才行,才不至于乱行”、“没有意见,没有意见才说出意见,当然不会乱说”的典型中国人,岂非一大功德?尊重孩子是教养的态度,并不是目的。我们尊重孩子说“不”,也不应该忘记引导孩子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致孩子说孩子的“不”,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
哲学家罗素说:“我六岁时,一切习惯及人格,都已确定。”我们的孩子不一定是哲学家,但是他们的基础却必须及早奠定,越稳固越好。
三到六岁是第一个关键
福禄贝尔把幼儿比做花草,教师比做园丁,而学校则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园地。他认为“越小的树木越需要栽培”,园丁努力培植幼苗,将来开花结果就更为美好。他说:“在这个时期,用很小的力量可以办到的,将来就算花百倍的力量也办不到。”许多父母,急切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便是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栽培。
我们建议:在孩子三岁以前,用心选择合适的幼儿园,并且做好入园前所需要的基本生活习惯以及基本语言练习的准备工作,使孩子顺利地入园,并且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社会化过程。
孩子到了三岁以后,随着竞争和意识的发展,自我也跟着扩大起来。“这是我的”的意识逐渐由自己的身体扩展到周围所接触的人和物。三岁幼儿已经能够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或坏孩子、坚强或者不坚强。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就会故意顽皮捣蛋;而自认为不坚强的,也会按照不坚强的形象来表现。依据研究报告,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具有十分密切的影响。父母抱持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严格地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容许孩子发表意见并且合理地加以尊重,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较高。否则的话,孩子的评价水平就会降低。
孩子两岁时所特有的那种强烈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帮助表现拒绝的态度,现在看起来,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过程,也就是通过反抗和拒绝的行为,来表明自己和别人之间不同意志的冲突,这对其三岁进入幼儿园所呈现的与人交往的行为颇有影响。同时孩子也借着男女身体上的差异,对性的区别产生兴趣,进而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开始表现和自己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行为。但是,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父母不应该以自己的尺寸来加以衡量,以免孩子受到压抑而引起不安,甚至为了怕受责罚而产生罪恶感。
父母最好明白,幼儿园的老师很可能三年换两个,充其量只能够从旁协助,孩子的教育责任,仍然在父母身上。孩子是自己的,好坏都由自己承担。三到六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种重要时刻,除了付出大量时间以外,还要拥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孩子心目中“好”和“坏”、“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标准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得来的。我们可以说,孩子想要获得父母的爱,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和各种惩罚,就会积极地接受父母的标准。但是,孩子还有一种“以父亲为模范”或者“以母亲为典型”的“自居作用”。自居为父亲的男孩,即使父亲并不在场,也会学习父亲的模样,以父亲的习惯来规范自己,内心发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呼喊,使自己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父母的以身作则,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很可能影响子女的一生。
我们建议父母想一想:在孩子的心目中“我是谁?”是常常可以看到并且感觉到的最亲爱、最温暖的爸爸、妈妈,还是忙碌不堪、难以相处、什么也不关心的爸爸、妈妈?自己和孩子的状态是共处的,还是对立的?给自己一些反省,也就知道怎样做出合理的调整。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爱护自己,还必须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环境中的一分子,应该关怀身边的人、事、地、物,以培养孩子的优美人格和健全体魄。孩子爱自己也爱别人,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这个社会,才能够发展成为人人快乐、个个有利的生存环境。
教导孩子养成“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好习惯
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千头万绪的教养工作当中,最要紧的是教导孩子养成“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好习惯。这不但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无穷,父母也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自由发展,无论成为怎样的人,也能够安心。
不要欺骗自己,是人生健全品格的关键基础。能够对自己诚实,必然经常自省、自觉、自律,当然放心。
我们常常告诫孩子不要骗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要欺骗别人却可以欺骗自己的错觉。结果不得不欺骗别人,又习惯于欺骗自己,这一辈子的痛苦恐怕很难避免。不要骗自己,当然不至于随便骗别人。孩子从小看到、听到父母骗人,却很少想起骗自己,所以欺骗别人很容易表现,而诚实对待自己却很难具体模仿。
“不要哭,不然警察要把你抓去。”父母的用意是恐吓,孩子则没有看见警察,认为父母欺骗他。
“好好听话,免得等一下医生把你的舌头割掉。”后来医生要孩子把舌头伸出来,孩子号啕大哭。医生说:“哭什么?我只是看看,又不会把舌头割下来。”孩子终于明白,原来父母的话是骗人的。
孩子不可能天生会欺骗,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欺骗别人,孩子很容易曲解为不要欺骗家人以外的人,对自己家人反而可以欺骗。因为事实证明,父母就是这样的。“再不乖,等爸爸回来, 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有时并不容易做到。孩子却认为父母在欺骗,因而学得很快。孩子觉得自己的期待大多不能成为事实,证明父母经常骗人。现在父母又回过头来,教导孩子不要欺骗别人,岂不是真正的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