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满的亲子关系
1904200000022

第22章 共同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4)

要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使他的好奇心获得满足。任何正常的孩童,好奇心都很强。他所遭遇的事物,父母能不能够不厌其烦、诚实地告诉他?接受孩子的询问,给他合理的答案。父母这种诚实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将来诚实的德性。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提供正确的答案。孩子在这一方面,不能获得满足,就会觉得大人在欺骗他。而一旦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就容易学会不诚实。有时父母告知孩子一些虚假的言语或者不实在的承诺,使孩子暂时安静下来或者达成了其他目的。但无论父母有什么用意,孩子都已经因此学会了不诚实。

在人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不骗人很不容易,但是不欺骗自己更加困难。因为到处都有不得不扯谎、隐瞒的必要,而孩子从小到大都很不容易避免不诚实的感觉,所以我们才建议,干脆坦白告诉孩子:不要骗自己!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传承这一句话:“居然连自己都骗,实在太不应该!”大家最好冷静想一想,是不是十分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不得不骗别人,如果搞到连自己都骗,大概已经完了,根本无药可救,这才是这句话真正的用意。

父母教导子女不要骗人,是家家户户都会做、也都在做的事情。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却不知怎么都学会了骗人。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父母不可能不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对孩子的问题答不出来,只好吱唔其词,采取拖延、含糊的策略。孩子年幼,分不清楚这些策略和欺骗不一样,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欺骗。

古圣先贤真的抓住了根本,一直告诫我们不要骗自己。只有不骗自己的人,才不会欺骗别人。反过来说,欺骗别人其实等于骗自己。可见不骗自己,比不欺骗别人更难、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父母教孩子不要骗人,反而留下欲盖弥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如直截了当,教导孩子千万不要欺骗自己,来得妥当而有效。

到底有没有欺骗别人?平心而论,只有自己明白。别人只能够相信或不相信,根本无法加以分辨。

孩子也常常扯谎,分析起来,大概有下列三大类:

第一,具有戏弄的性质,并使人相信有这么一回事。父母最好顺其自然,不要拆穿他。若是设法阻止,会使孩子变得鲁钝和平凡。戏弄也是一种游戏,只要不过分、不伤人就好。大人还偶尔为之,孩子当然也可以这样。

第二,出于隐瞒的需要,以便达成下述目的:

用来躲避惩罚。一说实话,就免不了遭受惩罚,说起来也是父母或老师所造成的一种联想。孩子不得不如此,怎能怪他?最好是消除孩子受到处罚的恐惧心,才有可能鼓励他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不必隐瞒。

用来获取某些东西。坦白要求得不到,东拉西扯一番,却获得想要的东西。这也是平日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学习得来的伎俩,有什么不对?如果要加以矫正,最好先使孩子明白,他的要求只要适当合理,加上他的表达方式诚实坦白,便能够如愿以偿。同时,还要孩子了解,如果他不诚实,采取扯谎的手段,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就算一时蒙混过去,被人察觉后更加不会有好结果。口头反复说明,加上实际行动的证明才有效。

第三,出于夸耀自己长处的动机。吹嘘自己,到了过分夸张的程度,好像是扯谎。父母应该先肯定孩子所夸耀的德性部分,再鼓励其提升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地步。如果孩子的同伴有这样的行为,父母也要随机教育,告诉孩子有这样的义勇正直,很值得学习。只要不断努力,真的有一天做到,便不算夸张,不是扯谎了。

我们常见一种场景:妈妈接电话,问清楚是王叔叔打来的。妈妈用手蒙着话筒,向爸爸传达:“王大有找你。”爸爸赶忙说:“告诉他我不在家。”妈妈若无其事地对着话筒说:“他刚刚还在,怎么一下子不见了,好像是出去了。”孩子从头到尾,听得清楚也看得明白。心里想“父母一直告诉我不能扯谎,自己却不断地欺骗”,然后领悟出“原来小孩子不行,大人就可以”的道理。希望早日长大,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欺骗了。

怎么办?难道这些事情,有办法避开孩子?有这种念头的人脑海里同样存在“小孩不可以,大人可以扯谎”的不正确观念。王大有打电话来,就非接不可吗?如果这样的话,妈妈接电话的时候,为什么要问“请问是谁”?还不是为了过滤,让爸爸可以躲掉不想接的电话,爸爸不想接,当然有他的理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根本说不清楚,所以要妈妈回答“他现在不在家”。难道夫妻一场,连这种忙都不帮,一定要爸爸亲自接听?然后向对方说“我在家,只是不想接你的电话”,接着把电话挂掉。岂不是给孩子带来更不好的示范?还是有电话务必要接,就算在电话中挨骂、受诅咒也要接听?做人做到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

父母也不应该在拒听电话之后,一本正经地教训孩子:这是王叔叔做人太差,爸爸明明在家却不想接他的电话。因为如此一来,孩子的脑海里马上浮现王叔叔来访时和爸爸有说有笑的样子,更加认为,父母联手欺骗王叔叔,回头又联手欺骗自己的孩子。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成为大骗子才怪。孩子不说话,心里头想的可多得很。

最好的办法是妈妈回了电话以后,笑着对爸爸说:“你明明在家,为什么不听王先生电话?”爸爸说:“平常我一定会接的,今天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昨天晚上和我争执得很厉害,我说的都是真的,他偏偏不相信。一定是回家以后,又挨他爸爸的骂,恼羞成怒,才想打电话骂我。在这种情形下,你说我是接呢,还是不接?”妈妈接着说:“当然不接。要是我,我也不接。”爸爸趁势问妈妈:“那是我自己向他说不接呢,还是由你说比较好?”妈妈说:“那还用说,当然由我说比较婉转。你自己说,他一定气得痛骂你一顿,更划不来。”

这样一来一往,演好一场教养子女的大戏。既说明真正的用意,又告诉孩子,这样做并不是欺骗王叔叔,而是王叔叔自己不好,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打电话来惹人家生气,人家当然不接电话,还不是活该。

顺利跨越“四岁半墙”

孩子到了四岁,开始对支配自己的身体充满了信心。能跑善跳,双手能灵巧地做出各种动作。四岁半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卡,儿童教育家把它叫做“四岁半墙”。能够顺利跨越的孩子,身心大多正常。如果有什么缺陷,在跨越这道墙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困难。大多数孩子,在强烈的成长愿望下,都能顺利跨越。

跨越四岁半墙的孩子,表现出旺盛的冒险精神,开始向各种运动玩具挑战,荡秋千、跳绳、爬高架、钻洞,能够由单一活动扩展为整体协调的身体平衡动作。这种协调动作同样表现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孩子胸有成竹地画出很多东西,也能够运用材料和工具,制作有模有样的作品。将近五岁的时候,孩子明显地聪明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不需要大人的照料。开始认字,追着父母或大人问“这是什么字?”遇到会念的字,也会大声念出来。对日历和钟表也感兴趣,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也出现惊人的进步。

近年来,大家非常注意幼儿智力发展早期化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流行“知识经济”的观念,似乎我们的财富不再是脚底下的东西,而更注重于两个耳朵之间的脑力部分。于是提早学习、多元学习等言论,再加上快速学习的要求,弄得孩子获得很多信息,却不幸丧失了属于幼儿的体验。早期化教育对幼儿的内心世界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大家重视。对每个孩子来说,由行为表现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世界。幼小的心灵对他自己的世界所产生的体验,无论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他都能够从这种体验中发挥能力,看到新的世界。如果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孩子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感觉,那么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发展一定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父母最好明白,孩子有孩子的想法,而且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我们没有理由批评一个五岁的孩子画出来的画并没有达到五岁应有的水平,因为孩子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规划去发展,用不着样样依据成人所订的标准。父母硬性要求,而又不留余地,当孩子的活动朝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时,父母就会惊慌失措地强制孩子纳入自己所要求的轨道,使孩子丧失一次难得的接触新世界的机会。大人的揠苗助长,对孩子是很大的损害。譬如孩子把积木带到沙滩上,在那里“造山修路”,并且“引水成河”,玩得不亦乐乎,显得十分入神。这些体验,大人可能不以为意,随时命令孩子离开,或者顺手把积木抽走,使津津有味的孩子产生十分不愉快的感觉,长大以后所呈现的后遗症,才足以使父母伤心。

三到六岁的孩子以培养优良品德为主,其他不急于一时。多保存孩子的活泼本性,不失天真的孩子最可爱。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亲子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最好在家中布置一间游戏室,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保留一个陪伴孩子游戏的空间。在真正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打好基础,做好应有的准备工作,对孩子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