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1923200000021

第21章 秦文(1)

刘向——《战国策》

原典名片

《战国策》

作品特色: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文风辩丽横肆,辞采雄隽华赡,行文夸张铺陈;善用寓言掌故阐述道理,注重人物形象刻画。

作品简介: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与纵横家们游说诸侯或进行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原著者名字已不可考,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他按照国别进行了编订和整理。因书中所记多为战国时期纵横家之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便将其名拟定为《战国策》。北宋时,此书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作品风格: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长于议论和叙事,文辞优美,语言刚健雄浑,辩丽横肆,夸张铺陈;叙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论辩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富于雄辩与运筹帷幄的机智,还善于借用寓言故事以及掌故传说来阐明深刻抽象的道理。这些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先秦历史散文经典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称赞。而从历史的角度看,该书往往过于夸大纵横策士的作用,与后世儒家思想有悖;且既缺乏明确的时间记载,又多与史实不符,难以成为信史,从而对其史学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编者信息:刘向(约前77—前6),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其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见《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四》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此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等3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①。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②。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③。”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④;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⑤。”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⑥。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⑦。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⑧。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⑨。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⑩。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11}。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12}。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14}。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15}”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16}。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17}。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18}。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19}!”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连横:与秦联合攻击他国称连横,若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称约纵。貉(hé):兽名,形似狐,皮可制裘。代:今山西省东北部和河北蔚县一带,其地产良马。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南。

②奋击:奋勇作战的武士。地势形便:指地势地形便于攻守。天府: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③奏其效:陈说秦国兵强地利的功效。奏,进言,向君王陈述。

④文章:指礼乐法度。

⑤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庭教:在宫庭指教。

⑥补遂:传说中的上古部落名。蚩(chī)尤:相传为九黎部落的酋长,与黄帝战,兵败被杀。驩(huān)兜:传说中尧之恶臣,因作乱被舜放逐到崇山。三苗:部落名,其地在今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湖北武昌一带。有夏:即夏朝。有:加在专有名词前的字头,无义。崇:古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嵩县。因崇侯虎助纣为虐,周文王灭之。

⑦毂(gǔ):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使车毂击:使臣的车毂互相撞击,言使者来往频繁。

⑧文士:辩士。饬:修饰言辞。科条:规章制度。书策:文书简册。浊:混乱。聊:依赖。伟服:盛服。敝:疲惫。

⑨凌:超过,压倒。万乘:指古代能出兵车万辆的大国。诎(qū)敌国:使敌国屈服。子元元:以百姓为子,即统治天下。

⑩嗣主:继任的新君。暗指秦惠王。惛(hūn)昏暗不明。

{11}羸(léi):同“缧”,缠束。滕(téng):绑腿。□(juē):通 “□”,草鞋。囊:一作“橐”。黧(lí):黑而带黄的颜色。愧:一本作“归”。

{12}纴(rèn):纺织。此指织机。

{13}箧(qiè):小箱子,此指书箱。《阴符》:即《阴符经》,相传为周初太公望(姜尚)著的一部兵书。简:选择。练:熟悉。揣摩:反复推测探求真正意义。

{14}摩:切近。燕乌集阙:赵都的关塞名。抵掌:击掌。此句意为谈得非常投机。

{15}式:用。廊庙:指朝廷。

{16}炫熿(huáng):辉煌显赫。蟥:同“煌”。

{17}特:只是。掘(kū)门:凿墙洞为门。掘,通“窟”。做门板。棬(quān)枢:以弯木为门轴。撙(zǔn):控制。衔:马勒。伉(kàng):抗衡,匹敌。

{18}清宫除道:打扫住房,清除道路。除,治。张乐设饮:设置音乐摆上酒宴。蛇行:趴在地上像蛇那样爬行。匍伏:爬行。

{19}盖:同“盍”,怎么。

【鉴赏】

本篇可以称得上是纵横家苏秦的发迹小史。文章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分别围绕苏秦的两次游说活动而展开。他先是主张连横,只身赴秦,用秦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雄厚的势力鼓励秦惠王吞并天下,统一中国,并历举古代帝王无不用战的事实,鼓动惠王“废文任武”,但惠王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拒绝了他的游说。于是他发愤读书,揣摩世态人情,转身一百八十度,反以合纵抗秦之策说动赵王,拜为赵相,一举成名,进而“并相六国”,顷刻间权倾天下。文章前后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对比等多种手法,描写了苏秦的失败与成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伦常实质,也展现了当时一部分纵横策士的灵魂。

作者在行文辞令上有颇深的造诣,对比手法运用纯熟,笔墨处理上繁简详略恰当自如,且善用夸张手法来渲染气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作者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时将对比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苏秦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后改以合纵之策说赵,却被赵王欣然采纳,这是一比。苏秦说秦不果,裘敝金尽,面容憔悴,负书担囊,落魄而归;说赵之后,却封侯赏爵,车马相随,言听计从,意气风发,这是二比。落拓时,妻嫂父母冷眼相看;显贵时,家人又转而谦卑至极,这是三比。这些对比加大了行文的起伏,增添了情节的吸引力,同时借前后行为的鲜明反差来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之初具后世小说摹人写事的基本特征。

作者还善于处理笔墨的繁简详略。苏秦说秦时,先言秦国四方之利,以刺激秦王进取之心。次又以五帝的征伐攻战来鼓吹废文任武的王霸之术。这些辩丽宏肆、纵横上下的说辞直接表现了游说的全过程。然而在苏秦说赵时,文章仅以“抵掌而谈”“赵王大悦”等寥寥数语简单带过,从侧面交代了游说活动的顺利进行。前后两部分,一直写,一侧写;一详写,一略写;一实写,一虚写,达到了虚实相生、繁简相应的艺术效果。尤为巧妙的是,文章在苏秦失意似应略写处却纵笔挥洒,尽录其说辞;在苏秦得意似应泼洒处却惜墨如金,于说辞不着一字。

苏秦巧辞陈说、滔滔不绝时偏使他失败,而在“抵掌而谈”、轻描淡写间又偏致成功。这种看似不合常规的繁简安排、与文势相逆的描写笔法,实际上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体现了很高的文学表现技巧。

此外,作者在渲染气氛时善于夸饰形容。如写苏秦说秦不成、铩羽而归时,连用五字句、四字句,以黯淡的色彩与灰色的笔调,描述其失败的狼狈与落魄。在苏秦成功后,文章笔触由凝重转为狂肆,笔端出入驰骋,声势宏大,极力铺写苏秦成就事业的功绩与荣耀。诚所谓“叙失意处黯然魂销,写得意处油然色舞”!

而且文章在摹写人物时笔触细腻,善于精雕细刻,声情并茂,神态毕肖。如对苏秦勤奋苦读、“引锥自刺”的描写以及对其妻嫂“前倨后恭”的勾勒,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也为我们今天的语言提供了两个极其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典故。

■ 妙评

苏秦之富贵,当有定论矣。但在当日,作者欲为写照,少不得要把合纵功劳十分妆点。说过一番,又赞过一番,将一个暴得富贵的穷汉子,做个天上有地下无的人物,方可艳羡。读者但作一种传奇看,却越不认真,越有意思。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约纵散横,以抑强秦,苏秦之简练以为揣摩者在此。盖简练揣摩是苏秦贫穷富贵转关处。……通体反复相形,起结相应,议论叙事相间,参差错落,慷慨激昂,无不各极其妙。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文以说之用不用的关键,叙失意处黯然魂销,写得意处油然色舞。前半是连横,后半是约纵,而叙事议论相间成文,奇肆极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评

■ 司马错论伐蜀(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①,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②。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③。”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⑤。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⑥。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⑦。今攻韩,劫天子⑧。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⑨: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⑩。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11}。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12}。”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13}。

【注释】

①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张仪:战国时魏人,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为秦相,封武信君。三川:今河南宜阳地。因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而得名。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接巩县、登封两县境,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缑(gōu)氏:地名,在偃师东南,辕辕关西北,以地有缑山而名,为军事要地。

②按:据有,掌握。

③图籍:地图和户籍。

④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⑤缮兵:整治军备。

⑥利尽西海:得利(的地域)达到西海边上。古人以为中国处于“四海”之内,蜀在西,故此提及“西海”。

⑦名实两附:犹言“名实两得”。

⑧劫:胁迫。

⑨谒:告,陈述。

⑩宗:尊。周室为天下所宗仰,故称宗室。与国:同盟友好之国。

{11}因:依靠,利用。

{12}完:全。犹言与全。

{13}属:归附。

【鉴赏】

本文记述了名臣张仪和悍将司马错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问题而发生的一场宫廷论争。前者主张挥师东进,伐韩劫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在短期内建立王业,暴露出其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这显然与秦国当时的实际不符。后者则坚持应避难就易,先伐巴蜀以增强国力,再图进取,否则将既遭恶名又无利可图,甚至会激怒诸侯联手抗秦,如此一来必然对秦的发展图强大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