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举止是素养的体现,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在公共场合,良好的举止会使你成为人们眼中的君子或绅士,让你得到尊重,受到爱戴。而不得体的行为则会受人侧目,遭到人们的谴责。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着称,别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近些年来,我们简直愧对于这个称号,简直愧对于祖宗,因为我们的举止离礼仪之邦的国民大相径庭,实在玷污了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不说别的,就说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吧。
筷子,古时又称其为“箸”,中国人使用筷子作为餐具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还不是那么很讲究,但在祭礼中,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地,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下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也就是说,使用筷子是有一整套礼仪的。与此相对应,不恰当的使用就成为禁忌。禁忌的使用方法有以下12种——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我们经常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里的“三长两短”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咝咝”的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因此,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其表现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作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
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表现,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种做法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传统习惯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于给死人上香。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在饭桌上筷子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现在,这些禁忌虽然已经不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重视,甚至被年轻人嗤之以鼻而弃之如敝履,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使用筷子居然还有这么多的禁忌。然而,在正式的场合,人们还是很看重的,我们的邻邦日本就很看重诸如此类的礼仪和禁忌,认为这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文明的体现,是一个民族传统的象征和留存。在访问中国期间,日本民俗学家诹访春雄先生目睹中国年轻人使用筷子的状况时就很不快。他说,筷子发韧于中国,但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会正确使用筷子,更甭说知道有关使用筷子的这些禁忌了,这是很可悲的。他说,这是一个国家传统的流失和文化的湮灭的体现。就像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一样,那是很危险的。
从使用筷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国外的民俗学家竟然把它和国民精神、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很多国人肯定以为这位学者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可是,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正像水土流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样,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民族精神的泯灭也不是瞬间完成的,它也有个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过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实际上,良好的举止哪里就是使用筷子那么单一呢,只不过使用筷子很典型罢了。良好举止包括生活、工作和交际的方方面面,譬如——
一个同学每次去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查资料、翻阅杂志时,都不忘跟管理员打个招呼。然后才坐下来,读书看报,而每次看完了书报,他都把它们放回原处,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是他做教师的父亲教导他的。仅仅这一点,就让图书管理员刮目相看。照规定,馆里的资料只能在阅览室看,是不能带回家的。可是,有一次,因为要写毕业论文,他实在来不及看,他想跟管理员提出来,又生怕让管理员为难。犹豫再三,他还是没开那个口。
可是,资料实在太多了,实在来不及看。那天,直到图书馆关门的时间到了,他也没有看完。管理员见他似乎忘了闭馆时间,就过来问他是不是资料来不及看,他司空见惯了诸如此类的情形。他老老实实点了点头。
管理员于是悄悄告诉他说,你带回去看吧,记住明天带来,不要弄坏。
他听了一愣,直直地盯着管理员看。管理员狡谲地对他笑笑,推了他一把,他于是就把资料带回了家。
在这里,我没有赞赏或怂恿管理员违规的任何意思,我只是想说,这位同学仅仅因为良好的举止——和管理员打招呼、把报刊放回原处——从而赢得了管理员的欣赏,进而做到了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把资料带回家去看。很多时候,要赢得别人的信任,并不需要做很多,诚心第一。当然,不可忽略细节。
我在“文联”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总是不讨人喜欢,人家跟他说话时总是退避三舍,不是他做人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是他说话时的举止不怎么恰当。在跟人说话时,他总是右手用食指去点人家,即使是女性,他有时候也会那样做。也许是为了引起对方对于他的话的注意,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但不管怎么样,他这样做是很不得体的,即使是市民也不合适,何况是高级知识分子呢?这一点细节使他失去了说服别人的很多机会,因为别人实在受不了他的指戳而不爱听他说话!
关于修养和人生的关系,我们且来听听普林斯顿大学的见解,他们的观点对我们也许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然而,很多一流大学都设有商学院和法学院,可是普林斯顿没有。每过20年,普林斯顿都要讨论是否设立这两个学院的问题。每次答案都如出一辙:
不。普林斯顿放弃了商学院和法学院这两个在大学里几乎是最赚钱的学院,却决定大力发展一个看起来最不赚钱的系别——艺术系。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就业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出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看来,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相当重要。艺术对人的修养的造就是直接的、最有力的,而且这种修养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而就业只是暂时的。
普林斯顿的观点是对我国唐代思想家、教育家韩愈的呼应,这种来自西方的现实回应是1000多年前的观点的历史回响。韩愈先生在其名篇《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啊,我们当然要授业——开设商学院、法学院,以培养商界领袖和法律精英;但我们更要传道——设置艺术系,以铸造我们自己的艺术素养。我们欣喜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深切知道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