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1936600000015

第15章 安静专注,事业成功的必备性格(1)

能够静下心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做喜欢的事,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如果不注意培养安静专注的性格,孩子长大以后,上课有可能坐不住,更谈不上学习了。

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安静专注的性格。

让孩子形成安静专注的性格

人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

安静专注的孩子总是让很多家长羡慕,看看自己家那个淘气得像猴子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和人家不一样呢?别忙着责怪孩子,还是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吧。

很多人觉得安静专注和快乐活泼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但实际上两者却并不冲突。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要兼顾安静和活泼两种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该高兴的时候高兴,该用功的时候用功,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强,可以较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不具备安静专注性格的孩子,也许同样活泼好动,但却不能集中精力做任何一件事,该闹的时候闹得无法无天,该静的时候却静不下来,注意力不停地分散到其他地方,不能专注做某件事。这时,孩子的情绪处于失控状态,性格上的缺陷愈发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想要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性格,爸爸妈妈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做这项工作。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会使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安排都变得合理起来,爸爸妈妈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按时作息、按时吃饭、饭后要漱口、每天都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主动在每天的某个时间段做固定的事,这对于提高专注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陪孩子一起专注于某项活动或某个事物

孩子在幼年时,虽然萌发出强烈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但事实上他们的探索欲望总是很容易受到打击,或者被中途放弃。这是因为孩子的专注能力太差,不能长时间单独专注于某个物品或某项活动,所以很容易中途放弃。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想帮孩子形成安静专注的性格,就应该亲自上场,力挽败局。孩子是最喜欢和爸爸妈妈“共事”的,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已经感觉枯燥无味的东西此时也会变得有趣味,他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了。

为孩子提供能够对心理产生适当刺激的好“玩具”

孩子喜欢新奇的事物,给孩子准备玩具材料的时候也要动一番脑筋,不仅仅是经常变换花样,推陈出新。比如同样的一盒拼插玩具也要玩出不同花样,今天你可以拿出一张拼插手枪的图纸,和孩子一起研究手枪的拼插方法,当然主要是他动手,你辅助。可是拼插一支手枪对孩子来说,可能玩几天之后便没兴趣了。那么接下来,你至少应该换一张拼插汽车的图纸,再过几天,就换个坦克吧。

需要注意的是,用游戏吸引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刺激,不能过于频繁,更不能同时给很多刺激。我们同样举拼插玩具的例子。

一般来讲,对于相对小些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容易完成拼插过程的,第一遍恐怕多数是父母动手,插出成品后,再鼓励孩子自己插一遍。但孩子插起来可不像大人这么简单,他们不一定看得懂图纸上的步骤,手眼结合性也不一定达到标准,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费很多心思指导他,并且不断地鼓励他,避免他因难而退。等到他真的完成了这项工作,有可能他还会有兴趣再来一遍,也许还有第二遍、第三遍,也许他会对拼插这把手枪有很多天的兴趣,直到最后,他随随便便地就能把它拼插好了,到那时,或许才是玩腻的时候。这是一件好事,孩子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越久,越能培养他安静专注的性格。但有些父母常会有错误的做法。比如第一天让孩子见到这盒拼插玩具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图纸都拿了出来,孩子看到有手枪,有汽车,有坦克,甚至还有飞机,眼花缭乱,先拼哪个呢?好不容易下定决心选了手枪,没插一半儿呢,觉得太麻烦,就想还是换汽车吧,可是换了汽车呢?又觉得也许飞机不错。结果拼来拼去,哪个也没拼成,孩子索性把玩具一扔,不玩了。这就是同时给孩子多种刺激的弊端。

也有的父母,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只用一张图纸带孩子玩儿,可是第二天就换了另一张,第三天又换了一张,结果孩子一个还没有弄好,就不停地换,到最后哪个也不会插,全部半途而废了,安静专注的性格能养得成才怪。这就是刺激过于频繁的弊端。

不要随便打扰孩子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曾简略地提到过。孩子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时,无论他是在游戏,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去打扰他。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放假的时候,昕昕的爸妈带她去海边玩儿,孩子被海边的细沙吸引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专心致志地挖沙洞玩儿。可这时呢?爸爸妈妈却忙开了。一会儿喊:“昕昕,看这边,对妈妈笑一个。”一会儿喊:“昕昕,看这边,看爸爸发现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又喊:“昕昕,快来快来,给你这个救生圈,咱们去玩儿水吧。”看孩子不配合,又在喊:“怎么还玩沙呀,费这么大力来海边也不能就玩一天沙呀,快点快点,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看着没挖够的沙恋恋不舍,撇撇嘴哭了,爸爸妈妈的声音又出现了:“闭嘴,不许哭,哭什么哭,兴高采烈地带你出来就是为了听你哭?”你瞧,这事儿就这么麻烦了。

本来是好好的一次游玩儿,让孩子高高兴兴地玩儿自己的不好吗?她既然那么喜欢玩儿沙,又那么聚精会神地在挖沙洞。我们暂不说她的爸妈在中途根本就不该一次又一次地叫她,就是最后他们想拉着孩子去玩水,而孩子仍对沙恋恋不舍的时候,她爸妈的态度就够让人气愤的了。纵观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昕昕的爸妈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一个破坏狂。就好像一定要破坏孩子的专注行为一样,孩子越是专注,他们似乎就越绞尽脑汁让她分神,一个理由不行,那就再想第二个,你的理由不行,那就看我的,每个人费尽脑汁想出的理由全不行,那就别怪我手狠了,咱来强制的,非得逼着她分神——实际上父母是这个初衷吗?如果把这个分析说给昕昕的父母听,她的父母不暴跳如雷恐怕也得冤得大哭了,根本就是为了孩子好嘛,怎么被分析成这个样子。很遗憾,你们确实没这么想,可你们的这种做法,在孩子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玩儿一天沙有什么要紧呢?就算是捡一天贝壳又有什么要紧呢?

即使是浪费了海边的其他大好风光又有什么要紧呢?出来玩儿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快乐嘛!那么快乐不就行了!干吗非得为了玩水,人为地把快乐变成痛苦,让一次本应放松的旅程变得苦不堪言呢?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儿啊,换了我,我是一定会陪她一起去做的,不仅要和她一起玩儿,还要想办法让她更专心一点,一起想办法玩儿得更快乐一点。打扰她?制止她?那是多么愚蠢的做法!

再调皮的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对于这些事他会不自觉地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在这种时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常会产生一些煞风景的想法,比如想给他拍个笑脸的照片,想提醒他别弄脏衣服,想提醒他别玩儿太久,于是没完没了地去打扰孩子。结果孩子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神经被一次一次打断,当孩子以后出现了不能专心做事,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时,如果我们在他小时候曾热衷于这样做,又怎么有理由去埋怨孩子呢?实际上,拍一张孩子正在专注玩耍的照片做纪念不好吗?何必一定要让她面对镜头摆生硬的姿势?让孩子随便玩儿,宁可多洗一次衣裳不行吗?何必提醒个没完没了?即使是会很累,可孩子玩儿得尽兴,如果孩子已经投入其中,那就让她累上一次不行吗?之后好好睡一觉就好了,干吗非得把他从中拉出来呢?这样的大人都是一群破坏狂!

确切地说,孩子的专注力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应该说是被我们做父母的保护出来的。没有受到过打扰的孩子就是能集中精力的,经常受到打扰的孩子就是很难专注的,这不是谬论!所以,我们安静地等在一边吧,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就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每天给孩子半小时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曾子

个成功的人往往能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某件事,至少能静得下心来。所以保持一精神安静的能力是一定要有的。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电视剧、动画片、流行歌曲、电脑游戏等流行元素时常充斥着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孩子的精神总被这些能吸引他们的东西诱惑得饱满亢奋,他们在这种亢奋的精神状态下唱歌、跳舞、欢呼,甚至是恐惧、害怕,结果性格越来越急躁,也越来越极端。

不能静,就不能定。不能定,怎么能专注呢?但专注偏偏对孩子的自我管理与大脑潜能开发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专注是不可不得的,那么安静也便是孩子们必须从小操练的功夫了。

对于一个总是不能成功地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想要培养他安静的特质,需要父母费一番工夫。其实方法并不难,难的是能否坚持不懈。这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每天安静半小时。

“半小时”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时间不固定

要坚持每天抽出半小时来为孩子培养安静专注的能力,首先要保证选择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形成一种规则,而不是每天临时找出半小时来进行。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每到这个时间来临之前,就知道应该结束其他的事,而这个时间一到,也知道自己必须把精神收回来,而不是总去想着别的事情。时间段的选择视不同家庭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讲,晚上新闻联播之后是个不错的时间段,这时晚上的一切忙碌都已经进行完了,再过一会儿孩子面临着上床睡觉,这个时间段内进行安静训练也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平复,不仅能锻炼孩子专注安静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环境太嘈杂

既然是培养安静专注的能力,就应该保持环境的安静,嘈杂的环境很容易使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的声音或事物所吸引,如果那样,即使孩子身体坐在这里,心也早就飞到爪哇国去了。安静倒是安静着,注意力可早就跑走了。这是不行的。所以在每天的这固定的半小时之内,电视机不要开、电脑不要开、音乐不要放,任何发出噪音的事情都不要做,大家也都不要闲聊,不要在孩子身边来回走动,如果不是做一些需要开口的事,比如诵读,那么也要求孩子不能说一句话,并限制他的动作幅度,规定在这半小时内,不准到处攀爬、跑跳,说得通俗些,就是要在某个固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但是,让孩子养成不乱说话、不四处跑动的习惯是需要过程的,不能用太强硬的手段把孩子按到固定的地方,规定半小时之内不准出声也不准动,孩子发出声音或小动作太多,更不要去惩罚他。如果孩子实在没忍住,想和你说说话,或者想四处遛一遛,但时间才过去10分钟,还不到半小时,怎么办呢?那么好吧,今天的安静时间就到此为止,告诉孩子,今天表现得非常好,保持了10分钟呢,我们来看看求是保持安静,即使是做到大气求是保持安静,即使是做到大气明天是不是比今天坚持的时间会更长些。这样逐渐达到安静半小时的标准,对于原本专注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说,有这个过渡还是很容易让他们接受的。

半途而废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在最初实行半小时安静的时候,他们很用心,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些感觉力不从心了,甚至后来便放弃了。这是典型的不做好榜样。坚持半小时安静法本身也是一种专注行为,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这样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孩子怎么能拥有专注的意识呢?

“半小时”之内做什么

每天固定的半小时之内做什么呢?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在“不能随便发出声音、不能四处跑动”的原则之下,孩子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当然,也同时是活动范围比较小的事。比如搭积木、看图画书、画画,这都是可以的。

孩子在安静地做事时,爸爸妈妈应该做些什么呢?你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比如去洗碗,或者整理房间,或者大家都坐在客厅里看书,妈妈还可以织一织毛衣,爸爸呢,轻轻地帮孩子修修弄坏的玩具。总之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唯一的要都不出的地步,也不过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半小时的安静时间里,父母和孩子是分别做不同的事,而不是父母陪孩子玩儿。这样做首先能保证安静,更有助于训练专注能力,还有一个作用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对父母少些依赖。

不陪孩子玩儿,当然也不能在一旁寸步不离地当监工,孩子一有些小动作,就发出声音提醒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或者假装咳嗽,这也是不行的。要让孩子感觉到自由,而不是让他感觉到被监视或者看管。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和孩子换一下位,我们是喜欢自己来支配这半小时,还是喜欢有个人拿着鞭子在旁边威慑我们半小时呢?真换了我们,早就甩脸不干了。那就要理解孩子,给他真正的信任。

半小时结束以后,你可以用轻松的语气,假装闲聊一样,把这半小时的成绩做一下总结。比如对孩子说:“妈妈发现今天你的表现比昨天有了进步,昨天也是画了一条鱼,但今天这条比昨天那条的花纹画得更好了。”可你千万别对他说:“今天这半小时,妈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幅画没画完,完全是因为中间你玩儿了一会儿蜡笔,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应该批评。”也就是说,要注意说好的不说坏的,说积极的不说消极的。用眼睛去看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去挑他的毛病。这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孩子天生对于赞许有更强的积极性。

如果半小时到了,孩子专注的事还没有做完怎么办?不要强行制止,你只需要在半小时时间截止时提醒他“时间到了”,然后大家都各自去做自己的事,不用再刻意地噤声和禁止走动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想继续,那么就让他继续一会儿吧。

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能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让孩子适当远离电子媒体,尤其是有暴力内容的电视剧、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在必要时,要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其心理及生理健康的节目,比如选择一些内容风趣健康充满童趣的动画片,每天定时在影碟机或电脑上看看光盘,每次只看一到两个小节,这都是可以的。另外,在音乐方面,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摇滚乐及其他快节奏的流行音乐,多在家里播放一些旋律舒缓的中西古典音乐,对于培养孩子的安静能力也有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