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霍光——行周公之事
第4章第1节 未央宫不眠夜
龙椅未满月
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项并不光荣的纪?录——昌?邑王刘贺当了还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后被废,他带着“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的招牌去当了山阳郡侯。从此,人们记住了他,也记住了这起事件的操作者霍光。
刘贺即位后的第二十七天,未央宫发生大变动。既不是有人要篡位,也不是皇帝要嘉奖哪位功勋大臣。大将军霍光把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宫,举行批判加宣判大会,矛头直指当朝皇帝。气氛异常严肃,该到的人都到了 ,所有人都等着霍光发言。当霍光宣布要废掉刘贺,另选贤明时,与会大多数人感到意外,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而且事情来得太突然,未央宫一阵安静,谁也不敢发言。
大司农田延年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站起来说:“武皇帝驾崩前,把孤儿和天下一并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贞贤良,能够保住汉家天下。现在如果继续维持刘贺的帝位,那汉家天下迟早要断送在他手里,你霍光将来死了,又有何脸面去见汉武帝呢?”他手握剑柄,声称如有人不支持这项决议,敢反对废除刘贺,他就将其就地处决。
田延年带有军队背景式的发言,看起来是在骂霍光,其实是光明正大地支持霍光的行动,同时在告诉群臣,要不听霍光的,就去见阎王爷。现在田延年全力配合霍光,他们之前就碰面统一了看法,田延年也是这起事件的决策者之一。
霍光在决定废帝之前,询问过田延年。田延年这样回答霍光:“将军是国家的柱石,您认为这个人不适合做皇帝,不需要犹豫,奏明太后,另立一位人选。”
霍光说:“我也这么想,但不知道以前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田延年说:“伊尹是商朝的宰相,曾经废掉了商王太甲,保全了国家,后人都称赞伊尹是忠臣。现在将军如果能这么做,也就是做伊尹的事,没有人会说你的。”
霍光何尝不知道重立皇帝,何尝不知道“伊尹废太甲”的故事,他之所以再三询问田延年,是因为他想探明田延年的立场,田延年是霍光的亲信,是一个勇士,他的支持很重要。既然田延年敞开了胸怀说明了想法,霍光心里更加有底了。为了让田延年更方便地参与行动,他安排田延年兼职“给事中”,以便自由出入宫廷。筹备好工作后,霍光才亮出底牌。
霍光、田延年两人的配合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公卿诸侯都表示“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完成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签上名后,上奏主持汉室年仅十五岁的上官太后,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废掉刘贺。他的所属官吏统统收捕,随后,刘贺又回到自己的逍遥地——昌邑。而后,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曾孙、废太子刘据之孙,刘询(刘病已)被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这是一个让人屏住呼吸的日子,霍光也不敢肯定就能顺利拿下刘贺,说服群臣。臣子废皇帝历来都是封建社会的臣子轻易不敢动的一块烫手山芋,就算是废掉一个傻子、流氓,也很容易落入君臣道德编织的社会舆论里,遭到后人一遍又一遍的鞭笞。臣子们不仅仅为了废而废,更重要的在于废是为了立,重新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当最高领导人。历代以来,在确立新君的紧要关头,常会有旧党趁着这节骨眼闹事,企图篡位。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敢接手,甚至主动触及这个臣子思维的禁区。霍光冒了担负擅自废立的恶名之险,行废立君主之事。如果不废掉皇帝,那就会让刘贺一天天地废掉大汉基业。他选择了刘贺,刘贺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他痛心。作为汉武帝托孤之臣,他背负着责任,更背负着忠诚,他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将倾的汉室。事实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保持了兴旺的局面。汉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朝政,直到病死。未央宫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在遭到刘贺二十七天的痛苦蹂躏后,迎来了新的阶段;事实证明了它是汉室子民获得新生的开始。
皇帝的成绩单
刘贺干皇帝这个差事究竟糟糕到什么地步以致遭到臣民公愤?可以用几个数字来体现:即位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这张成绩单,劣迹斑斑,正事一件没干。不用说是当皇帝,就是当个普通人也不够格,要不是当皇帝,他早就应该进牢房面壁思过。
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由于它的政局操持得相对稳固,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昭帝无嗣,由谁来当皇帝,这是霍光等大臣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大臣们都主张立刘胥当皇帝。霍光投了反对票,说刘胥这个人太荒唐,不是当皇帝的材料。有个郎官建议说:“立皇帝看中的是才能,辈分年龄都是次要的,只要有能力,有潜质,哪怕是晚辈又何妨?”霍光觉得不无道理,请大臣们讨论。讨论的结果,很多人都主张立昌邑王刘贺为新君。霍光便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派人去迎接昌邑王,请他到长安来即位。谁也没想到,这个大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新皇帝竟是个浪荡角色,大概也就是大臣们拿着筛子努力筛出来的,没拣出好米,竟挑了颗老鼠屎。
刘贺本是花花公子,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在为汉武帝治丧的时候,他带着随从去打猎。按着官方规定,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过。有个叫王吉的中尉,为他好,把他狠狠地数落一顿。他赏给王吉五石酒和五百斤牛肉,表示一定要改过自新。但说归说,别人的好意只是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刘贺还是不改。他手下有个郎中令叫龚遂,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也曾经多次好言相劝。他听得不耐烦了,就双手捂着耳朵朝外跑。他一边跑一边嬉皮笑脸地说:“郎中令真会羞人啊!”后来,龚遂征得昌邑王的同意,专门挑选了十几个读书人去伺候他,向他讲解各种礼仪。没几天工夫,他就把这些人轰走了。
昭帝死后,朝廷派专人专车接他入京登基,想着将来当皇帝,他欢喜了一场。在进京途中,他派人沿路掠夺,抢占民间女子、财产,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晋爵,任其胡作非为。
刘贺来到灞上的时候,朝廷人马在那里等候着。他坐上只有皇帝才能乘坐的黄伞车,高兴得手舞足蹈。快到长安东郭门的时候,龚遂对他说:“按照礼节,奔丧的人看见国都,必须哭泣着表示悲哀。”昌邑王却说:“我嗓子疼,不能哭。”一直来到未央宫的东门外,他才装模作样地哭起来。
这种人没当皇帝时都毫无人样,当了皇帝更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刘贺懒得见霍光等大臣,他把未央宫当成皇家乐园。从昌邑带来的那些打鼓唱戏、斗鸡耍猴的人陪着他玩,玩开心了便随意赏给他们钱财。皇宫居丧期间,不允许宫内吃肉,他却偷偷地派人到宫外去买鸡、买猪,拿回来宰了大吃大喝。要细数上下五千年,哪个皇帝当得最不像样、最糊涂,刘贺是最佳人选。
会开了又开,选了又选,挑了一个“垃圾”人选来当皇帝,事情办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霍光和其他大臣们的败笔。所以看到这种情形,霍光自己能不后悔?后悔一点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任由事态毫无控制地发展下去,刘氏几代人的努力就要断送在刘贺的手里。作为托孤重臣,霍光如不能拉下刘贺,又怎么能对得起武帝的信任和期待?
学周公负成王
现在都说那些受先王之托,辅佐幼王治理国家的股肱之臣所做的事情是行周公霍光之事,在霍光之前人们称之为“行周公之事”。能和周公相提并论,可见霍光的功绩和影响之大。
霍光成就“周公之事”,有赖于汉武帝对他的充分信任。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成为武帝身旁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在汉武帝时期,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沉静详审”。这么多年,他是一个几乎不犯错误的“好学生”,汉武帝很信任他。
武帝晚年,体弱多病,知道自己经不起多少天折腾了,但有件事他放心不下,就此撒手人寰,会很遗憾。因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储君至今没有定下来,如果在死之前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将来国家大乱。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他们平日骄横不法,先排除掉。他想让年幼的弗陵继位。但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懂什么,更不用说当皇帝了。因此,小皇帝需要有得力的助手辅佐。武帝在手下的一批臣子中物色忠实可靠的人选,最后选中了霍光,决定把担子交给霍光来挑。但他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借用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隐晦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希望他能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去世。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石单、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
到霍光为止,霍氏家族在西汉就出了包括霍光在内的两位极负盛名的人物,另一位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兄弟俩的功勋不相上下,一个驰骋沙场,一个辅政于内。前后在西汉风光了五十余年,成就了一代传奇。霍光能够当上高官,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感谢哥哥霍去病的相助。
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霍光的父亲霍中孺是平阳县吏,霍去病是他的私生子,他在曹襄府中为吏时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私通后生下的。霍中孺回乡后另外娶了妻子,生下霍光。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得宠,舅父卫青受重用,霍去病因此也得到武帝重用。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以骠骑将军之职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方与其父相认,并为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及奴婢。霍去病得胜还京时,将霍光带到京都长安,将他安排在自己帐下任郎官,从此霍光踏上了仕途。当时,他只是个毛头小子,后升为诸曹侍中,参谋军事。两年后,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相当于保镖,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护汉武帝的安全。?
接受汉武帝的家业之托后,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摆在霍光面前的是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万里江山。一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舵手不是件好事,他生前所积累起来的伟人之威,震慑了一些有所图谋的人,也镇住了一些人事矛盾。但现在他走了,他高大的威望背影下所掩盖住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要慢慢地凸现出来。霍光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他是否做好了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