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两面王吴三桂
2182900000013

第13章 挥师西进,驰骋南疆(2)

在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的同一天,即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朝廷又向他发布了出征四川的命令,全文如下:

四川逆贼盘聚,斯民陷于水到火,兹特命尔统领大军,入川征剿。凡事与墨尔根侍卫孛国翰计议而行。投诚者抚之,抗拒者诛之。若武官有功核实题叙,有临阵退缩、迟误军机、不遵号令应处者,听王便宜从事;若罪太不便自处者,指名参奏。其应用粮饷,令陕西、四川总督、巡抚料理支垮。地方既定之后,凡军机事务,悉听王调度,其一应民事钱粮,仍归地方文官腥旧管理。文武各官有事见王,俱照王礼谒见。

王受兹重任,其益殚忠猷,礼以律己,廉以率下,务辑宁疆围,宽朝廷西顾之忧。敛哉口这份皇帝“敕谕”,指授吴三桂用兵四川前后的大政方针,对军队内部和对敌人的政策也做了具体规定。为了鼓励他早日取得成功,朝廷授给他比以往更大的权力,例如,奖惩、生杀皆由吴三桂自主决定,除特殊情况,不必请示朝廷。平定四川后,凡军事方面事务,都按吴三桂的命令办理。这就把地方的军事大权都交他掌管。敕谕中还特别规定,各文武官员谒见吴三桂时,必以王礼。这些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即使多尔衮在世时,也不曾授予他如此之多的权力!

吴三桂进川前,四川半数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天下。

永历是继弘光、隆武等政权之后又一个南明政权。永历帝即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桂王朱常瀛的第四子。他的封国在衡州,于崇祯十六年被张献忠攻破,他的长兄与二兄被处死,其父携宫眷逃到广西,最后在梧州定居。朱由榔与家人失散,历经波折,也到了梧州。不久,他的父亲与三兄也相继去世,他成了桂王的惟一继承人。至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灭亡,一些重要大臣如瞿式耜、吕大器、丁魁楚、李永茂等相聚于广东肇庆,紧急磋商拥立新君,都以朱由榔为神宗嫡孙,人选最为台适。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他们去梧州迎接朱由榔即位。他的嫡母王太妃极力劝阻,说:“此大事,恐不胜任,原先生更择可者。”群臣坚请,硬是把由榔接到肇庆,并在这里即帝位。朱由榔时年二十四岁,该年,仍称隆武二年,表示与隆武政权的统续关系,以明年为永历元年。在肃亲王豪格击杀张献忠后,自四川撤还京师,而张献忠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率部退入贵州、云南。

于是,永历帝趁清军主力撤退,利用川中原明势力,始向四川发展,来重建他的统治,永历实行大封赏,慷慨地赠送各种爵位名号,分派到四川各地据守。永历巳任命的将吏或末任命的将吏,各自拥兵自重,互相攻击,争城夺地。兵连祸结,把四川搞得一塌糊涂。

川中诸将自相为乱,招致孙可望挥师重回四川。顺治七年(永历4年)九月,孙可望自云南到贵州,得知杨展被害死的消息,欲乘机取蜀。他上疏,声讨袁韬、武大定、李乾德三人的罪行,以此为藉口,派遣刘文秀、王自奇率师自云南分道入川。首先破遵义,王祥战败,自刎乌江之胖;遣副将卢名臣取重庆,自率大军渡金沙江,遇城攻取,于顺治八年(永历5年,1651年)十月,进攻嘉定,刘文秀与王自奇前后突击,衰、武大败,被播投降。李乾德不愿受辱,领全家投河自尽。刘文秀等夺取嘉定后,顺流东下。卢名臣一部,入涪州,在群猪寺口激战,李占春大败而逃,后降清。于大海在忠州,闻风丧胆,乘船逃跑,入湖南,降了清朝;据清官方报道:“于大海(李占春)等倾心向化,带部下将领共百余员,兵丁共四千有奇,家口人民共一万三千有奇,马匹、船只共八百有奇。”世祖以于大海等投诚功大,指示兵部要“破格优擢,酬其效顺诚悃。”至此,川中“诸将尽散,无敢应敌者”,谭宏、谭诣、谭支兄弟都投诚刘文秀。他留下白文选守嘉定、刘镇国守雅州。便还师云南。

自明末农民大起义、迄至刘文秀部取四川,各派政治军事势力对四川已是数进数出。开始是张献忠入川建国,接着是清兵第一次入川;大军撤出后,永历政权乘清兵单弱,复取四川,经过二年多的混战,刘文秀部第二次打回四川,然后才有吴三桂与李国翰大军揣度略定四川,也是清兵第二次入川。这期间,如加上清兵的小规模的入川战斗,就不止是第二次入川的,所以,他这次出征四川,对于清朝完成对四川的统一,进而实现向云贵胜利进军,确立它对全国的统一,都有重要意义。吴三桂在四川的胜败,不无关系着西南广大地区的政治前途,也关系着清朝的统治能否稳定。

吴三桂在四川的对手,既不是一群乌台之众,也不是南明永历政权遗臣的腐败军队,而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强手。他们本是张献忠的部属,跟随张转战多年,有着严格的军事组织和纪律,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将领,如孙可望、刘文秀等,无不能征惯战,骠悍而有谋略。显然,吴三桂面对这一强手,要想取得预期的胜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三桂与李国翰的部队驻在汉中。当他接受任命返回汉中时,大约已在十与十一月之交。而为出征做准备,已近年底。正赶上顺治九年(1652年)元旦佳节,按传统习俗,家人团聚,欢度节日。二月,在春天刚刚来临之际,吴三桂与李国翰率部自汉中发兵,分东西两路入川。

一进人四川,就是保宁府。南明川将赵荣贵据守此城。吴三桂挥军进攻,旗开得胜,将城攻陷,赵荣贵被杀。吴军再取嘉定(乐山),守城总兵龙名扬领兵千余出战,被歼七百人,龙名扬被俘,处死。川南巡抚范文光听说嘉定失守,服毒自杀。白文选、刘镇国力不能支,退到叙州(今宜宾市)去了。

在吴三桂入川、进逼云贵时,定南王孔有德已进兵广西,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驮仲明征广东,永历小朝廷惶恐不安,被追得无立足之地,屡经迁徙,奔波不止。孙可望请永历帝移跸安隆(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永历无计可施只得在权势强大的孙可望的庇护下,迁至安隆,改名安龙,暂且栖身。孙可望已人永历政权,受封为秦王,李定国为安西王,白文选为巩昌王,刘文秀为抚南王,可望的部将也都受封王侯的爵位。当三桂入川的消息传来,可望请求派李定国与冯双礼从湖南出步骑八万,由武岗出全广,攻桂林,迎乱孔有德军;遣刘文秀、白文选、王复臣率步骑六万,取叙州、重庆,合兵攻成都,迎战吴三桂军。

四月问,吴三桂已由佛图关(重庆西)取重庆,击杀南明总兵李廷明等,俘获很多战利品,又分兵围成都,迫使南明兵投降。再深入到叙州。刘文秀兵未到,白文选、王复臣部只得退守靠近贵州的永宁(叙永附近)。南明的提学道任佩弦,向三桂投降。至六月,吴三桂部北取石泉(茂州东北),川北巡抚詹天颤兵败被俘。他是永安人,以贡生起冢,历任安绵道、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此人颇有气节,拒绝投降,吴三桂将其处死。又遣兵招抚涧漳腊(今仍名)、松潘(位川北、今仍名)等地,其地区的明将吏也纷纷接受招抚,向清军投诚、迎降。

吴三桂进川仅四个来月,进展很快,“蜀地渐次底定”,特向顺治帝提出四川“久安长治之策”。他说,四川东接三楚(指两湖),西连羌番(指西藏),南通滇黔(指云贵),北抵秦陇(指陕甘),幅员辽广,“易乱难治”,自张献忠占四川后,又有南明及地方豪绅相继据守纷争;十数年间,西南土司亦参与争夺,四川备遭涂炭。现在虽经征伐,消除祸乱,东南渐人版图,但以孙可望为首,“假借名号,鼓煽人心”,仍然集结在遵义、永宁等处,“抗拒王师,未常忘情于蜀”。因此,他建议朝廷早定建制与治理办法,并“择冲要地,设镇将官兵,责成战守,”才是“久安长治之策”。

世祖指示兵部讨论此事,拿出具体措施。同时,他给吴三桂一道敕谕,赞扬吴三桂的功绩:“王统兵入川,成都各府贼众惧窜,民人归附,朕心嘉悦。”世祖以为四川已平定,于六月二十八日向吴三桂和李国翰发出指示,命令他们自四川移师,“相机进取贵州”。前不久,孔有德在广西失利,被李定国围于桂林,城破之时,孔有德被迫自缢身死。南明军威大振,消息传到北京,世祖颇为震惊,迅速指派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于七月二十日离北京,拟由湖南进人贵州。世祖的意图是,令吴三桂由四川进军贵州,与尼堪部会合,立即派人通知吴三桂停止向贵州进兵。因为李定国攻下了桂林,孔有德兵败而死。已使广西清军处于危机之中,世祖指示尼堪也停止进兵贵州,向广西方面增援口他也虑及四川刚刚安定,局势不稳,担心吴三桂大军离川,会引起新的混乱,所以他要吴三桂仍在四川,“相机安定四川地方”。

世祖和他的机要大臣的决策,果然不幸言中!就在世祖发出上述指令时,南明刘文秀率部大举进攻四川,几乎把吴三桂陷入绝境。

七月,刘文秀与王复臣率领步骑,其中纠集云贵土司“猓猓”部众,共计六万,攻人四川。“文秀善抚士卒,蜀人闻其至,所在响应,诸君邑为三桂所克者次第失陷。”守重庆的吴三桂部将都统白古贞、总兵白广生被擒,重庆失陷。文秀率主力,向吴三桂驻守的叔州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吴三桂看到南明兵来势很猛,不敢迎战,但又不得不战。刘文秀“兵多面锐不可当”,把吴三桂围于阵中,进而围困数重,吴三桂左冲右突,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他的心腹大将都统杨砷力战,把他从重围中救出,率残部向川北败退,奔人锦州。刘文秀兵乘胜追击。经嘉定,直取成都。吴三桂在锦州站不住脚,继续遇到保宁。刘文秀部大捷,击败劲敌吴三桂,永历朝廷为之欢欣鼓舞,立即敕封刘文秀为南康王。

刘文秀率部继续追击。“讨虏将军”王复臣劝道:“不要追了!”吴兰桂是一劲敌,我军连胜已成骄军,以骄军对劲敌,能没有失误吗?刘文秀根本不听,挥师北上。十月,直抵保宁城下,王复臣又劝:“不要围城,围城将使兵力分散,围久必溃。”刘文秀不以为然地说:“吴三桂坐守弧城,计日可下,将军为何如此胆怯!”他听不进王复臣的意见,命令骁将张先壁军围保宁城西南,他本人以其本部兵列于城东教场,用十三头大象领十三营,列阵四重:象列阵前,后边是使盾牌长枪的兵,再后是持厘刀的兵,最后是持鸟统的兵。整个阵势,排成圆形如月,坚不可摧。据吴三桂报告:“贼党(指刘文秀兵)居城下,连营十五里。”刘文秀兵势之盛,不禁令人胆寒!

吴三桂与李国翰退到保宁城,面对强兵压城,深感胆寒,如固守下去,将有覆亡的危险;如退出保宁,撤到陕西,无法向朝廷交代。李国翰决意撤退回陕。吴三桂反复思虑,一时计无所出。四川巡按御史郝浴上疏弹劾吴三桂不能取蜀,更引敌兵入秦境。吴三桂愈加烦躁,深深痛恨郝浴。

都统杨砷力持进兵之议,说:“王威名震天下,今退走,威名一旦扫地以尽。今日之计。有进无退!”李国翰以敌众我寡为难。扬砷说:“您若退兵,请自退,吾王独进,与敌誓不两立!”

杨砷的话深探打动了吴三桂的心,他权衡利害,感到除了拼力死战,别无出路,便决计与之决战。

吴三桂寻机出战。他在城上述视,观察南明兵阵势。他们至城西南角,看到张先壁“军容耀日,然未经大敌。”张先壁十分骁勇,号“黑神”,但他“勇面轻敌”,被吴三桂看破,很自信地说:“惟独此军可袭而破之。”使定计以张军为突破口。

十月十一日,吴三桂令部分将领统川兵出东路观音寺迎敌,他统满汉兵到北路土地关。另派精骑出城西门,攻击张先壁军营。张军果然不堪一击,被吴精兵猛攻,顿时大乱,四处溃逃。吴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攻王复臣所在的南营。王营为乱军所扰,已乱了阵势,又受江水阻隔,不能展开战斗,眼看就被击溃。

刘文秀所率大队人马也受到吴、李兵的猛烈攻击。吴三桂亲自上阵,他的大将吴国贵也“血战面前”,双方呐赋,呼天动地!文秀兵以象阵压住阵脚,吴兵不能破营。于是吴兵佯退,诱敌出阵。果然,刘文秀兵见吴兵后动,阵势错乱,以为败退,就出骑兵追击,圆阵开口丈余。吴骑兵散百返身奋冲,一齐杀人阵内,弓矢齐发。刘文秀部持盾牌的兵在前,阵内没有御矢的战具,一下子被吴兵射倒一片,阵内大乱,大股吴兵也随后冲了进去,文秀所布圆阵迅即崩溃,尽奔人河里,被吴兵砍杀不计其数,生者拼命奔逃。

吴三桂乘胜合击王复臣部,终于把他围了起来,他击斩数人,无法突围。吴兵越聚越多,他自知逃不出去,不禁长叹:“大丈夫不能生擒名王(指吴三桂),岂可为敌所辱!”挥刀自刎。吴兵眼见这一壮烈场面,无不惊叹!

刘文秀所幸未被生擒,率残军解围而退,向云南撤去,吴三桂不追赶,仍心有余悸地说:“我平生还未尝遇过如此劲敌恶战!假如照王复臣所说,我军休矣!”

吴三桂反败为胜,而且还是大获全胜,使四川的战局顿时改观,这也算是一个奇迹吧!战斗一结束,吴三桂向朝廷报捷:“臣等亲往迎敌,我兵奋勇横冲,贼众大溃,擒斩王复臣及伪将等二百余员、贼兵四万余级,获伪印、象、马、器械无数。”吴三桂屡被刘文秀兵挫败,几至危亡。当他得胜之时,大行报复。他自报斩四万级,其中不少是放下武器的士兵。入川后,吴三桂军队“残暴无纪律”,他“骄恣部下,淫杀不法。”在川北时,劫掠保宁城;在永宁地区,吴军所过,“官民庐舍、仓库、典籍荡然一空,靡月孑遗矣!”四川巡按御史郝潜已屡次向吴三桂提出这个问题。吴三桂尤为忌恨。

吴三桂报捷后,乘机上疏。就郝裕对他的弹劫进行辩解:“臣之退走,所以引敌出险以歼之也。兵家之计,不可先传。按臣书生(指郝浴),不知兵事,妄言谣惑众人,几败大计。”吴三桂明明是自叙州溃退,何尝是“为决战固守之计”?此时打了胜仗,满嘴是理,反咬一口,说郝浴“饰词冒功”,可求给予“削职为民”的处分,立陷郝浴于获罪之地。世祖正宠信吴三桂,岂能信郝浴之言!接到吴三桂的报告,立即传旨谴责郝浴,严加审问口负责审讯的大臣秉承旨意。定为死罪。世祖帝开恩,免去死刑,改为流徙盛京(沈阳)。在吴三桂未弹劾郝浴前,大学士冯铨等极力推荐郝浴可用。在郝浴被处分后,冯铨也因荐举不实获罪,被顺治帝斥责,降三级。吴三桂一纸具文,便使这些重臣失势!

经过吴三桂、李国翰大规模征剿,四川的反清复明武装也基本上被消灭干净了。四川的收复,吴三桂成了天下闻名的平西王。同时,他又给顺治帝上“久安长治之策”,以显示自己的久韬。

四、子贵妻荣

吴三桂成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吴三桂的赫赫战功为他赢来了桃李之报。

的确,吴三桂在四川的新胜利,使他个人在朝廷的地位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朝廷从他在四川和以往的争战中,看到了他的一系列胜利,已把他视为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威名远扬的王爷!朝廷从皇帝到大臣,对他是满意的,甚至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行动。因此,他们很慷慨地、频频地向吴三桂颁赏、施恩。在这方面,他们是丝毫不吝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