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220900000030

第30章 不要一味地忍让

第二十九节不要一味地忍让

佛家箴言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十善业道经》

智慧解读

你修忍辱度修到尽善尽美,就能获得佛陀普度众生的“圆音”智慧,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佛缘。

修行法门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往往尊崇“士可杀不可辱”的人生理念,他们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认为杀头可以忍受,但侮辱绝不能忍受。但佛家却劝诫人们忍辱,劝诫人们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

其实,在佛法的原典里只有“忍”字,没有加上“辱”字,辱是翻译经文的佛家法师后来加上去的,是因为他看到人们对于侮辱有着如此严重的执著报复心理,因而在“忍”字的后加上了“辱”字。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辱都可以忍,那他还有什么不能忍?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个丞相叫娄师德,史书上说他“宽淳清慎,犯而不校”。意思是:处世谨慎,待人宽厚,对触犯自己的人从不计较。

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时,娄师德嘱咐说:“我们弟兄受到的恩宠太多了,这是要遭人嫉恨的。你想过没有,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弟弟回答说:“以后,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擦干就是了,你尽管放心吧!”

娄师德忧虑地说:“我不放心的就是这点!人家吐你脸,是生你的气,你把唾沫擦掉,岂不是顶撞他?这只能使他更火。怎么办?人家唾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脸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让它自己干!”

在封建社会,娄师德这种“唾面自干”的做法,一直被传为美谈。这种忍辱的方式无异于“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再让别人打你的右脸”一般,虽是忍辱的一种高境界,却并非佛界所推崇的尽善尽美的忍辱观,并不能是佛陀普度众生的真正智慧,因而不值得被人们过分推崇。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不辨是非、不讲原则的一味忍让、屈从,以求保全自己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宽容,是要不得的。这是因为,不加分析地对一切凌辱、欺压统统忍受、退让、委曲求全,不仅是十足的自轻自贱,甚或是奴颜婢膝,而且只能起到纵容邪恶势力、助长恶风邪气的作用。这样的“委曲求全”实质上与“姑息养奸”没有多大差别。我们提倡的宽容,是指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不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在涉及全局和整体利益的问题上要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要避免打着宽容的幌子做老好人,而损害全局或整体的利益。另外,胸襟开阔并非等于无限度、无原则的容忍,包容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

如果面对他人给予我们的一切伤害,我们都选择忍受、屈从,历史上就不会众多有像陈胜吴广反对秦朝暴政寻求新生的起义,历史将不会发展,社会将不会进步,苦痛将永久蔓延。佛陀曾说:“恶有恶报”。因此,如果他人给予我们的伤害超出了我们忍受的原则,就应该奋起反击,将痛苦与烦恼回赠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