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220900000031

第31章 学会心生惭愧

忏悔:时时忏悔,在苦痛中寻找欢乐

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忏悔不是死亡而是再生,忏悔不是绝望而是希望。人为什么一定要忏悔?因为只有真正的忏悔才可以使人们强烈而深刻认识罪恶,才可以摧毁那种虚妄而傲慢的道德自负,才能真正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和苦痛,寻回人生的欢乐。

第三十节学会心生惭愧

佛家箴言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智慧解读

我过去所造的罪过(做的坏事,说的坏话),都是由于我心中最初的贪念、怨恨、不辨是非,这些恶业表现在我的一言一行上,对所有一切罪过,我现在开始忏悔,从心底深处开始忏悔,根除我内心深处的贪念、怨恨,才是真正的忏悔。

修行法门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却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休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才能进入欢乐的心灵胜境。正如《菜根谭》里所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悔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无事的时候,总是轻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们常常在噩运降临时,才懊恼自己的种种错误;等到病魔缠身的时候,才嗟叹自己的荒唐无度;在经济拮据的关头,才正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地步,才忏恨自己的鲁莽;活到年老力衰、齿危发秃的时候了,才后悔少壮不知发奋向上,老大徒然伤悲。因此,人们应懂得时时忏悔,学会心生惭愧,时时反省自己。

弘一大师对生活中的过失不止一次地表示惭愧的心情。在南普陀养正院的演讲中,法师说: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稿;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这是多么严苛的自责与自省。世人掩饰自己的错误还来不及,有谁能这么坦诚地面对自己,甚至敢当着自己的后辈们真诚地忏悔?更可贵的是,年过半百的法师,竟会听取一位十五岁少年的意见,虚心改过,使自己的修行日臻圆满。

常惭愧、常自省,才能常进步。弘一大师能从佛学的路上越走越远、修为越来越深,与其虚心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工作生活,都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唯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使自己更完美,由此使生活更完美。因此,应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为人妻,为人夫,为人友,为国之公民等众多身份应尽的职责,是否内心充满大爱,慈悲心待人待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人人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面对生活能心生惭愧,就能拥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