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2325300000018

第18章 声音鉴附最(1)

声音鉴识人、用人典故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罗萱,字伯宜,湘潭人。父汝怀,道光十七年(1873)拔贡,曾任过芷江学训导,候选内阁中书,以学行闻于时,着有《湖南褒忠录》。罗萱生有夙慧,工诗文书法,能传其父学。为诸生,屡列优等。倡导经世之学,领湖南诗坛风骚数百年、着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以“家风不可及”闻名遐迩的新化邓显鹤、沈道宽对他都很器重。

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招揽人才之时,“湘乡奇伟非常之士,争自创磨立功名,肩相摩,指相望。”罗萱是最早应募到曾门的人之一,传说当时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下来。一天,曾国藩巳招见多人,倦极不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听外面有吵声,起身向窗外一望,但见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被守门人拦住。青年人声音朗朗,气质非凡,但任凭怎样讲,守门人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绥,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门人,对罗萱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遂将罗萱引人上宾之位,俩人叙谈起来。随后,曾国藩立即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也一并交给了他。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时,罗萱以亲老欲辞,但曾国藩写信请他人府,并说今专足走省,敬迓文旆,望即日戒涂,惠然遗臻,无为曲礼臆说所误。蟾蜍裹沙而不行,於冤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千万千万!祷切祷切!”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入南昌,重整水师,后进屯南康,设置楚师三局,制造弹药武器,又设船厂,建内湖水师。四月,罗萱随曾国藩经吴城入南康。六月,在青山营次与塔齐布会商军务。七月,随曾国藩吊湘军着名将领塔齐布。

塔齐布是与罗泽南齐名的湘军将领。姓托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受都统乌兰泰器重,由火器营护军升三等护卫。咸丰六年(1856)发湖南,以都司用。次年秋,以守长沙功,署中军参将。当时曾国藩用戚继光法训练士卒,每当检阅步卒,塔齐布都穿着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国藩很奇怪这位身材高大,面身赤红的满族军官。与之相谈,大为赞赏。及到他辖下的军中检査,见其训练精严,曾国藩退而叹息:绿营兵有这样的巳是凤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齐布。但副将清德却忌恨塔齐布的才勇,常在提督鲍起豹的面前讲塔齐布的坏话,提督也不分青红皂白,多次羞辱他。曾国藩于是上疏弹劾副将,举荐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并说塔齐布将来如出战不力,臣甘与同罪。”咸丰帝为此革清德职,加塔齐布副将衔。塔齐布因此很感激曾国藩。

塔齐布平时有愚憨、无能之态,及到战场,磨拳切齿,口流唾沫,一副好似要生吞对方的架式。尤好单骑逼近敌垒侦视虚实,几次进人危境,都转危为安。

咸丰四年(1854),塔齐布以收复湘潭功,超升湖南提督,鲍起豹被革职。塔齐布位至大帅后,遍赏提标兵,收人心,并在左臂刺“忠心报国”四字,得士卒死力。

每当深夜,呼亲卒相语家事,说到悲痛事,相对泣泪以流。塔齐布以严于治军,并能与士卒同甘苦着称。一次,德化县令给这位大帅送了一张莞席,塔齐布说:“军士皆卧草土,我睡莞席,岂能安枕?”立令退回。该年底,曾国藩正驻军南昌,塔齐布驻扎九江,隔庐山相望,两人多日不通音信,曾国藩为此十分焦虑。除夕前一天,塔齐布攻九江,后因寡不敌众,单骑败走乡间,马陷泥潭中,迷失道路。后被一位乡农带回家中。次日,各军以塔齐布未回,汹汹如所失,士卒哭作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三更时,乡农将塔齐布送回,曾国藩、罗泽南立即而起,光着脚出去相迎,三人抱在一起,以泪诉劳苦。便塔齐布却谈笑自若地说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各营官都惊喜异常,饭毕,已是元旦。

咸丰五年(1855)夏,曾国藩遣李元度率平江勇渡河攻湖口,约定次日塔齐布攻九江,清晨,塔齐布忽患心悸而卒,年35岁。据说,塔齐布每战前,先让百名亲兵蒙面,从中选一人为掌县,每战必胜。死前的一个晚上,选掌县时,有一纯施粉墨者,塔齐布见之,默然不悦,勉强说:“好!好!县授你了。”第二天即卒。七月十九日,罗萱随曾国藩驰赴九江陆营,吊念塔齐布。并派副将玉山等300人护丧到南昌。

咸丰五、六年(1855-1856)间,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军马倥偬,而客居江西,兵饷皆不宽足,而罗萱上马操剑,下马走笔,兼具文武,形影不离,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有上疏,罗营皆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又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曾国藩坐视瑞州后,罗萱以久在军中,遂向曾国藩乞假归湘中。

不久,巡抚胳秉章召罗萱治湘潭团练,刘培元招罗萱至衢州与谋军事。罗萱稍规大计,皆不肯久留,亦自以文士不欲竟弃科举,屡应省试,终不第。同治元年(1862),拜曾国藩于安庆,又至其从兄记名提督罗逢元于当涂,也不欲久居。家居后更加专心学问。同治二年,郭嵩焘升任广东巡抚,屡召罗萱到广州,委托他创立水师,罗又谢归。又同刘德谦领威信军防郴,不久,罗萱进屯乐昌。地方官命增募威震军,乱平而归。

从此,罗萱不再关注兵事。

罗萱是喜欢贡献才智又不愿仕进的人,回到家乡后本想专心读书,以写作终其生。可是,地方大员及同乡亲朋不断招其人幕,他均婉言谢绝。同治七年(1869)十一月,既是同乡挚友而平生又很钦佩的黄润昌奉命入黔,黄润昌再三请求,罗萱人军营掌文案,兼理营务处。每天白天出外领队作战,夜晚笔削奏犊。

黄润昌原受曾国荃的赏识,咸丰九年(1859)召入安徽军营。当他千里迢迢抵至皖营时,正值曾国荃巳南还家中,因无依靠,便借居太湖药局,不久生病,想粗装逃出。后被侍卫吴德水招入营就医。礼部主事李榕,当时在曾国藩处充营务,与之相见,十分高兴,遂进人曾国藩的幕僚。次年,在攻复安庆中,黄润昌成功地策动了程学启反叛,后帮李鸿章立足上海,同治三年,因随攻金陵,加布政使衔。

黄润昌得檄令已是腊月,黔省极为寒冷,罗萱到营后随即开赴清溪。清溪是原邓子垣的军所。安营扎寨后,罗萱和黄润昌分辩向,设水师,作战守,作大举进攻的准备。湘军进入黔境后,先后攻克铜仁、遵义等五郡,而南路进攻受阻。罗萱与邓子垣一同到席宝田处请战。同治八年(1870)三月,黄润昌、罗萱遇伏战死。黄润昌年仅四岁。罗萱年43岁。

罗萱貌温雅,文翰流美,而性极恬退,从军十余年,不趋便营利,亦不图仕进,至死还是个知府。着有《仪郑堂文笺注》二卷,《粤游日记》一卷,《寥花斋诗词》四卷。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J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司马懿出身于一个东汉以来累世二千石(郡太守)的地方豪族,其祖父司马携曾为颖川太守,其父司马防曾任京兆尹。少年时的司马懿,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善谋略,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知人闻名。一日见了司马懿后,对人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被郡政府举为上计掾。此时曹操任司空,他得知司马懿的名声,决定辟请为官。司马懿早已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廷大权实际上巳落人曹操之手。他本属大士族之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后,怎肯屈节事之。于是,推说身患风瘫,不能起居,拒绝征辟。曹操一向机警而多疑,马上怀疑这年轻人是在借故推辞。司马懿拒不应辟这使曹操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于是他立即派人扮作刺客前去验证虚实。夜深人静时,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猛地刺向司马懿。

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派来验察他的病情的。于是将计就计,毅然放弃了一切逃避求生、自卫和反抗的努力,装着风瘫病重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利剑,回去禀报曹操去了。

司马懿机智地躲过这场浩劫之后,总不能永远躺在床上。他十分小心谨慎而有节制地活动,但还是没有逃过曹操的眼睛。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自任汉室丞相。为了实现统一南方的大业,他一面开玄武池以练水军,一面积极网罗人才。于是,他又想起了司马懿。曹操想起当年的事,严厉地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再拒绝,定难逃杀身之祸。于是,他欣然就职。曹操见司马懿接受征辟也未多想,任命他为丞相府文学掾,并命他与其子曹丕游处。很快便将其转为主簿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非常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又察知他有所谓“雄豪志”,加之又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心中不禁警觉。他暗忖:槽为曹同音,“食槽”难道预示着司马氏将侵夺曹氏权柄?于是,曹操更加猜疑司马懿,渐生反感,并有加害之意。一次,曹操见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忧心仲忡地对儿子说:“司马懿终将不甘心位居臣下,将来必然干预我家政权。”但曹丕不仅听不进父亲的警告,还多方面保护司马懿,这才使司马懿免于被害。

司马懿敏感地察觉到了曹操对他的猜疑,于是装作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表现出满足现状的样子,曹操见此,这才安下心来,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诡诈无比的曹操又一次被这位青年人施放的烟幕所蒙蔽。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战乱不已,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情况下,解决积谷和流民问题就成为稳定社会、克敌制胜的关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已升为军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军屯”的建议。他说:“昔箕子陈谋,以谷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20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戍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欣然采纳。此后,司马懿还不断地强调劝农积谷的重要性,并具体领导了发展军屯的事宜。

正始三年(242年)三月,司马懿奏请修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汴,灌溉东南诸破,开始在淮北大兴屯田。广漕渠300余里,溉田2万余顷。一年后,司马懿又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灌溉颍川南北诸陂万余顷。

自此,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仓庾相望,自寿阳至京都洛阳,百姓屯田与军队屯田连成一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淮河流域与东吴接壤,司马懿在这里大规模屯田,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意义。在当时,由于司马懿的倡导,曹魏政府在淮北有2万余人屯垦,淮南也有3万余人,而且还有4万余人在这一地区且耕且守。每年可得军粮500万斛。魏国的东南边防得到了巩固,这不能不说是司马懿的功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以期破樊后,直下皖、洛,占领曹操的统治区,进而一统中原。

曹操深知樊城的战略地位,便急派于禁、庞德两位大将率7万人马前去增援。时值秋季,霖雨不止,汉水猛涨,关羽水淹其军,生擒了于禁。然后又斩杀了将军庞德,蜀军一时威名大震,直逼樊城城下。曹操此时已到洛阳,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不禁惊慌失措,以至打算迁都。司马懿却十分沉着,忙上前谏阻道:“于禁将军是被水淹才失败的,并非是战场上杀不过敌手所致,于国无碍。如果现在匆忙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也会助长了关羽的凶焰,更会引起淮沔一带居民的骚动和不安。孙权和刘备,外亲而内疏,现在关羽如此得意,自然是孙权不愿看到的。我们可以派使臣与孙权联系,请其派兵抄关羽的后路,樊城之围自然迎刃而解。”

曹操听完司马懿的一席话,非常高兴,决定依计而行。恰巧这时孙权遣使找上门来,要求自后路进攻关羽,以讨好曹操。曹操大喜过望。

关羽闻知孙权乘机抄他的后路,心中不免惊慌,本欲撤兵回救,却又眼见围樊之战功亏一篑,十分可惜。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公安,刘备的南郡大守糜芳投降,吕蒙占据了江陵。与此同时东吴的另一大将陆逊也攻取了宣都等地。关羽无奈,只好放弃樊城之围,还当阳,走麦城。后被吴将俘获,不降被杀。樊城之围不战而解。

司马懿不仅借东吴之力解了樊城之围,而且还借孙权之手杀了关羽,真可谓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

这不能不说是高人一筹的谋略。

不久,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候,后迁为丞相长史。

这时,孙权举兵西进。曹丕召集群臣分析军情,商议对策。众大臣都认为,东吴此次兴兵西进,意在攻取樊城、襄阳。而两城积储不多,难以持久抵御。于是,他们建议应及早命令镇守襄阳的大将曹仁在孙权兵到之前,火速弃城,退居皖城。只有司马懿不以为然,他说孙权刚刚打败关羽,必然担心刘备会伺机报复,现在是他欲与魏王结好、防御西蜀的时候,决不敢冒然犯我。樊、襄二城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千万不能放弃。”遗憾的是,曹丕固执己见,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命曹仁焚弃二城,退居皖城。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孙权并未侵扰二城。曹丕闻讯,懊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