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2384000000017

第17章 墨兵家(1)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防御理论大师”(刘先廷、姚有志《东周时期的战争概况及谋略特色》,载《中国军事科学》1988年第1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生卒年代不可确考,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后因不满儒学的烦礼和厚葬,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人,与儒学同称显学。墨子“生于鲁而仕宋,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世人视墨子为传奇式的英雄。

一、墨子军事思想概述

墨子在春秋时期生活了65年,在战国时期生活了27年。他既看到了春秋时期兼并与争霸的烽火,又目睹了战国时期争取封建统一的战争的硝烟。在这社会制度大变革,列国大混战,人民大受难,百家大争鸣的社会条件下,工匠出身、抱着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墨子,站在同情受剥削、受损害的劳动者的角度,为弱者呐喊,形成了“非攻”、“救援”、“自守”为核心内容的军事学说。

工匠出身、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天下治乱的墨家,既掌握了为当时攻守城池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光学、力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又积累了从事于造车、造守城器械的丰富经验,这是墨子能够总结出深刻的城守经验和城守理论的原因(参阅《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着评述》第2卷第9-10页,齐鲁书社1984年版)。

宋时轮在《论军事科学》中指出:“车战时代重在野战,战国时设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御,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载《中国军事科学》1988年第1期)。作为在战国初期度过了自己晚年的墨子,在他聚徒讲学的时候,把自己军事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城池防御上,是和他的“非攻”、“自守”思想相一致的,也是同战国时代战争实践对军事学术研究的要求相一致的。

《汉书·艺文志》着录《墨子》七十一篇,但今存《墨子》五十三篇。关于《墨子》一书的作者,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墨子》,墨翟着。第二,《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着作总汇。第三,《墨子》中的一部分是墨子所着,《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较晚出。本文从第二种意见。

在《墨子》五十三篇中,特别是《非攻》、《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和《杂守》十三篇里,展现了墨子完整细密的军事防御思想。这十三篇是我们研究墨子军事思想的珍贵史料。可以说,墨子完整细密的军事防御思想和新兴地主阶级积极鼓吹攻战的思想,各具特色,各自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正如邱少华、牛鸿恩在《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墨子之后的大约两千年间,墨子军事思想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应该是:墨学本身的衰微(战国时代,儒、墨同为“显学”,至西汉前期,墨学似已失传);墨子偏重防守,而不论攻取;城守诸篇论战略的内容不大集中而又缺乏条理;文字错乱极为严重,许多地方难得其解;等等。随着清代后期墨学的复兴,墨子军事思想的真价值,也逐渐被发现,受重视了。近人尹桐阳说:“墨子既作《非攻》篇,而恐人不己听也,于是复作《备城门》诸篇,严守法以制人之攻。······或者索解不得,遂谓自《备城门》以下无足观,可哂也。······所言守法,实古兵家之巨擘。盖其设置之周,思虑之密,直大律在谨矣。”张纯一也极赞它是“专门之学”,甚至是“绝技”。着名史学家岑仲勉先生在其所着《墨子城守各篇简注》的《自序》里,把它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他说;“《墨子》这几篇书,我以为在军事学中,应该与《孙子兵法》,同当作重要资料,不可偏废的。”这些见解都很精辟。因为攻与守,本是军事学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墨子的防御思想, 是我国古典兵论中十分宝贵的部分(上册第9-10页)。

墨子的军事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墨子军事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进步性。墨子严格地区分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不同,划清了“诛”和“攻”的界限。他说,大禹、商汤和周武王进行的战争,是针对昏乱之国暴虐之君的,是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有天命的指示和鬼神的帮助。这种正义的行动叫“诛”,而不是“攻”。攻,就是当时强执弱、大攻小的战争。墨子反复揭示战争给社会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反复揭露掠夺战争给对方造成的深重灾难。在《墨子·非攻中》里,他列数一旦兴师动众,则百姓饥寒疾病而死者不可胜计,阵亡将士不可胜计,兵器装备、牛马车辆的损失不可胜计;耽误春种秋收,“夺民之用,废民之利”。第二,求实性。墨子主张“非攻”、救 援小国,并把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和上帝鬼神的身上。这反映了墨子军事思想中空想和保守的成份。但墨子面对的是强执弱、大攻小、智欺愚的严峻现实,因此,他鲜明地提出了小国要“自守”、“备虑”(《墨子·七患》),并写下了十一篇专论防守的专着。城守诸篇以大量篇幅详述各种城防工事、设施、器械和部署、号令,等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战争技术资料和科学技术资料。因此,岑仲勉指出:“《墨子》这几篇,除了极小量的宗教迷信之外(如《迎敌祠篇》之一部),可说得上‘实事求是’”(《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自序》,中华书局1958年6月版)。我认为,岑先生的话,概括出了墨子军事思想的一个特点。第三,系统性。非攻和自守思想成一个系统,自守思想又自成一个系统。纵观《墨子》城守十一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城池防守的指导原则是细密的、有系统性的。其基本的作战原则是:积极的防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战术计划,严密的组织,广泛的动员,重赏和严刑相结合。

墨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非攻”,即“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墨子·天志上》)墨子提倡对小国的救援。他说:“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即攻战之说)”(《墨子·非攻下》),而救 助被攻的小国。墨子提倡替小国修缮城郭,给小国提供粮食资财,甚至替小国守城御敌。墨子坚决提倡小国的“自守”、“备虑”。一句话,墨子主张“非攻”、“救援”、“自守”。那么,墨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研究者一般认为,“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核心,而我却大不以为然。我认为,小国守城御敌的“自守”思想,才是墨子军事思想的核心。

“非攻”思想的核心是大国不要去攻打无罪的小国,而对于无罪的小国来说,就要“自守”。关于非攻与备战的关系,不少研究墨子思想的人已经说清楚了。清代学者俞樾在《墨子间诂·序》中说:“墨子惟兼爱,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岑仲勉在《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自序》中引用了俞樾这几句话以后说:“正见得一方面要求和平,另一方面仍万万不可忘记自己的国防,免致被人暗算。”王显臣、许保林认为:《墨子》中《非攻》、《公输》“两篇是阐述非攻思想,”《备城门》以下“十一篇是讲战争中攻守城池的方法,证明墨子主张‘非攻’,是在备有足够的国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古代兵书杂谈》第171页,战士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看来,墨子是深谙“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这个道理的。《墨子·公输》所记录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拒)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而且他已经部署“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在宋城上严密设防了。可见,墨子是用“自守”来达到“非攻”的目的的。综观一部《墨子》,墨子论述的重点也是放在“自守”上的。古本《墨子》共七十一篇,其中《备城门》第五十二至《杂守》篇第七十一,为二十篇,是论守城的专着,可惜今本只存十一篇。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墨子的军事思想,就会发现:他在论述非攻问题时,抽象,概括,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他在论述守城的时候,即小国的“自守”时,是那样周密,那样完备,那样精细。综上所述,墨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自守”。因此,我将详细分析墨子的城守思想,而对于墨子的“非攻”、“救援”军事思想也兼作介绍。

二、积极的战略防御

毛泽东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82页)墨子的城守思想主张进行积极防御。防御中有进攻,防御中有反攻。防御战本来是极易陷入被动地位的,然而,墨子却在被动的防御战中具有主动的内容,发挥了主动权。

具体地说,墨子积极的战略防御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伤敌为上”。《墨子·号令》:“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 之至,不明于守者也。能此,乃能守城。”意思是说,大凡守城的原则,以迅速挫败敌人为上策。那种旷日持久等待援兵到来的,是不懂得守城的基本原则的人。能明白这一点,才能守城。如何迅速挫败敌人?只有在防御的同时有进攻。进攻才是消灭敌人的最有效的手段。“伤敌为上”的守城原则,充分体现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第二,“出佻且北”。佻,通“挑”,挑战诱敌(王引之说)。北,败北,败退。当敌人向城池进攻时,《墨子·备城门》指出:“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傅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逾越,而出佻且北,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适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即是说,在离城门五步远的地方挖掘 大壕,地势高的地方挖一丈五尺深,地势低的地方挖到壕里见水,大约三尺即可。在大壕中置小桥,在壕沟上建立桥梁,并用机栝牵引,桥面上铺上柴草泥土,使它可以通行,桥的两旁就是无法跨越的堑壕和壁垒。我方士卒出城向敌人挑战,并诈败诱敌,敌人就会通过桥梁攻进来,这时候赶快牵动机关,使桥梁倾转,敌人即可以被我方活捉。敌人恐惧,军心动摇,因而撤离。墨子显然总结出了“向敌挑战,诈败诱敌,待机破敌”的作战思想。这里显示出了防御中的主动权。

第三,“死士击溃师”,“出兵施伏”。当敌人用云梯攻城时,城守一方用火攻破云梯的进攻。如守城一方用火攻多次破敌云梯的进攻,敌人一定疲惫不堪,“故引兵而去,则令吾死士左右出穴门击溃师。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施伏,夜半城上四面鼓嗓,适人必或。有此必破军杀将。”(《墨子·备梯》)城下埋伏勇士,则是防御中的进攻;伏兵追 击溃师,则是防御中的反攻。

第四,以穴御穴。穴,是十二种攻城法中的一种。穴攻就是攻方通过坑道作业摧毁守方城墙以利进攻的战法。《墨子·备穴》篇 中详述了以穴御穴的战法,归纳起来有三点:一、用了望法和罂听法监视敌人的动静,并用罂听法侦查敌人坑道作业的准确方位。二、掌握了敌人穴攻的准确方位,即采取以穴御穴的方法。守城方针对敌人地道方向挖掘地道,使之与敌方地道相通。然后,用风箱鼓动烟火,熏向敌人;用悬置的车轮压伤敌人。三、阻止敌人在城外进行地道作业(参见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上册第107页)。针锋相对,以穴御穴,这确实在防御战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权。

三、充分的城守准备

有备无患,是墨子城守思想中的极为重要一环,是墨子城守诸篇的指导思想,也是城守实践的指导思想。《墨子·号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显然,墨子把“食”、“兵”、“城”三者看作是守城的基本因素。《墨子·备城门》:“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又说:“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在这里,墨子除了继续把“食”、“兵”、“城”作为守城的三因素外,还把内政(上下相亲)、外交(四邻诸侯之救)、守城人才三项列入了守城的必备条件。外交问题墨子谈得很概括,故我将置而不论。对于“食”、“兵”、“城”、“内政”、“人才”这五项,我将进行分析和归纳。

第一,食。战争是经济力量的较量。没有吃的,是不能守住城池的。因此,墨子把粮食作为守城的第一要素,这是很有道理的。在讲到“食”时,墨子把“樵”提到了同“食”同等的地位。因为只有粮食而没有柴薪同样是不行的。墨子总的要求是“樵、食足”。具体地讲,就是“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墨子·备城门》)因此,墨子详细论及了粮食的征集、管制和节用问题。

征用民家粮食的办法,详见《墨子·号令》。估计粮食不够守城之用,就令民家各自量力认缴五谷的石斗数,定下缴纳期限,到吏那里登记认缴数,吏偿以相当价值的物件。过期隐匿不认缴,或认缴不够的,守城的将领就派吏卒侦察,被吏卒侦得者皆科罪。有能告秘者,则以没收物资的十分之三充赏。《墨子·号令》:“收粟米······为平直(值)其贾(价),与主人券,书之;事已,皆各以其贾(价)倍偿之。又用其贾贵贱多少赐爵,欲为吏者许之;其不欲为吏而欲以受赐爵禄,若赎出亲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许之。”《墨子·号令》中还展示了人民认缴粮石单的填写方式和内容:“某县某里某子家食口二人,积粟六百石;某里某子家食口十人,积粟百石。出粟米有期日,过期不出者王公有之;有能得若告之,赏之什三。”

管制粮食和节约用粮之法:“斗食,终岁三十六石”。每日一斗,一年食三十六石粮食。“参食,终岁二十四石”(《墨子·杂守》)。参同三,三分斗而日食其二,每日节省三分之一斗,一年食粮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墨子·杂守》)俞樾《诸子平议》:“四食者四分斗而日食其二也,故终岁十八石也。五食者五分斗而食其二也,则每日食四升,终岁当食十四石四斗。六食者六分斗而食其二也,故终岁十二石也。”每日吃两顿饭,每顿吃粮:一天一斗粮,每顿食五升;一天三分之二斗粮,每顿食三升小半,约三点三升;一天四分之二斗粮,每顿食二升半;一天五分之二斗粮,每顿食二升;一天六分之二斗粮,每顿食一升大半,约一点六升。在缺粮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三个月食粮二石九斗。“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墨子·杂守》),是说经过九十日的节约用粮,民可免于死了。

柴薪的贮备,要足够三个月以上。柴薪具体的堆放情形,《墨子·备城门》中讲得比较清楚:

城上每隔二步准备举火之柴,大一围,长一丈,共二十捆。

城上每隔十步准备成捆的木柴,每捆大二围以上,长八尺的共二十捆。

城上每五十步准备柴草,不得少于三百石,仔细盖好并涂好泥,不要被外来的火引着。

城上每百步准备成捆的各种禾秆,大二围以上的共五十捆。

城下环城道路上,每百步准备一堆木柴,不要少于三千石,仔细涂上泥浆。

木头大二围,长一丈二尺以上者,仔细加以连结捆绑,名叫“长从”,每五十步放三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