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动之欲
2530900000007

第7章 历史篇(5)

三、中国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中叶商鞅变法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代。自战国以来,各国历时一百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初步形成。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典型,成就最为突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这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措施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和兵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国策。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斩首一颗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上不封顶,而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这不仅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还造就了一大批军功地主。第四、创设县制。秦国建30多个县,均设县令、县丞,取消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实行“连坐法”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第五、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男子成年必须分居。这就使得国家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使国家的财税来源得到保证。第六、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虽然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亡,但因其顺应历史潮流、成效显著,所以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方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得曾经是“六国羞与为伍”的弱秦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之首,从而为后来秦始皇兼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西欧宗教改革: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它拥有天主教世界1/3的地产,并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它通过征收什一税、特赦税以及出售赎罪券等手段敛取钱财。它宣扬天主教神学,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广泛兴起。在受教会压榨最为严重的德意志,最早由马丁·路德掀起改革向教皇的最高权威提出挑战。他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由此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德意志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16世纪后半期,路德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后宗教改革迅速波及西欧诸国。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也进行改革,他以上帝的绝对权威论否定了教皇最高权威论,还提出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加尔文教派的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成为新教中的激进派,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在法国还爆发了30多年的宗教战争,新教得以广泛传播。在英国出现了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的清教徒运动。这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给予罗马天主教会当头一棒,摧毁了它的精神独裁,打破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沉闷格局,终结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造成了基督教界的大分裂,使得新教力量崛起于欧洲,使得宗教自由逐渐盛行开来,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而且这次改革的意义超出了宗教本身,它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得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理性观念大大增强,并激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热情,促进了西欧诸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其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其影响可谓广阔而深远,尤其对于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五、俄国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国亲政之时,俄国的封建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为了改变落后现状,他亲自化装前往西欧,在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学造船技术。期间,他对西欧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做了实地考察,后因索菲娅发动叛乱而提前回国。镇压叛乱后彼得立即着手进行全面改革。第一,他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先后开办了冶金、纺织、造船等工场200多家。他征召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大力发展商业。第二,他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使俄国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第三,他进行军事改革,改善军事装备,组建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第四,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由他亲任主编。第五,他改革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他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俄国贵族接受西方习俗,禁止他们下跪,禁止穿俄罗斯长袍。他曾经当场剪掉一些贵族的长胡子。他鼓励贵族们像西方人那样,头戴撒了香粉的假发,脚穿喇叭口的长统靴,带着妻子儿女参加各种晚会、舞会、进行社交往来等等。第六,他改革用人制度,依据才能选拔官吏,而不论出身。比如,曾经放过猪的雅古任斯基担任了总检察长,卖过包子的缅西科夫出任了他的亲信大臣和陆军元帅。彼得一世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他富国强兵的愿望,并为俄国夺取了北方出海口,使得俄国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帝国”。因此,1721年俄国枢密院尊称他为“彼得大帝”和“祖国之父”。

六、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当政之初,俄国在同英、法、土等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矛盾更趋尖锐,统治危机极其严重。统治阶级就“像坐在冰块上一样”,随时都有被即将爆发的革命推翻的危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领导了解放农奴的运动。1863年他取缔了体罚。次年,他实行了地方自治,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等。同年他在司法方面进行改革,引进了陪审制度,取消了贵族阶层在法律诉讼过程中的一切特权。在教育上,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还开办了第一批女子中学,使得俄罗斯女子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在军事方面,他将高加索、土库曼斯坦等地区先后并入俄罗斯版图,1874年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使俄国军事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并于1878年打败了土耳其。在维护沙皇专制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特权的前提下,其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他最为得意的是对农奴的解放,因此他也被誉为农奴的“解放者”。然而,在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却遭受到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因为规定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赎金相当于当时地价的三倍还多,所以改革最终未能使农奴们真正获得土地,社会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结果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被民意党分子炸死。虽然改革很不彻底,沙皇专制等封建残余在俄国仍然大量存在,然而农奴毕竟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从此俄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俄国“仅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从而为其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六大帝国之一奠定了基础。

七、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自从美国人打开日本的国门以来,日本也像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即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内忧外患引发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社会各阶层进行的倒幕运动,推翻了长达600多年的幕府统治。基于此,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全盘西化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政治方面:首先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并于188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不仅结束了政治上的封建割据状态,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并取消对人民的限制,从而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在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鼓励发展近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明治政府还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扶植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等。这为日本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创造了条件。在文化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并大力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明治政府下令统一学制,仿效欧美设立新式学校,强制普及初等教育。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仿效西方的生活方式,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楼,改变传统的日本发型等等。在军事方面:明治政府下令实行征兵制,组建一支贯彻“武士道”精神并效忠天皇的“皇军”。这不仅加强了日本的国防力量,而且成为其日后对外扩张的工具,从而成为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在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宗教方面,政府特别鼓励“神道教”,意在弘扬效忠天皇的精神,同时也允许其他宗教的传播。“明治维新”使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外来压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一跃而发展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19世纪末世界六大帝国之列。但是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使得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八、美国罗斯福新政:1929年,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抛售狂潮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生产相对过剩以及泡沫经济所导致的。1932年,在此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胡佛为首的美国政府一筹莫展,依然照旧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不断加剧。在此危机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他入主白宫后,采纳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开始推行“新政”。第一,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他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良的勒令清盘。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这使金融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并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第二,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会通过了“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还调节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确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等。第三,他令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以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第四,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既解决了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此外还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解决了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加强了美国八大财团代表的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从而维护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并为英法等国克服危机提供了借鉴。此外,新政中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雏形,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九、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除美国和个别中立国之外的参战国呈现一种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荒凉景象。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快速扭转这种局面,除了利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外,都纷纷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西欧国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作用;广泛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并对产业部门进行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共同发展;推行社会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以缓和社会矛盾等。而联邦德国、日本等法西斯战败国的主要措施有:进行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等。以上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了经济,使经济发展进入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轨道,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19世纪50至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曾经一度高达15—17%的惊人数字。60年代末,日本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跃居西欧国家之首。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组建了西欧共同体,以谋求共同发展。同时,西欧、日本分别与美国展开了争夺世界市场的贸易战,并开始了摆脱美国控制和谋求独立自主的斗争。1971年,尼克松总统无可奈何地承认了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