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2575600000012

第12章 唐 宋 元时期(3)

全书采用编年体,也吸取纪传体之长,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叙事脉络分明,不仅史事发展叙述十分明了,而且重大事件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连交代亦很清楚。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流畅,结构严格完整,颇具文学价值,后世仿撰者甚多。

全书尽管多记政事和军事,极少经济和文化,但它作为一部成功的集体史着,仍然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一部最优秀的通史巨着。

夷坚志

《夷坚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产生于南宋时期,是洪迈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的。洪迈,生于1123年,卒于1202年,字景卢,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文学家。洪皓之子,与其兄洪适、洪遵都有文名,时称“三洪”。

洪迈撰有《夷坚志》、《容斋随笔》、《史记法语》、《经子法语》、《诗话》、《四六丛话》、《琼野录》、《野处类稿》、《南朝史精语》,散文《稼轩记》,还编有《万首唐人绝句》。今存其诗80余首。

《夷坚志》通过鬼神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揭露和批判了宣传、传播迷信的行为,并揭示了产生迷信的社会根源,和当时的一些人利用鬼神诈骗钱财的伎俩,以及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

《夷坚志》原有420卷,收录故事约6000篇,历经数代流传,多有残缺。现存传本以涵芬楼排印本《夷坚志》206卷本最全,分初志、支志、三志加补遗4部分,约为原书的1/2。

《夷坚志》产生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对峙的时期。在洪迈刚满4岁的时候,金军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余人,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耻”。

当时的康王赵构利用这个机会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之为南宋。金军曾几度南下,赵构则失魂落魄望风而逃。这期间曾出现了一些如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他们率领宋军狠狠地打击了金军。然而昏庸的高宗赵构却在宋军接连打胜仗,士气最为高涨的情况下,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的兵权,并杀害了岳飞父子,于1141年向金投降。他以大半个中国为代价,以每年向金国纳贡,俯首称臣换得了暂时的苟且偷安。

南宋的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则残暴地欺压百姓。满足于半壁河山的苟安,纵情地享乐,人民在动荡的社会中过着极不安定的生活。面对昏庸的皇帝和腐败无能的官府,天下百姓无所依靠。他们渴望有一种力量能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他们在精神无所依托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神的身上。

当时的一些道人及江湖术士,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装神弄鬼欺诈百姓,荒唐之事层出不穷。由于“神鬼”的欺诈,更加深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恐慌。《夷坚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夷坚志》书名夷坚,取意于《列子·汤问》篇“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一语。夷坚是古代传说人物。

列御寇的原意是说夷坚闻珍禽异兽之状而记载下来,如《山海经》里记叙的内容一事,而洪迈在本书中杂录仙鬼等事,已不完全是列御寇的原意。

另外,唐代张慎素着有《夷坚录》一书,内容尽是仙鬼诸事,所以《夷坚志》取名夷坚,不是作者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根据的。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乐府诗总集,南宋郭茂倩编,共100卷,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原意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汉魏、两晋的中央政府常常设有音乐机关,制定乐谱,采写歌辞,训练乐工。后来凡由乐府机关采写、配乐并演唱的歌辞就称乐府诗,也叫乐府。

乐府诗来源有二:一是从民间观风采集而来的歌谣;二是文人依曲谱创作的作品。《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到唐五代的历代乐府诗,以及汉以前的古歌谣。分为12类:(1)郊庙歌辞12卷;(2)燕射歌辞3卷;(3)鼓吹曲辞5卷;(4)横吹曲辞5卷;(5)相和歌辞18卷;(6)清商曲辞8卷;(7)舞曲歌辞5卷;(8)琴曲歌辞4卷;(9)杂曲歌辞18卷;(10)近代曲辞4卷;(11)杂歌谣辞7卷;(12)新乐府11卷。每一类又分若干小类。

《乐府诗集》所收集的诗歌,大多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因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现实苦难和思想感情,如《陌上桑》、《东门行》、《战城南》、《孔雀东南飞》等,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艺术成就、表现方法、语言形象等都成为中国诗歌艺术的楷模和渊源。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和发展,做了考订,“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全书总目》)。每一题以古辞居前,历代仿作依次列后,对研究乐府诗的源流和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有宋《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影印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宋本出版的影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重加校勘整理,标点重印,书后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词,岳飞作,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2年(1132年)前后。作者为着名爱国将领,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为奸相秦桧谋杀。他将爱国激情融入诗词中,光芒四溢,真挚动人。

《满江红》上阙开首即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点明天气、地点与人物心情,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下阙回溯靖康之变以来的变故,国仇家恨,耻辱必雪,立下决心,展望美好未来。

全词慷慨激昂,气壮山河,乃英雄诗人的英雄诗篇,犹如一篇檄文,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遗产之一。

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

剧作取材于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元代的现实生活,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严酷与黑暗;歌颂受害妇女即女主人公窦娥坚贞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贫儒窦天章带着7岁女儿瑞云流落楚州,因生活所困,借得寡妇蔡婆20两银子。一年来,本利共为40两。窦天章根本无力偿还,又欲上京求取功名。蔡婆乘机索瑞云为童养媳,改名窦娥。窦娥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婆媳俩相依为命。

一天,诨名叫赛卢医的医生在蔡婆前往讨债之时,为赖债竟将蔡婆骗至野外,想用绳子将其勒死,恰巧被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所救,他们乘机逼蔡婆婆媳二人改嫁他们父子二人,否则仍要将其勒死。蔡婆被迫答应,并将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窦娥坚决不允。但张驴儿父子赖着不走。张驴儿在汤中放下毒药,想毒死蔡婆霸占窦娥,不料被其父误饮身亡。张驴儿再以此胁迫窦娥未成,便向官府控告窦娥杀人。昏官桃杌严刑逼供,窦娥坚贞不屈,转而刑拷蔡婆。为救婆婆,窦娥屈招,被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桃杌冤判死刑。临刑前,她发下了3个誓愿:斩后血不落地而飞溅高挂的白练,六月降雪3尺以掩其尸,楚州干旱3年。窦娥死后,誓言全部应验。3年之后,其父窦天章已官为廉访史,到楚州查卷审理囚犯,梦中得知女儿向他诉说冤情,使窦娥终得昭雪平愤。

剧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在她短短的一生中,经受了丧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迫害,泼皮无赖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以至含冤而死的种种不幸,几乎集封建社会妇女所受各种压迫于一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下层妇女的善良和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特别是窦娥在赴刑场的路上那悲愤填膺、呼天号地的指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地鬼神和对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现实社会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诉和无情的批判。窦娥的冤死,更有力地揭露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封建社会这一普遍的现实。而那3桩誓言的实现,则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正义的渴求。而窦娥冤屈得到昭雪,更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表明了黑暗腐败的元代社会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强烈愿望和正义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剧作结构完整,曲词精练朴实动人,被明人孟称舜赞为“词调快爽,神情悲悼,尤关之铮铮者也”。700多年来,它历久不衰,被改编成不同的剧种多次上演。早在140多年前,它就被欧洲人译成了法文,后又被译成了日文在国外流传,它就像王国维所说那样,是“留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

西厢记

《西厢记》,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该剧以唐代传奇《莺莺传》为依据,以金人董解元《西厢记清宫调》为底本提炼加工而成。但《王西厢》与《董西厢》具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学样式上,前者为戏曲杂剧;后者为说唱文学;在表现方法上,前者为代言体,后者为叙述体;在艺术成就上,前者情节更为紧凑,人物性格益趋丰满,后者情节稍嫌疏散,人物性格尚欠完整。因此,《王西厢》是对《董西厢》进行了一番扬长避短的再创造。

该剧热情歌颂了崔莺莺与张生为追求爱情幸福所展开的斗争,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塑造了几位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如聪明机敏而又具正义感的红娘、深沉娴静而又富叛逆性格的崔莺莺、热烈大胆而又不免软弱的张生等。

作品善于通过细腻曲折的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善于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情节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善于化用诗词中富于音乐美、图画美的语句和汲取生动有趣的民间口语,形成文采灿然而又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在结构上突破了一本四折、一人主唱始终的体制,具有独创性。

它是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虽被封建卫道者诋毁为“诲淫”之书,但问世以来却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起被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当时及后世的很多爱情戏剧或小说都蒙受了它的影响。

琵琶记

《琵琶记》,改变自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元末明初戏曲家高明所着。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

《琵琶记》南戏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之后一直流行于南方民间。南戏虽然产生较早,也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鄙视和排斥,这种民间的戏曲形式没能向更高水平发展。元代北方杂剧南移之后,南方的舞台一度被这种更为成熟的戏剧形式所占领,南戏更趋于衰落。到了元末,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动,加之南戏本身具有体制自由、表演灵活的优点,并在和北杂剧接触的过程中汲取了北杂剧的长处,因而南戏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戏剧形式。一些文人开始对南戏加以注意,并积极从事南戏剧本创作,使南戏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这一时期,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南戏“中光之祖”。

作品描写了书生新婚两月,奉父命赴京应试。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招他为婿,他以家有父母妻室辞婚,继又向皇帝辞官,均不获准,被迫入赘相府。适值家乡连遭荒旱,家庭生活的重担全由妻子赵五娘承担。赵五娘暗吞糠粃,将求得的赈米侍奉公婆。年迈的双亲盼子不归,气饿而死。赵五娘剪发买葬,后背琵琶弹唱乞讨,上京寻夫。幸赖牛氏贤德,使其夫妻重聚。最后以一夫二妇归家庐墓3年、一门旌表结束。

这部戏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创造了赵五娘这一具有传统的美好品质的妇女形象。《琵琶记》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都获得很大成功,因此成为南戏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