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2577000000017

第17章 宋元时期(5)

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国破家亡,漂泊沉沦,特别是赵明诚的死,使她陷入了极其痛苦的深渊,因而她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发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哀愁的心境,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情的淡薄,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基调凄苦低沉,笼罩着浓郁的伤感气氛,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工圆熟的地步。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全词极力渲染一个“愁”字,写得缠绵哀苦,真挚动人。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真切而具体地描绘了人们在极度悲痛而要倾诉衷肠时的情景,极言其悲愁之重,苦痛之深,富有特征性。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是作者漂泊江南在元宵节日就其生活感受而写成的。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饱经忧患后的苦寂心情,表白了作者对故乡故国的眷恋,隐含对屈辱求和、苟安一隅的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和谴责。此外,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添字采桑子·芭蕉》等词,也都在对故乡故国的怀念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她的《声声慢》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经过国破、家亡、夫死的遭遇而产生的沉痛、凄楚、哀伤的感情,起句连用14个叠字,全词97字,而用舌齿两声竟有57字,深刻、细致地显现了冷清凄苦的环境和抑郁惝恍的心情。语言工巧而无雕琢痕迹,流转如珠而富于音乐性,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李清照是词坛婉约派的大家。她长于抒情,善于用白描手法,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反对以诗为词,但注意向民间学习,喜用口语,明白如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她融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为一炉,词的语言精炼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浅白朴实而又富于音韵美。李词在婉约的风格中还带有豪放的一面,意境开阔,想象丰富。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则是一首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的豪放词。在两宋词坛,李清照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被称之为“李易安体”,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陆游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

1210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85岁的老人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临死的时候他对儿子说:“我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但还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以后等国家统一了,一定要到我的坟前告诉我一声。”这个老人就是南宋时期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生活的年代,正是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南宋统治者内部抗战派和投降派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陆游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从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报国大志。29岁的陆游在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试,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这次考试有奸臣秦桧的孙子在内,秦桧利用他的权势,示意主考官要把他的孙子录取为第一名。所以,陆游虽然考了个第一名但却被拿了下来。遇到了这么大的打击,陆游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了绍兴老家,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从失意中振作起来。他不停地练习武艺、研读史书,准备有机会就上疆场为国尽忠。就在这时,命运又和陆游开了个玩笑,一次出游中,陆游和他的前妻唐婉偶遇,勾起了他内心痛苦的回忆,曾使他一度消沉下去。

经过了多次打击之后,他并没有把个人不幸的命运和生活放在心头,他更多地想到的是国家和人民,是抗击侵犯、收复失地。陆游从34岁起,先后出任了许多地方上的小官,后来被调到朝廷,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等职。宋孝宗即位后,知道陆游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开始重用他。陆游在宋孝宗面前陈述了一些整顿军政、巩固国防、恢复中原的想法和打算。但是,宋孝宗没有抗金的决心,一遇到战争失败就想走求和的老路。这令陆游非常气愤,常常在宋孝宗面前反对求和,后来陆游也因此被罢官。这时的陆游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

4年后的一天,在家闲居的陆游突然收到四川抗金将领王炎的书信,邀请他去做幕客,陆游十分激动,以为报效国家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在四川,陆游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岁月。他积极为王炎谋划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进取之策,还参加了几次战斗,在战斗中表现得很勇猛。

正当陆游激情满怀想要大显身手的时候,王炎被调回了临安,西北的战事也松弛下来。陆游的志向又一次被狠狠地打碎,他的心情由悲愤变为狂放,并给自己起号叫“放翁”。

老年的陆游,已不能身体力行但仍时时牵挂国家的安危。有一年春天,他去村东头看牡丹花。当他看着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时,很自然地联想起盛产牡丹的洛阳城来。洛阳沦陷,老人再没心思观赏下去了,他怀着无比伤感的心情回到家中。他抱恨看不到中原的收复,感叹自己年老体衰,不能策马杀敌。想着想着,他禁不住热泪横流,挥笔填下了着名的《诉衷情》的词,其中最后一句: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想要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理想也没有实现,但他相信下一代一定能实现他的理想。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那年他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百姓,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被朝廷起用,不久病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前13年,山东和祖国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侵略。辛弃疾的父亲死得很早,是祖父把他抚养长大。祖父为了生存,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辛弃疾每天耳闻目睹金军对百姓的欺压,心中从小就建立了恢复中原、打击侵略者的壮志。他不但刻苦攻读古书典籍,研究兵法,而且还潜心练习武艺,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绍兴31年(1161年),他在济南组织2000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当时,在潼关以东、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力量最大。耿京以山东东平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辛弃疾带领他的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耿京早就听说辛弃疾的大名,非常欢迎,让辛弃疾在军中担任“掌书记”,负责大印、信符和处理重要文书。

由于耿京的队伍最大,成为金军的心腹大患,金军多次派兵镇压没有结果。金军又改为招安,想通过一些好处来诱惑耿京。这时,辛弃疾对耿京说:“我们应该联合南宋的军队,两面夹击金军,这样万一金军攻打来,我们也可以撤到南方去。”耿京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辛弃疾去江南与南宋联系抗金一事。辛弃疾与南宋达成一致,正高高兴兴地往回赶时,耿京却因为叛徒张安国的出卖被杀害了,张安国也带一部分义军投降了金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辛弃疾悲愤交织,决心杀死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50名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勇士,骑上快马,带着宝剑,出其不意地向金营杀去。此时的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军官员喝得烂醉如泥,迷迷糊糊中只见辛弃疾和一群武士,拿着刀剑冲了进来。张安国吓得魂都没了,一下子倒在了地上,昏死了过去。辛弃疾一个箭步跨到张安国身边,手起刀落,结果了这个叛徒的性命。之后,辛弃疾大义凛然地看了看张安国的士兵,这群士兵早就吓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辛弃疾的50名勇士,早就把外面的守敌杀掉了。辛弃疾一声令下,骑兵们跨上战马,冲向营门。金军知道辛弃疾来偷袭后,都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张安国的营中围了过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燃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熊熊大火,开始向四周蔓延开了。金军见到失火了,都急忙救火,整个金营乱作一团。借着大火的掩护,辛弃疾带着部下悄悄地溜出了金营。当金军救完火想再追击的时候,辛弃疾早就跑出了金军的统治范围了。

归宋以后,由于南宋的软弱,辛弃疾一直得不到重用。但他仍不忘救国杀敌。

他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书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当官时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都遭到投降派的攻击,甚至受到革职处分。他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土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心愤发而作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历来为人传诵的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辛弃疾由于受不到重用,每日忧忧郁郁,茶饭不思,终于病倒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神情恍惚,忽然大叫一声“杀敌”,就与世长辞了。

辛弃疾既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词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词作中,他都表现出了爱国精神,是我国古代一位着名的爱国者。

关汉卿

关汉卿,生于约金末,卒于宋亡后,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戏剧家,他取得的成就可以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相提并论。1958年,作为世界名人,中国和世界各地开展了纪念关汉卿的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所剧院、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