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
2585600000005

第5章 古色古香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吊脚楼的创建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迁到鄂西,当时的环境比较恶劣,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土家先人们搭起窝棚常遭到猛兽袭击。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了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棚,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人们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后来,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形式

单吊式吊脚楼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又称为“一头吊”。单吊式吊脚楼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吊脚楼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吊脚楼和双吊式吊脚楼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二者常常共处一地。

还有一种四合水式吊脚楼,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合水式吊脚楼的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二屋吊式吊脚楼,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另有平地起吊式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都有,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喜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小康之家以三柱四骑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骑,还有七柱十二骑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正屋中间叫堂屋,正上方板壁上安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宴请宾客之所。堂屋两边的左右房叫人间,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成两间。后面一间卧房住人,前面一间叫火堂。火堂中有一火炕,内架三脚架,作煮饭、炒菜、热水之用,是一家吃饭、取暖、休息之所,客人来了也坐在火炕边。火炕上吊一个木架,烘烤腊肉或实物之用。

瑶族吊脚楼

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住吊脚楼能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在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山地,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的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也更各具特色。如侗族吊脚楼结构严谨,有的高达五六层,但却不使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和,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