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咨询公司”的字样,会望文生义,以为别人去咨询问题,咨询公司解答之后收取咨询费就行了。其实真正运作起来,没有这么简单。越是顶级的大公司,越不屑做这种一单一单的小买卖,他们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大客户、老关系,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他们。这种客户的存在使公司收入稳定,但同时也会禁锢管理层的进取心,懒惰思想生出来,大片的“蓝海”他们就放弃了。可是,一旦老客户出了问题,他们这里生意就会受到影响。这都是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
我刚刚进入咨询公司的时候,正是经济危机狂潮泛滥之时,公司的效益也不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需要吸纳我这样的“新鲜血液”进去,为他们拓展新的生意。所以虽然进了咨询公司,工作任务并不是专门帮别人“咨询”,工作重心是去找人到我这里来咨询,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市场开拓工作。
公司以往走的是上层路线,从行业上看,涉及零售业、保险、电信、能源资源及原材料、金融服务、公共事业,以及非营利事业;从职能上分,它帮助企业做市场营销、营运、战略、组织建设等工作。这些方面都是非常宏观和理论性的,真正涉及到企业内幕的具体问题,找咨询公司基本上就没用。为了应对金融风暴,很多企业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战略,也要为自己岌岌可危的资金链找个可靠的保障,说白了,这个时候找到咨询公司的人,其实是拜错了山头,他们真正该找的是金子,而不是点子。
我找到项目组的负责人,也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告诉他我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暂时调整我们的业务重心,别在大客户身上花时间了,这时候正是拉拢中小客户的好时机,帮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我们从中捞点油水。我那个顶头上司已经在圈子里混迹了七八年,还算是个聪明人,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我俩一拍即合,组里做了不少中小企业的小单子。起初,上面的大老板对我们的战略方向很不满意,但是生意一路做下来,我们当年的任务指标完成得相当出色,甚至还超出了其他组一大截。我加薪和升职比较快,主要是因为我在这个组做得好、跟项目组负责人关系好。但是,真的轮到我自己做项目负责人的时候,很快就遭遇了传说中着名的“天花板”。
当时,我的上一级老板正在为争取副总经理的头衔煞费苦心,他是从一家着名的国内咨询公司跳槽过来的,以行事稳健着称,进入公司五年,一直没有重大业绩,却也没有任何差错和把柄,并且和一位身居高位的外籍高管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他这一次晋升成功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
越是这样的人,越要稳中求稳,最怕横生事端。他研究过我以前的“战绩”,对我这种在中小企业身上挣小钱的战略非常不看好。我曾经听到过风声,他跟人说我是“穷疯了”,还说我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靠占小便宜起家。其实,上司这样评价下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坏话总是传得最快的,我很快就能知道。不过,也许是他故意让我知道吧。不管怎么说,从我上位那天开始,我们的思路就开始拧巴。
为了保住我来之不易的项目负责人地位,同时也为了摘掉“小打小闹”的恶名,我一方面继续维系那些中小型客户,一方面寻找机会钓大鱼。做生意就是这样,机会一方面是自己挖空心思去找的,另一方面,也要发动群众关系帮忙去找。我商学院也不是白上的,我的工作就是请客吃饭啊,课堂上、酒桌上认识的朋友有一半用得上,力量就非同小可了。北京城几家着名餐饮娱乐集团老总都成了我的座上客,后来,几乎京城大半餐饮娱乐客户都被我网络到旗下。上司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些笑模样,但是那种不屑一顾的轻蔑之情还是掩藏不住的。这不怪他,洋墨水喝多了的人,情商通常比较低,喜怒形于色。在头脑简单思维严谨的老外面前,这不算是缺点,但是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这就是大忌。
我的客户群明显偏重于餐饮娱乐业,这也是跟自己的小算盘密切相关的。我的目标就是做一家自己的百年老店,像东来顺、全聚德一样。所以,在商学院上学的时候,我格外留意跟餐饮娱乐界的前辈们联络感情、疏通关系。
不得不承认,在工作这方面,我留了足够的私心,上面交代下来的大客户指标我没有抓紧做,而是留出更多的精力放在我感兴趣的中小型客户身上——他们身上有我更需要的东西:经验。上面老板不知道我的小算盘,却看出了我的“怠工”。他催问我工作进展状况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终于,在一次重大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1我说外企关系险恶,没有半点危言耸听的意思,“国企外企一个样”不是我一个人的言论,而是众多职场人共同的心声。不同的是,外企里多了一伙儿看热闹的老外,他们会想,中国人怎么那么复杂,一点点小事搞得那么累。我想,这也许是资源稀缺性闹的。中国人这么多,能够进到外企的没几个,能够进去的,都是争强好胜吃屎都占尖儿的主儿。你让他大公无私兼济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啊。职位就几个,不争轮不到你,于是,冲突就来了。不要以为老外就是高念“道德经”与世无争,若真是那样,他们高管也不用做了,直接回家洗洗睡了。他们争起来,丝毫不会谦让和客气。
2跟直属上司搞好关系很容易,那就是跟他一起做一件坏事。记住,不是一起做好事,也不是帮他做好事(这只是最低境界),而是和他一同做坏事。这样做的效果好坏同坏事的恶劣程度成正比,做得越出格,你们彼此越有守口如瓶的默契,越懂得互相补台,互相依赖,这就是所谓的“狼狈为奸”。所谓天下哥们儿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不需细说,已经刻画得入木三分。看到这里掩口而笑的人,多半深有体会,或者跃跃欲试。
5没有“go ahead”,那就“go a head”
想在职场中有前途,跟顶头上司一定要搞好关系。做到了这一点,你做错了事就有人帮你说情,做对了事有人帮你邀功。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你最好在上司做错事时先帮他背黑锅,在上司做对事时大声唱赞歌。
2009年春天开始,3G逐渐引导时尚潮流,我们跟另外一家咨询公司争夺一个相关的大单子,要帮助某公司做3G的推广活动。我负责打前阵,争取把客户拉到我们这边来。
若是正常开展,我是有信心获胜的,但是我那位上司给出了种种限制,这还不算,还过分干预我们组工作的正常开展。用他的话说:“用不正当手段竞争会造成不良影响。”
“什么叫不正当手段?他当年用的是什么手段?老大,他这是摆明了针对你的!”项目组里的年轻人气急败坏地把小道消息告诉我,也顾不上影响,在办公室直接说了出来。
我当然知道话里有话,但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又不能跟下属说得太直白。我想了想,只好跟手下的人说:“按照我们原计划进行,这句话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不足信。只要事情做成,一切手段都是正当的。”
场面话必须这么说,我的心里却要对这位上司赔上十二分的小心。“掣肘”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正在拿着笔写字,写得好好的,有人在你一旁冷不丁地拽你的胳臂。那样字能写得好吗?这还不算,掣肘的人还会反咬一口说,你的字写得不好,你写字的方法有问题。
谁都知道,销售、市场方面“不正当手段”几乎就是当做正当手段用的,红包也好,回扣也好,每个人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达到目的。喜欢“正当”的人,干脆不要做这个。我老板他混迹这个行业十年,我就不信他没有趟过浑水,没有玩过“无间道”,他为什么在我工作开展的关键时刻说那样的话?摆明了就是埋下伏笔,等着抓我的小辫子。遇到这样的上司,只能算我倒霉。
一般来说,直属上下级应该是最贴心、最铁杆的,因为两个人的利害关系联系得最紧密。可是,换一个角度看,下级又是直属上级的最大威胁,一旦下级的能力明显超越上级,就有可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历史教训已经有太多版本了。可是,目前这位上司,他真的是不应该这样对我。他很快要升到总监的位置上了,我完全不对他构成威胁。难道,他是怕我做了什么太见不得光的事,影响了他的名誉?
事实上,他大可不必这样想啊,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不说胜券在握,也有百分之七十。我做好这一单生意,刚好可以算在他2009年的部门业绩里,对他升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若是一个胆子大的老板,应该全力以赴支持我、所有资源优先供我使用才对,他怎么不阴不阳地说那么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
猜来猜去,我只有一个结论:他过于保守,需要求稳。他是做久了官僚的人,早在国内民营企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种四平八稳的官僚习气,进了外企,并没有改掉。只是外籍高管对他这种夹着尾巴俯首称臣的下属怀有一份好奇心,认为他是个“守本分”的好人,所以一直养着他。现在,他离梦想中的副总经理位置只有一步之遥,更不能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稳妥,稳妥,再稳妥,就是他死抓不放的护身符。
他追求稳妥,对他百利而无一害,但是苦了我们这帮下面的人。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前站开拓市场多拉客户呀,怕这怕那,钱怎么挣?公司对外会说:“我们请来国外一流的专家给企业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战略”、“我们有最好的专家团队给您奉献最好的点子”,可是,来者究竟是不是真专家,是李逵还是李鬼,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还是野鸡大学买文凭的骗子,都很难说。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外国在华公司,就是一个“办事处”,在我们这边接订单,发到国内总部去,做出方案再发回来,就赚走了国人高昂的咨询费。一般中小企业是出不起这个咨询费的,只有财大气粗的大国企才跟他们联系。而最终做出来的方案,究竟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多大效力,答案就非你我能知道的了。
总之,咨询行业不是一个能够迅速膨胀的行业,但是,同我以前做的广告、会展等公司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只要有了固定的客户群就饿不死人。长此以往,人的进取心就逐步丧失,企业也就很难进一步做大。这几乎是国内很多同类企业的写照。
回到我老板的话题上。保守和开放都是相对的,以前跟任远、岳伟他们在一起混,因为我财力心力都不足,所以总显得畏首畏尾,保守有余,魄力不足。后来自己出去闯荡,吃过亏,也遇到过好人提携,翅膀硬了些,底气比以前强得多了,房产、股票什么的都涉及一些,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了。我在逐渐从保守派转向开放派。遇到这位老板,我在他的眼里变成了十足的“冒进派”,大有当年慈禧太后痛恨康梁变法的势头。我的很多动作都被划进“不规范”的圈子,继而造成冤假错案,时间久了,我真觉得自己比窦娥都冤。
3G那个单子,最后还是我顶着“抗旨不尊”的大罪名按照我的原计划行事,最终完美收场了。在以量化考核的企业里,业绩就是一切,他有我这么一个得力的下属,高兴才对,何必当那个“老板着脸”的怪物呢?他顶多也就是在全方位评估的时候给我个“小团体主义”、“不主动与上司建立一致性”等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政治斗争的花样名词而已。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那一年,我去美国总部参加培训的机会丢失了。部门的人都想当然地以为我要去,结果我没去。我最得力的一个下属说:“老大,你做了这么大一个单,总可以去拉斯维加斯爽一把了吧?”我说:“Go a head!”
下属不明就里,还傻乎乎地说:“那么痛快就说go ahead了,看来你这次真是出风头了。”
我说:“不是go ahead,是Go a head。去个头!”
1直属上下级年龄相差越大,就越容易发生矛盾。因为年纪大的人顾虑多,既要考虑全局的利益,又要保全自己的地位。而年轻的人仗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喜欢剑走偏锋、险中取胜。我不主张冒进,但是我支持冒险。有道是“富贵险中求”,风险与收益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战略上我们要稳妥,战术上不妨走些险招。毛泽东为什么能够用兵如神?一方面是他理论研究得好,另一方面是他胆子大,蒋介石想不到、想到做不到的,他都敢尝试。
2如果拿武功中的剑术来形容的话,中小型企业一般比较青睐“剑走偏锋”的招式,其套路新、奇、险,甚至还有点怪;而大企业更喜欢“重剑无锋”型,其套路稳当且以力度取胜。相应的,中小型企业用人尺度宽得多,他们敢用异端、非主流、怪才,尤其是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这显示出了中小型企业的包容性和活力;而大企业用人则偏重于选择忠诚可靠、外圆内方的人,能力可以不强,但又足以保证团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外企一般更倾向于后者,你看看格子间男女的穿衣打扮就明了了。
6爷爷都是从孙子干起的
在职场里要从基层做起,在行业圈子里要从小弟做起。论资排辈是江湖规矩,到哪儿都改不了。能够忍过这个阶段,你就能从点头哈腰的“孙子”变成颐指气使的“爷爷”,若是你中途忍不住溜走了,对不起,到了别处还得重新当孙子。
2005年我离开任远的广告公司之后,消失了好长时间。期间,我去了世界五百强公司供职,却被人暗算,过了试用期就被淘汰出来。然后,我守着“职场空窗”在家抑郁着,几乎跟外界断了联系。后来终于振作起精神,我辗转进了会展公司上班,从最基础的项目执行做起,忙,累,被数落,被投诉,咬牙挺着,逐渐做到了项目负责人。在这期间,任远和岳伟的房地产公司做得风生水起,跟我的潦倒落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好在我终于走出了阴影,也恢复了跟朋友们的联系。宁圣轩是我们一伙人的重要据点。
说起这宁圣轩还有个小插曲。跟京城众多茶楼、酒吧、娱乐场所比起来,它根本就排不上名次,甚至不属于大众娱乐消费场所。它在万寿路一片住宅小区的夹缝里委屈着,要不是岳伟的一次迷路意外发现它,它很快就要倒闭了。某天,岳伟开车出去找人谈事,鬼使神差,竟然在他最熟悉的万寿路迷路了。其实也不稀奇,那段时间,为了迎接奥运,整个北京城都在大拆大建,万寿路附近也都在修路,左一个围栏右一防护网的把路都挡上了。岳伟又有开车打电话的习惯,一个没留神就找岔了路。但是岳伟总说,这是“冥冥中有神灵指引”。切!我们都鄙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