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1
2697800000004

第4章 合纵与连横(1)

唇亡而齿寒,这道理虽简单,可许多人并不真正的懂得。所以,“合纵”只能失败。

秦国利用了东方列国的弱点,于是,在“连横”中节节取胜。

一、“朝秦暮楚”的缔约联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蒸蒸日上,而在东方,经过公元前341年那场著名的马陵之战,魏国因惨败而力量大大削弱,齐国则成为强国。于是,天下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秦、齐两强遥相对峙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他们针对各国都试图寻找盟友以壮大或保存自己的心理,提出了“合纵”说和“连横”说。在这些纵横家的影响和鼓动下,在战国中后期的100年里,各国之间发生了外交、军事上的合纵、连横运动。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也有人将六国攻齐(秦也参战)称为反合纵。连横在战国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能够连横的国家不如合纵的多,张仪为秦国策动的连横只有魏国或者楚国参加。

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连横的缔约联盟也就很不稳定。今天和这个是朋友,明天却变成了敌人,而昔日的敌人一转眼又成了朋友,正所谓“朝秦暮楚”,变化不定。

二、从“五国相王”到五国伐秦:一对政敌的较劲

最早发起合纵的公孙衍,与最早游说连横的张仪同为魏国人,实在是一对冤家。起初,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秦爵十六级,相当于丞相加将军),可后来秦惠文王转而信任张仪,用张仪将公孙衍给替代了。张仪为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约齐国和楚国的大臣相会,以图联络齐、楚向魏国进攻。公孙衍解职后返魏,被魏惠王任命为相,号为犀首。他针对张仪的举动,建议魏王广结与国,以相抗衡。

于是,就在秦和齐、楚相会的同一年,魏国约集韩、赵、燕、中山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其实这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此次集会只是新尊赵、燕、中山3国为王,并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魏国用发起相王、承认一些国家称王的办法来组织联合阵线。

“五国相王”是魏结盟自强的一大胜利,这引起齐国的担心。它害怕魏国凭借这联盟的势力,对它不利,遂加以破坏。齐国借口中山国小,反对它称王。齐对赵、魏扬言:“与中山并称王,实乃莫大的耻辱。愿和大国一起讨伐,不许中山称王。”中山王十分恐惧,连忙派大臣张登带重金去见齐国的权臣田婴。田婴听了张登的一番说辞,也就许诺中山称王。张登随后又去对赵国和魏国说,齐国本来羞与中山一起称王,现在它想利用中山的军队来攻打魏国的河东地区,所以又准允中山称王了。听这么一说,赵国、魏国对齐国很是反感,更加保护和支持中山称王。

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它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想以割地给燕、赵2国,来换取他们一起出兵攻打中山。燕、赵意识到这是齐国故意在离间它们和中山的关系,以便将中山国置于自己的势力控制之下,就没有听齐国的话。

齐国破坏5国联盟的计谋终未得逞,可是魏惠王的合纵,却被楚国的进攻搅乱了。

就在北方发生“五国相王”的当年,南方的楚国向魏国发起军事攻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8个邑。眼见敌不过楚国,魏惠王转而听从张仪的主张,将公孙衍弃于一边。

张仪于公元前322年,即“五国相王”的次年,离秦入魏。这位舌辩之士向魏惠王提出联合秦、韩而攻击齐、楚的策略。魏惠王觉得有道理,就任命张仪为魏相。可谁料想,诡计多端、巧舌如簧的张仪,表面上是要魏联合秦、韩攻击齐、楚,真正的意图却是要魏事秦,并进而使诸侯都来仿效。张仪的真实目的是为秦谋利益,帮助秦进行连横,并试图先由魏与秦连横,再发展到吸收韩和别的更多的国家参加。

这可惹火了他的政敌公孙衍,公孙衍忙不迭地出来予以阻拦,并要赶走张仪。公孙衍派人到韩国通报,说秦、魏联合和魏王重用张仪,目的在于图谋韩地。他还声称,如果韩国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连横可以被阻止。韩国大臣公叔颇为欣赏公孙衍,就把公孙衍请去,委以国事。

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也感到秦、魏连横于己不利,就出面反对张仪,支持公孙衍任魏相。魏惠王呢,原本想利用秦国的力量来抗击楚国、抵挡齐国,可时间没过多久,就发觉张仪其实是要他投降秦国,自然心生不满。见魏惠王不肯就范,秦惠文王就出兵攻打魏国。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势头,令东方列国生畏,于是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齐国、燕国、赵国、楚国竞相重用公孙衍,请他去参与各自国家的决策大事。魏惠王见此,就将张仪逐回秦国,让公孙衍复出,主持政事。公孙衍志满意得,“佩五国相印”,更加积极地推行合纵运动。

魏国以公孙衍代替张仪为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8年(魏惠王后元十六年),魏、赵、韩、燕、楚5国联合攻秦,并推楚怀王为纵长。

然而,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3国。当伐秦的联军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遭到秦军的迎头痛击。联军组织松散,很快败下阵来。次年,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重创联军,斩杀8万将士。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此宣告失败。

从公元前323年秦与齐、楚相会引发“五国相王”,到公元前317年“五国伐秦”失败,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竭尽煽动之能事,挑起一次次事端,令天下大不安宁。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怒,各国诸侯就会畏惧,他们安居,天下的事端就会平息。)

秦建筑三、600里与6里:张仪的骗局

在公孙衍发动的“五国伐秦”战争中,齐、楚两国都参加了,它们属于同盟国。秦国垂涎于楚国的土地,却又碍于齐、楚联盟,不敢贸然与楚国动武。于是,张仪跑到楚国进行活动,设法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可说是战国游说之士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传说他年轻时曾投在楚国令尹(楚国的相)昭阳的门下做门客。一天,昭阳大会宾客,拿出楚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给大家欣赏。正当宾客们争相传看、一饱眼福时,“和氏璧”忽然不翼而飞。此时正巧张仪在场,昭阳就怀疑是他偷的,令手下的人痛打他一顿。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被抬送回家。张仪一进家门,就要妻子掰开他的嘴,看看他的舌头是否还在。他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怕,还可以靠此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谋取官禄。

这一回,张仪以秦相的身份来到楚国,其感觉当然与从前穷困潦倒时完全不一样了。他受到楚王很高的礼遇。张仪也虚情假意地与楚怀王周旋,笼络感情。一日,张仪对楚怀王说:“我们秦王最憎恨的是齐国,最尊敬的是大王您,我张仪也是如此。大王您如能闭关绝齐,秦愿以商於之地600里相赠,并将美丽的秦妇嫁予您为妻。这样,秦、楚就是兄弟之国,以后永远不动干戈。”

楚怀王一听,既能得地,又能求太平,末了还捎带上可人的秦国美女,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便欣然应允。群臣也都向怀王祝贺,可是惟独大臣陈轸不高兴。怀王很生气,质问陈轸,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於之地得不到。不仅如此,齐、秦还会就此联合起来。到那时,楚国就要大难临头了。”怀王问这是为什么,陈轸进一步分析道:“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齐与楚有联盟。今闭关绝齐,则楚国孤立。如此,秦国岂会再重视你这孤立的国家,而给你商於之地600里?张仪回到秦国后,势必食言,这样楚国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两国之兵必定来相攻。所以,现在倒不如暗中与齐相好而表面上绝交,同时派人跟随张仪入秦。若给予土地,到时再与齐断绝关系;若不给土地,就与齐联合对付秦国。”

楚怀王早已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哪里听得进陈轸的建议。他以相印授予张仪,又送上丰厚的财礼。同时,下令关闭与齐国的交通,断绝关系。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

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张仪回到秦国后立即变了卦。他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伤,3个月不露面。楚怀王闻知此事,还误以为这是张仪嫌他与齐国断交的态度不够坚决,就又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并放低姿态去与秦国结好。张仪见破坏齐、楚联盟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他说:“我有奉邑6里,愿献给你们大王。”楚国使臣听后发觉不对,就回答:“我受命于王,是接受商於之地600里,从没听说是6里。”

怀王始知上当受骗。恼羞成怒的他,要立即出兵讨伐秦国。大臣陈轸向怀王建议,不如割一块地送给秦国,让秦和楚一起进攻齐国。那样的话,楚虽失地于秦,可还能从齐国夺取土地得到补偿。

刚愎自用的怀王偏偏不听。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怀王以屈匄(音丐)为将,起兵攻秦。秦将魏章率军与屈匄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之北)。楚军大败。秦斩杀楚军达8万人,主将屈匄及裨将逢侯丑等70多人被俘。秦国进而夺得楚国的汉中。

楚怀王气急败坏,决心倾全国军力,孤注一掷,与秦决一死战。楚军狠命进攻,北上深入秦地至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秦军在蓝田迎战楚军,结果楚军又大败。无奈之下,怀王只得又割两城与秦讲和。

秦国得寸进尺,又想攫取楚国的黔中地。秦王派来使者对楚国说,愿以秦国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外的地区相交换。楚怀王憎恨张仪,说不愿换地,愿得张仪的头而献黔中地给秦。

张仪得知,竟也不惧怕掉脑袋,表示愿意前往。楚怀王拿住张仪,准备将他处死,以解心头之恨。张仪却是胸有成竹,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靳尚对郑袖说:秦王甚爱张仪,打算用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地区的6个县和美女换回张仪。楚王爱土地、爱美女,必听从秦国。秦女一到,夫人你就会被疏远了。你应劝王将张仪放掉,郑袖怕失宠,就日日夜夜缠住怀王,说服怀王放走张仪。她还以带着儿子出走江南要挟怀王。怀王被哭哭啼啼的夫人闹得没办法,最后就放了张仪。

张仪获释,马上又是利诱又是威胁地劝楚怀王与秦和好。怀王仍然经不住张仪伶牙俐齿的一番言辞,以两国太子互相作“人质”为条件,与秦缔结了婚姻之好,而黔中地却拱手给了秦国。

四、齐秦去帝与五国攻秦:苏秦的离间计

继各国先后称王以后,秦国又动起称帝的念头。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齐国,向齐湣王致帝号,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秦国此时拉拢齐国同时称帝,是出于连横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联合齐国及其他国家,并迫使它们一起攻打赵国。因为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强大了起来,大有与秦、齐成鼎足而三的架势。秦国要东进,遇到了赵国这只拦路虎。

用至上神“帝”的称号作为国君的尊称,以此显示自己具有高于其他国家的地位,这当然为齐国所乐意接受。于是,齐、秦称帝,并约好共同伐赵,瓜分赵国。

就在这时,苏秦出来策动合纵运动。苏秦乃燕昭王的亲信,长期为燕国出谋划策,奔走效力。燕国系7国中的弱国,无意亦无力征服齐国,但是却存在被齐征服的危险。齐与秦的称帝与合作,使燕国深感不安。苏秦就想以离间计拆散齐、秦的盟约。

关于苏秦这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的时代搞错了,说他的活动时期比张仪早。根据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可知苏秦活动的年代实为燕昭王、齐湣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