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278400000004

第4章 上篇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1)

上篇:异峰突起,细数儒学大师

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就在于他开创了影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学。儒学破土而出之后,千年之中又为很多圣贤所培育,一直走到今天。

第一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1)

海纳百川,有“仁”为大

“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是一种很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

一部《论语》,质朴无华,几无修饰,因为是对孔老夫子日常之中言谈的随录,故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他真心的自然流露。孔子往往是不假思索,未经雕饰便脱口而出,真率而不做作。但通篇读下来,有时不免困惑,明明是同一个词,为何解释如此不同?如果要问《论语》在说什么,一言以蔽之,便是“仁”。但是对“仁”这个概念,孔子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却千姿百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这样的人称得上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仁是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恭敬认真,对人真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因为做起来很难,所以要警惕言过其实。)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

解释如此之多,那么仁究竟为何物?想从中找到确定的概念以应对考试的人必然会失望。毕竟《论语》不是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孔子也不是喜欢让学生死背概念的老夫子,他所做的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在三言两语之中给你一些暗示让你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通过思辨来交流的授课。在和孔子的对话中便能发觉仁的内涵非常之广阔,因为他已经把各种美德都纳入了这个范畴里。行为处事恭敬有礼、与人为善、忠实厚道、孝敬父母等等都是仁。仁是一切美德之源,换言之,人身上所体现的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化身。

仁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人之本心,是一种柔嫩而敏感的情感,比如见到花开会欣喜,听闻流水会动心,灵思一动,便是仁。梁漱溟先生说,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是一种很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这种天真纯然是不自觉地从我们身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而我们又不自觉地跟着它的指引去做,唯有这样才能心安。这样的人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以仁爱之心去待人接物,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双目失明,所以孔子亲自出来接他。孔子小心地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对他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把同席的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学生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仁者都是听从内心的指引去处事,不需要旁人提出要求,就如同见下雨了便要撑伞一样自然。孔子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是源于他的仁爱之心,懂得急人之需。在他看来,有仁心之人都应如此,自然地也就痛恨那些不仁之举。

宰我说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太久了。孔子说:“你在这段时间里如果锦衣玉食,能安心吗?”宰我说:“能”。“既然心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丧期里,看到美食没有胃口,听到音乐也不快乐,住在豪宅里心里也不安心,因此不会这么做。现在你能做到安心就做去吧。”宰我离开后,孔子说:“他真是没有仁爱之心啊,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他也应该守孝三年来回报父母之爱呀。”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能在父母丧期之内心安心地享受舒适的生活,这才是人之常情,仁之表现。而宰我不仁就是因为他的感情很冷硬,没有尽为人之子的礼仪却还能安之若素,这是孔子所看不惯的。因为守孝是一种对父母敬爱的表现,如果连对父母这点心意都没有,怎么还能算得上是“仁”呢?

孝悌是最基本的仁,因为人人亲其亲,才能对旁人也怀有爱,才能心怀善意去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在点滴之间折射出仁的光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细网捕鱼,不去射杀还巢的鸟,扶目盲者上台阶,这不过是琐屑微小之事,然而泰山不让寸土方能成其大,事无巨细都能本着仁爱之心去做,此方能谓之大仁。

弦外听儒音:

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则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因此创办私学,成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据考证,孔子曾经为《诗经》正过乐。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生命是体的根本,仁是真正生命,是活气。”

《论语》中总是提到两种对立的人,一是君子,一是小人。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人们天生便有的东西,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生命之理,即“仁”;而文则是后天的修养,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方能用恰当的言行将“仁”表现出来,合乎中庸之道;稍有偏差,即是“违仁”。可见要达到文质彬彬境界之困难,孔子也承认说自己在七十岁时方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要达到这一境界,孔子特别强调了一点:君子不器。

什么叫做器?朱子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是说用途一定而不能通用的东西称为器。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僵化,这与“仁”也是相对立的。梁漱溟先生说,仁是真正生命,是活气,它的气息是一种朝气,是新鲜的。而器却是“暮气颓唐,是腐旧的”。不器就要求人们将生命的流动灌注于生活,让生活富有生机。

器皿往往容量一定、极易填满,而且已经定型、难以改变,并且不能改做他用。与之相对,君子则应当做到“不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而不是像器具那样过满则溢;要学会灵活处事,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锁,自己不可能用同一把钥匙去打开所有的锁;真正的君子还应该是通才,精而不专,不限于一两种技艺,别像程咬金的三板斧那样,舞弄几下就没了。多少英雄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君子则应该博众家之长,把自己历练成于国于家的有用之材,而不是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小空间里。

“不器”的第一重义是胸怀。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一种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世事的情怀,一种极目楚天舒的境界。

谢原生活在唐朝,他精通词赋,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传甚广。

有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谢原到张穆王家做客,张穆王亲自盛宴款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张穆王让自己的小妾谈氏在帘子后面弹唱助兴,动听的歌声徐徐传来,谢原仔细一听,歌词是如此熟悉,谈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谈氏出来拜见。谈氏长得貌美非凡,袅娜娉婷,她把谢原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

谢原十分高兴,犹遇知音,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站起来说:“承蒙夫人的厚爱,在下感激不尽,只不过夫人所唱的是在下的粗浅之作。我应该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次日,谢原即奉上新词八首,谈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这样一来,谢原和谈氏日久生情,终于有一天,谢原忍不住向谈氏表白了。谈氏虽然心里欢喜,但自知是张穆王的小妾,身不由己。

于是,谢原亲自去拜见张穆王,请求张穆王成全。

在去见张穆王之前,谢原已有心理准备去承受他的怒气。但张穆王听说后却哈哈大笑起来,说:“其实我早有此意。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你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吗?我怎能不成人之美呢?”

谢原没有想到张穆王如此大度。为报答张穆王,谢原把此事做成词,谈氏把它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投靠他。

君子的雍容大观在张穆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孔子若知此事,当说:君子成人之美,此张穆王之谓也。把美好的事情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能够在此得到乐趣,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才是君子之风。而在待人接物上,君子更懂得变化之道,能够随即应变,随物赋形。孔子并不是迂腐的老夫子,他眼中的君子不是呆板僵化的,而是懂得智慧的价值之人。

徐文远是隋朝的国子博士。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陷害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针对不同的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许文远在和三个人相处中都能保全自己,就在于他洞察世事,懂得用不同的钥匙去开不同的锁。此“君子不器”之第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