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牟宗三说儒
278500000014

第14章 法与儒:关注现实,去伪存真 (2)

第二篇 第六章 法与儒:关注现实,去伪存真 (2)

蜈蚣将这次失败视为耻辱,就像添了块心病似地天天感到难受。蜈蚣苦思冥想了不少日子,终于又想出一条妙计。它约蜗牛一起去山上的杜鹃那里拿药,蜗牛同意了,它们商量妥当,就较量上了。

在下坡路上,蜗牛将身体缩进壳里,飞快地朝下滚,一直滚到山脚下,这才钻出壳来,不慌不忙地向山上爬去。就在这时,蜈蚣正没命地爬着,它觉得自己这次是十拿九稳地赢定了,于是早想好了几句话,准备痛痛快快地吃掉这个行动缓慢的蜗牛。

猛然间,蜈蚣瞥见蜗牛正像往常一样不慌不忙地从山下向山上爬来,不由得愣住了。只听蜗牛说:“我已经拿到药了!”

蜈蚣不信,要蜗牛拿药给它看。蜗牛吐出涎液让朋友看。不料蜈蚣身不由己地蜷缩起来,怎么也爬不动了,几只沾上涎液的脚立刻脱落,这时它才惊慌失措,甘愿认输。

从那以来,不论蜈蚣爬到哪里,只要见到有蜗牛爬过的痕迹便马上掉头,另寻他路。

一心想要害对方的蜈蚣没吃掉蜗牛,反而被蜗牛的涎液弄得苦不堪言,害得自己遇到蜗牛爬过的痕迹就扭头就跑,事实上,害蜈蚣的正是蜈蚣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牟宗三先生在评价这种现象时说,不毁灭一次,是不会再有重生的机会的。

孟子说人性善,所以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荀子说人性恶,所以要不断施于教化,实际上,人性人恶都不过是外在的要求,而自己内心是否对此有强烈的感应,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好像一个对气温的升降毫不在乎的人,即使整天提醒他加减衣物也是徒劳的。

正因如此,牟宗三先生才有“自觉”这一说法。在他看来,内心无情,所作刻薄的人无非是丧失了对自己起码的道德要求,继而也以相同的心思却揣摩对方,所以才有了人人设防,心硬如铁的局面。倘若我们对人以诚心,做事以仁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试问,面寒心冷,无情无义的事情还会屡见不鲜吗?

儒音凡录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鲁庄公十一年秋天,宋国遭遇了大水灾,鲁庄公遣使去慰问。宋闵公对来使说:“都是我不好,对上天不诚敬,上天才降下了灾难。让贵国国君担忧了,真是感激不尽。”鲁国大夫臧文仲听到了宋闵公的这些话,非常感慨,说道:“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阴险使人邪恶,权谋让人疯狂

做一个有原则有立场的人,正直刚毅,不耍奸,不弄滑,是儒家所言有道德心的基本表现,不过这个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难免都有私欲,都有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一些劣根性,所以举目望去,阴险狡诈者有之,善用阴谋者有之,而敦厚贤良,正经做事的“好人”却越发稀少。牟宗三先生说“中国人很有权术的智慧”实指的就是这种暗使拳脚,虚伪作恶的行为。

有个男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常常排在倒数几名。为了帮助男生快速提高成绩,老师将他和一个学习尖子安排成了同桌。

这个学习尖子对这个新同桌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欢迎的态度,但对他还是很和气。虽然没主动帮助过他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但是只要男生有问题问他,这个学习尖子还是会毫无保留的说给男生听。

一天放学,学习尖子邀请男生和自己一起走,他说同桌之间应该常来常往,这样也能增加友情,男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和学习尖子一起走了。

两人穿过一座石桥,走过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学习尖子这时对男生说:“那边有块草地,我们去哪里坐坐吧。”

“好的。”男生说完跟在他的身后。

这块草地靠近一处背阴的胡同,平时很少有人来这里。两人在草地了坐了一会,学习尖子说要去买点东西时,让男生在这里等他。过了又二十分钟,男生还没看到学习尖子回来,心里有些着急,便打算四处去找找他,这个时候,他感到身后好像有人,他正要扭头看看是谁,这时候,有人在背后狠狠踢了他一下,随后,不知道是几个拳头砸向他的身体,一阵拳打脚踢后,这个男生晕了过去,等他迷迷糊糊醒来之后。看到那个学习尖子正蹲在面前,给他擦着嘴角上的血。见男生醒来,急忙问道:“这是怎么了?是谁干的。”

男生摇摇头,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此刻,他的心里比谁都明白,为什么学习尖子买东西去那么久没回来。

很显然,这个学习尖子表面友善,而内心无时不刻的想着如何给这个男生一点厉害瞧瞧,他精心安排了这场阴谋,让男生尝到了苦头。看得出来,这个学习尖子固然学习优秀,但他的人品丝毫没有让人值得尊重的地方,这样一个人,以后跨入社会,也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牟宗三先生之所以会说“中国人很有权术的智慧”这种看似肯定实则讥讽的话语,也正是在哀叹国人性格中阴暗的一面,丢弃了仁义道德,诚挚爱人的思想,就像是故事中那个年轻人一样,找不到“北”,实际上就是丧失了“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在牟先生看来,就是儒家倡导的开诚布公,诚实守信,正直而不屈。

古人有所谓“阴谋”和“阳谋”之说,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规矩就是“阳谋”,将一切摆在明面上,直抒胸臆而从来鄙视那些拐弯抹角的动作,因为说到底,阴险权谋无非是像下水道的老鼠,做一些损坏道德违背伦理的勾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驾驭他人,控制人心的目的,而另一面,习惯“阴谋”的人又总将儒家的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作为一种人性的幌子,个人的道德堕落以及面目的虚伪自然也就一点不奇怪。

现在很多人说每个人都有一千张面孔,要当心别人背后使诈,小心被算计,无不是因为“阴谋者”无处不在的缘故。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的那样,自己要吃人,但又怕被别人吃掉,所以看别人个个都是坏人。这一点也正像牟宗三先生感叹的一样,阴险权谋已经成了我们文化当中深层的东西,就像一块泥巴黏到了墙上,很难清洗掉。以至于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儒家的那套与人相处的规范,什么成人之美、择其善者而从之、抑或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临大节而不可夺等等,不过是隔窗观烟火,是别人的热闹,自己另有一套。

古时李镇有个叫胡志的人,以采药材为生,由于其三代都是采药的,经验丰富,而且胡志还有祖传的采药秘籍,所以往往能采到名贵的药材,那些药店的掌柜也愿意从他那里购买药材,所以没过几年,胡志就赚了很多银两,在李镇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李镇上有个叫张义秋的人,在镇上开了一家药铺,听说胡志有本采药秘籍,便决定要把那本秘籍弄到手。他打算先把胡志请来做掌柜,再慢慢学习他的采药之法。但是去了三次,回回都被胡志拒绝,胡志对张义秋说,自己只想过现在这种没有拘束的生活。

面对胡志的连番拒绝,张义秋想了个办法。他买通了胡志最好的朋友带胡志去喝他最喜欢的女儿红,将其灌醉,自己则偷偷潜入胡志的家里,翻箱倒柜,想要找出那本采药秘籍,但是出乎他的预料,怎么也找不到那本秘籍,又想着胡志那边的事,心里一慌,便急忙退出了屋子,没走多久,迎面撞上了一个人,此人从未见过张义秋,以为是遇到了盗贼,随即用手中的锄头砸向张义秋,没等张义秋反应过来,他已经倒在了地上。

这世上的人,很多时候都在计算自己得到了多少,如果这种“得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希望,他们便会像热锅上的蚂蚁,烦躁不安,会失魂落魄,仿佛是谁夺取了自己的心爱之物,于是,他们便要加倍去拿回来,最快速度弥补自己的损失,他们热衷于尔虞我诈,对各种人皮面具情有独钟,对超出做人底线的事情分外热情,这样的人,以为自己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拥有别人所无法拥有的,用尽心思,实际上到头来也难免落得像张义秋一样的结局。玩火者必自焚说的便是此理。

阴险的外号叫诡诈,权谋的别名叫骗术,它的中心思想是抛开尊严、舍弃人性、不顾良知地去行骗。在行骗的过程中,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面目全非。最后只能证明,阴险使人邪恶,权谋让人疯狂。

儒音凡录

《狂人日记》:它是周树人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里,周树人第一次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在友人问其为什么要用“鲁迅”这个笔名时,鲁迅说了三点原因:一则是因为母亲姓鲁,二则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周树人觉得自己愚鲁,用“鲁迅”这个笔名能时时提醒自己做事情动脑子都要迅速。

女儿红: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到了后来,生男孩子时,富家也依照酿酒,盼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所以,这酒又叫“状元红”。“女儿红”、“状元红”都是经过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