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2790400000011

第11章 青春的一道坎--电脑网络

20世纪末?熏全世界掀起了“网络热潮”;21世纪?熏“网络”逐步走到了中国老百姓的中间,“网络”是继电视、电话之后又一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工具。它以方便、易操作等良好的性能?熏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青睐。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熏网络固然有它的优点?熏但作为一个很难规范化很难控制的事物,它的弊端也数不胜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熏“网络”对于那些意志力尚不坚定、思想尚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青春杀手”。

被“网”住的青春

近一个时期以来,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而令家长伤心欲绝的事时有见诸媒体,人们也不断耳闻有青少年因痴迷网络而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青少年被这张无形的大网所俘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世界的蓬勃发展,电脑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我们身边,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电脑是科技进步的一个象征,它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了电脑,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有了电脑,学习似乎变得轻而易举;有了电脑,使得不少青少年培养了广泛的兴趣……

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学习知识、开阔视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的传递,也使青少年有了更为广泛多样的社交方式。但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些青少年们一窝蜂地迷恋上了电脑,迷恋上了网络。可以说,现在这一问题已经变成了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甚至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2003年8月7日新华社报道,2003年8月2日深夜,沈阳发生一起命案,受害者是一位15岁的少年,而杀人凶手年龄却只有13岁。事件的起因只是为了一点点上网费。为了一点点上网费,竟至杀人的地步!

又据报道,南京16岁少年由于痴迷于游戏竟偷钱到网吧上网,甚至彻夜不归。孩子的父亲愤怒之下将孩子捆绑游街,孩子的母亲气愤地说:“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网吧在门口贴着大大的’未成年人禁止入内‘,里面却黑压压的一片,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

据《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报道,一个12岁的小孩因上网欠上机费20元,被网吧老板扣押自行车而不敢回家,最后饥寒交迫,投水而亡。小孩父母四处寻找,不见踪影,4天后才在一座桥下发现小孩遗体。

同时,因长时间连续上网以致猝死网吧的悲剧更时有发生。2002年11月26日,安康一少年连续27小时上网,结果疲劳猝死;2002年9月15日凌晨6时,湖南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猝死网吧;2003年4月17日,南昌一位17岁的高中生因连续两天上网猝死网吧等等。生与死只在一夜之间,而无形的网络很可能就在这个交界点上。

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令人们不忍目睹。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青少年就这么热衷于网络吗?他们到底在网络上做些什么?

据某市调查数据显示,到网吧上网的人80%是学生。到过网吧的人不难发现,在网吧这个空间里,每人都致力于处理手中的“事务”:发邮件、看网页、聊天、打游戏……可谓“各自为政,互不干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调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该城市调查机构发出了15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129份),对出入网吧的主流人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形式如下:

性别:□男□女

年龄:□14岁以下□14~18岁□18~25岁□25~35岁□35岁以上

职业: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打工族□待业□其他

网龄:□没有上过□1年以下□1~2年□2~3年□3年以上

家里有电脑吗:□有(□有上网□没上网)□没有

你经常上网吗:□偶尔上网□一周上几次□犹如一日三餐,不可缺少

最常上网的时间:□早上□下午□晚上□午夜

你通常在哪里上网:□家里□网吧□办公室

每次上网的平均时间:□1小时以内□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

你的经济来源:□父母□亲戚□自给自足

你是否玩网络游戏:□是□不玩

你到网吧的目的:□找资料□聊天□玩游戏□打发时间□其他目的

你到网吧的原因:□气氛好□网速快□父母不允许在家里上网□家里没电脑□其他原因

是否因为上网而影响到学习或工作:□是□否

是否曾因上网过久而感到疲倦或不适:□经常□偶尔□从来不会

你认为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是否有影响:□有影响□没影响□不清楚

如果不小心点击黄色网站你会怎么办:□相遇不如偶遇,继续□坚持洁白无瑕,拒绝色情□犹豫,矛盾中……(看周围环境而定)

通过对所发问卷进行结果统计,他们得到以下数据与结论。

示,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而与性别、种族关系不大。尤其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相比较之下,成年人上网成瘾时虽然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落情绪要小于相同条件下的青少年。

对过度使用互联网引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定义了多种术语。Goldberg借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的概念,即它主要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金伯利·扬则从DSM-IV对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ProblematicInternetUse;PIU)的概念,暗示着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之不同在于,它更像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金伯利·扬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以下8个问题以判断网络成瘾。

如果你对下列问题中的5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PIU(网络成瘾):

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芽

②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芽

③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或很难做到不上网?芽

④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芽

⑤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芽

⑥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芽

⑦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芽

⑧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