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女士特意到市里的电脑城转了一圈,发现上百款让人眼花缭乱的游戏软件中,绝大部分封面图案诡谲恐怖,内容简介也颇多血腥。电脑城一位店员告诉她说,现在卖的最火的游戏是《反恐精英》系列和《仙境奇侠传》等,来买游戏软件的大多是十一二岁的学生。而且其到网吧后发现,上网的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小学生。一颗颗小脑袋正全神贯注地趴在屏幕前,随着游戏情节渐入高潮,口中不断蹦出打打杀杀的叫喊声。一位网吧老板说,学生在网吧主要是玩游戏,上网时间一般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连上十几个小时都不愿回家。她特意在网上搜寻CS游戏的介绍时发现,以CS为代表的《反恐精英》系列游戏在全国风靡,许多网站纷纷开辟诸如“玩家必读”、“魔鬼教诲”、“死亡姿势大剖析”、“如何在网战中活得更长”等栏目。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玩此类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因为此类游戏会在意识上引导游戏者用“进攻”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关于暴力、爱情的游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行为模式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趋向都是从身边的环境中描摹得来的。过于沉迷游戏,会强化青少年对社会的过早学习,并将虚拟世界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容易导致青少年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了“合乎”暴力使用的情境时,他们会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现实确实证实了专家所言。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被警方抓获后,如实说:“当时我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格斗类游戏了,处于高度地亢奋中,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身上没钱了还想玩。我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单身女青年路过,就跟了上去,还是打、杀、抢……”
目前,上海警方在一些涉及青少年的案件中发现,游戏痴迷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游戏沉迷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透视网络酿成青少年违法的系列案件,也不难发现: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轮美奂。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
另外,因在这类游戏玩耍中发生争执而引发的青少年发生冲突的案例也不少见。2004年3月的一个晚上,上海市某郊县网吧发生了一起数十名青少年持械打斗的寻衅滋事案件,其中职校生黄某被打成轻伤,他的两名同学一人小腿骨折,另一人手臂多处挫伤。原来当天晚上,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反恐精英》,他们的游戏角色与一网名为“孤独龙”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还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黄某将自己所在的网吧告知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熏勾结七八名男青年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对黄某等三人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争夺游戏中的所谓“宝物”也成为了引发纠纷与争斗的原因之一。游戏中角色的“武器”、“道具”的好坏及等级高低决定着玩家在游戏中的“社会地位”。为了能在虚拟世界中“掌握力量”、“傲视群雄”,玩家无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各种虚拟“宝物”、“装备”、“货币”在玩家眼里是真实有价的,是十分“宝贵”的。于是游戏账号及装备的网上交易应运而生,玩家之间既可以进行变卖和交换,也可以直接变现牟利。一些不愿费时费钱练功升级而意图“走捷径”的玩家,便开始用“特洛依木马”程式或以欺骗的方法,窃取其他玩家的宝物、装备及货币。这类事件在如今的网络游戏中常常发生。2004年,上海市一名中学生遭遇了游戏宝物被窃,游戏中积累的百万虚拟货币被花得精光。不久,他在游戏交易广场发现一个名玩家正在拍卖各种装备,其中就有他所独有的宝物。一番试探后,他认定对方就是窃宝物的贼,便化名向其购买装备,约定在某网吧内见面。见面后,这名中学生要求对方归还他的宝物,但对方拒不承认,遭到拒绝的中学生极度愤怒,见对方转身要走,便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对方……
其实,游戏的消极影响乃至导致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据我国台湾媒体报道,15岁的小杰是一名网络游戏的玩家,有一天看到化名“白天使”的玩家,竟然有等级相当高的宝物,让小杰好生羡慕,小杰和“白天使”聊了起来,发现“白天使”竟就在不远的网吧,突然心生歹念,打算带着一群朋友前去,胁迫“白天使”将宝物交出来……
犯罪心理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沉迷于游戏尤其是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尤为突出!”李玫瑾说,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发生的,而且游戏迷们不承认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李教授分析说,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青少年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时,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无数次重复过的行为没太大不同,但在现实中却会酿成大祸。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祯也表示,经常沉迷于游戏尤其是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它会模糊青少年对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青少年的价值偏离。
其次,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模式。青少年游戏迷可能会在游戏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思维习惯,从而在现实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习惯用暴力“解决”冲突。
其三,影响青少年的情感。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习惯于血腥和暴力场面,进而可能会形成一种麻木的生命观。
让青春远离游戏
日本一家电视台曾播放过这样一个节目:一位名叫柴田的25岁男青年,从小爱玩电子游戏,从15岁开始每天闭门“练功”长达十几个小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工作时,他说与人打交道很麻烦。他回答问题很费劲,很长时间不见张口,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说出来的话又常常词不达意。这种因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智商、情商发育的现象,被专家们称为“游戏脑”。
据悉,目前在日本有“游戏脑”的青少年已为数不少。有关人士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游戏脑”。在一次研讨会上,日本大学教授森昭雄让一名13岁的女生和一名14岁的男生用手机发电子邮件,同时测量他们的大脑贝塔波。女生发邮件时,贝塔波曲线的数值直线下降,终止发邮件后,贝塔波曲线数值又自动回升。而那名男生发邮件时贝塔波曲线的数值却没有变化。森昭雄教授解释说,贝塔波显示大脑前头叶前部的活动情况,前头叶前部对人的创造性、理性和道德起支配作用。贝塔波数值低下,说明智商和情商均有问题。上述那名女生经常用手机发邮件、玩游戏,已经出现了“游戏脑”的初期症状。“游戏脑”青少年的特征是没有表情,非常健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玩7小时游戏的人,几乎100%有过记忆不好而失约的经历;其次,他们感情控制能力差,玩游戏时突然发怒破坏游戏机者有之,往墙壁上砸东西者有之,而且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反应;再次是大脑发育迟缓,说出来的话全是游戏语言,有的学生到小学四年级还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日本80%的青少年拥有手机,绝大部分家里有游戏机和电脑,很多人热衷于玩电子游戏,他们的大脑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游戏脑”。森雄昭教授对365名青少年的检测结果表明:20%的人玩游戏时大脑基本不出现贝塔波,40%的人玩游戏时只有微弱的贝塔波;平时脑波正常、玩游戏时下降,出现“游戏脑”初期症状的占30%,大脑完全正常的只有10%。
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翟静教授认为,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成瘾不仅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与青少年青春期心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为了避免孩子步入歧途,家长、学校都应该努力改善和培育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同时青少年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要树立远离网络游戏的自信--
1.关于家庭
2004年7月22日,就读于顺义二中的14岁少年小斌(化名)因沉迷网络游戏而与父亲发生争吵,之后离家出走,在网吧中生活了17天。期间,父亲几次劝其回家而未果。在网吧的17天里,这名少年依靠向网友出售网络游戏装备来维持生活。在网上,他曾经试图在一款网络游戏里,与一名从未谋面的网友在网上举行婚礼。最终,由于“新娘”的犹豫,婚礼“流产”。之后,这名少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了家中。他的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沉默寡言,但在网络世界里,他很活跃。由于将过多的精力投入网络游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而这名少年则说,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其父母平时忙于生意,终日不与其生活在一起,更是很少跟他谈天、聊天!
2.学校的积极配合
家长和老师处于矛盾之中--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显然不合适,可是又担忧孩子会迷恋上游戏。学校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远离游戏的吸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思想教育法。向学生讲清道理,从思想上进行疏导。学校要摸透每个学生迷恋游戏的原因,讲清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长时间泡在游戏里对身心的危害及对学习的影响。教育学生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让学生意识到今后的命运与现在的作为密切相关,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紧迫感、危机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便树立起改变这一不良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一点最关键。二是活动吸引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期的教学任务,把抓学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学校的团组织、学生会及各班委会要统筹安排,把正课时间、课余时间甚至休息日充分利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各类专题竞赛。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多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把那些打游戏有瘾的学生吸引过来,而且还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
3.青少年树立远离网络游戏的自信
“游戏软件大国日本70%以上的网络游戏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而我国大陆每年则约有100万到150万中学生因游戏而影响前程。”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已经被绝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们所喜爱。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让人着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计者抓住了人的心理。几乎所有游戏软件都有很多道“关”,如今有的游戏已有560多道,而玩者最终总能闯过。一旦过关,就会得到“输血”、“加冕”等各种奖励,孩子们从中得到一种现实生活中不易得到的满足,找回了自信,体验了胜利的喜悦。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是沉迷于游戏的主要原因。因此青少年在远离网络时要讲究策略方法,尽量先找到替代物,例如有意义和吸引力的书籍或者智力游戏去替代自己对游戏的痴迷。然后树立信心,逐渐远离游戏的诱惑。可以说,自信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据估计,我国大陆之所以70%以上的学生学习缺乏自信,是因为没有受到关注,因而家长、教师都必须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淄博一位中学化学权威,故意在一次化学公开课前将其中一道题向儿子求教,儿子果然顺利解出了答案,结果非常得意。如法炮制几次后,儿子的化学兴趣越来越浓,高三时一举夺得全国化学奥赛一等奖。所以说,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自信,网络游戏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
电子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之青春的又一个敌人!青少年学生千万不能沉迷于游戏,而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做出有害于社会的事情。一定要让青春扬起智慧的风帆,让自己的青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冲浪。而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因中了“游戏”之毒,学习荒废、精神萎靡、不思进取,甚至误入歧途。很多的家长老师心痛地呼喊--“’电子海洛因‘毁掉了我们的孩子的一生!”看了以上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作为青少年要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沉迷于游戏,自己的沉迷会不会也将导致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