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2790400000014

第14章 扼杀青春的帮凶--僵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1)

青春花朵在应试教育中飘落

可以肯定地说学校以应试的心态和方式培养不出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只能培养出一些考试机器和有心理缺陷的人。一些学校所坚持的僵化的应试教育只能扼杀青少年的天分、激情甚至生命,最终也只会使其成为青少年青春的敌人。

2004年10月11日中午11点50分,高三学生江某(化名)准时回家了。和以往一样,他的爸爸和妈妈已坐在饭桌前等他开饭了。母亲后来回忆说,当时江某的心情看上去很好,进门时还哼着歌。江某扫了一眼饭桌,桌上有一盘鱼和几个素菜,他立刻着急地问:“我的猪蹄呢?”江某是江家“两代单传”的独生子,从小到大,最爱吃红烧猪蹄。他问了几遍后,父亲笑了,才说猪蹄在厨房锅里,想吃自己去盛。李远揭开锅,看到的是大半锅红烧猪蹄,“你们做这么多呀,我今天要把肚子撑破了。”这是江某在家中吃的最后一顿饭,那个父子之间的温馨玩笑后来成了最辛酸的回忆……

“饭桌的气氛很欢快,江某吃得才香呢!”母亲回忆道,“饭吃到一半,江某笑着说他这次月考考得不好,不过比上月考得要好,在班里名次前进了3名。他爸就说考300分上300分的学校,考400分上400分的学校,没事的。我就说:’你努力一点,你可以进步的。‘后来又说了’只要你尽力了,我们没关系的‘。”与平时一样,江某这顿饭吃得很慢,但红烧猪蹄吃了大半。吃完后,他回自己房间做作业了。母亲记得,他做的“好像是物理作业”。下午1点半左右,江某拿着作业,离家乘校车到某中学。母亲坚称:“江某走时与平时一样,心情还不错,没说什么特别的话”。

第二天,父母在殡仪馆见到了失踪一夜的儿子。那个昨天还吃了许多红烧猪蹄的一米七三的儿子,“别人评价长得很帅气的儿子,此时静静地躺在白色的被单下。他脸上没有血迹,但一条胳膊震破好多处。法医说:’江某的心、肝、脾都震碎了,有的碎成了好多块。‘”10月13日下午,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基本判断江某的死亡时间为10月11日晚11点至12点之间,江某是从实验楼的最高楼层6楼坠下的……

在该市教育局写给市政府的一份汇报材料上,这样描述了江某的死:“经查明,江某在晚自习放学后,未按规定乘学生接送车回家,有意潜到实验楼楼顶,属于非正常教学时段、非教学区内坠楼……”江某的物质生活并不贫乏,家境在当地还是说得过去的,父亲是一家医药公司的中层领导,母亲是一家国营书店职员。他的成绩就算考不上大学本科,也能考取一个不错的一类专科学校,那他为什么在高考即将临近之时,选择在学校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至今,警方从江某的尸体及其附近,还没有找到能确切说明江某自杀原因的线索。在尸体的衣服中,发现有一本英语书,但英语书中只有平常的功课文字。

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仔细推敲江某短暂一生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他的一生都在永无止境地学习和考试,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他拥有的快乐太少。甚至据说有记者翻看江某的影集,只在有限的几张照片上有他的笑容。其实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处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之中,以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成了公行的“定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当今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由分数形成的歧视,在一些学校也有相当的市场。老师希望家长“抓抓”,而家长则很无奈地训斥孩子“你有本事就把你的学习成绩搞得好点”。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挥舞下,整个社会评价只剩下了一个升学率,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及生源都取决于升学率。所以像江某这样采取自杀的方式来控告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古都西安,曾经接连发生两起学生服毒自杀事件。2004年9月28日,陕西某市的汉滨初中部初三(2)班学生周某由于在前些天被评为班上“最差学生”而服毒身亡。就在公安、教育部门对此事件忙得不可开交之时,该辖区的恒口镇草庵中学又传来了令人悲痛的消息:初二(2)班的学生程某,在9月27日上午班主任让其回家反省后不久,就在家中服毒身亡。

应试教育走了二十几年仍大行其道,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然后高分低能。这个“能”并不仅指实际工作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还包括作为有健全人格、思想、道德的个体对社会有益有用的“能”。素质教育受到冷落,即便常挂在口头上,也是纸上谈兵、欺上瞒下,骨子里仍然分数挂帅、名次第一。学校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脱离充满生机的自然,被关在冰冷的石式森林里。学校不断灌输没有质感、没有气味、不知冷热、不觉疼痛的文字符号,用符号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最后结果是不知世界为何物。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不可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不顾行为后果,不懂承担社会的责任,感情脆弱异常,走上弯路甚至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应试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可以说弊端深重。有人甚至给它总结出来了“十大罪状”:

(1)“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智育被当做学校教育的惟一目标,德育、体育被置于从属地位。

(2)“应试教育”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低能。

(3)“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地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许多心理疾病。

(4)“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

(5)“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6)“应试教育”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7)“应试教育”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稳定。传统的应试教育偏重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加之学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倾向,致使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8)“应试教育”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里出现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成了教师挣分数的工具,师生间亲情被淡化。

(9)“应试教育”造成教育投资浪费。为了应付升学率指挥棒,许多学校加大留级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育,浪费教育投资。

(10)“应试教育”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惟考试、惟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促使作弊风泛滥。

应试教育也许是社会的“需要”,但绝不是青少年的需要。孩子们需要的是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度过青春时光,而不是日以继夜地机械学习,更不是在压力下结束生命。花季少年江某也是这样,如果不是背着考试排名倒数第三的包袱,他会擅自改动成绩单欺骗家长吗?如果学校、班主任、家长在意他的特长和“想当一名汽车制造工程师”的理想,让他看到人才分类细化的大环境,看到自身的价值,看到“换位生存”的希望,他怎会有如此的极端举动?从他在楼顶呆了起码一个多小时才跳楼中,足见他自杀前的心理斗争是多么的激烈,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留念!

青春成了“升学率”的牺牲品

现在有些学校教育有时候就像是种训练,根本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但为了敲开更多重点中学乃至名牌大学的门,很多学校强迫青少年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青少年的压力和思想负担不可能不重。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与教师的奖金、与学校的排名挂钩,在这个价值链里,只能使青少年成为牺牲品。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当这座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时,在南京某重点小学上五年级的田田就被妈妈从床上拽起来。她不得不揉着惺忪的眼睛开始了一天“辛苦”的日子。田田的家住在城南,而她上学的地点在城中。因此,每天早上6:40,当马路上还空荡荡的时候,田田就必须和妈妈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了。如果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母女俩出门的时间会更早。因为7:40,田田学校的早自习就开始了。在学校的一天里,转眼间七八堂课过去了,除了每堂课之间10分钟的休息外,能让田田喘口气的时间就只有中午吃饭的1个小时。到了下午5点钟,妈妈又准时赶到学校门口等候田田放学。那正是下班高峰的时间,母女俩紧赶慢赶也要1个小时才能回到家。进了家门,妈妈直接进了厨房,而田田则赶快坐在电视机前享受一天中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刻。在晚上7:30左右,一家人吃完晚饭稍作歇息,可怜的田田便掉进了作业堆里。当时针指向10点钟时,田田的眼睛已经不听使唤了,但她今天的课文还没有朗读。通常情况下,田田进入梦乡的时间在11点左右。也就是说,田田一天睡眠不足8小时。到了双休日,好好睡一觉对田田来说同样是一种奢想,因为她不仅要忙着钢琴最后的考级,学校里还有两个辅导班在等着她。

像田田这样的情况,在目前的青少年中间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有近四成的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六成学生每天放学后要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做作业和自习;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双休日也得不到充分休息,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4小时。“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玩的时间了”,这是现在孩子们最多的抱怨。对此现象,一位上世纪80年代曾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家长感到十分迷茫。他说:“真是搞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宽松,高考的录取比例越来越大,大学是越来越容易上了,可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却越来越重,这到底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