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279400000023

第23章 新道家:魏晋玄学—别有风流在人间

传统文化蔓延的枝藤

魏晋是乱世,然而乱世之中文化别有生机在。当时的士人尚清谈,注玄学,品评人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冯友兰先生就把写魏晋人物的《世说新语》称作是中国的“风流宝鉴”,且看这本宝鉴能否与我们的心有所戚戚。

第十三章 新道家:魏晋玄学——别有风流在人间

郭象哲学:与时俱进

依靠解读名家而获得声誉的,不只是现在的红学研究者们。这种现象古已有之,郭象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西晋元康年间的名士,其传世之作便是《庄子注》。得此一注便足以扬名于后世。他的理论见解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就在于他认为宇宙是常变的,冯友兰先生把他的这种理论与哲学家海拉克利塔斯的理论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

按照郭象的理论,社会也常在变迁之中,那么社会中的制度,都应该是当下所适用的,这个时期过去了,旧的制度跟不上时局,出现了弊端,就需要新的方法来替换它。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便会被时代抛弃。

作为一介儒生,曾国藩的思想之中最本质的部分是儒家思想,但是其中又夹杂了各家的学说。各家思想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表明曾国藩以变应变的能力。

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北熊也认为,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描绘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重要思想。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形成于他在京做官时。他用程朱理学这块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曾国藩又得益于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的指点,这使他在理学素养上更是有了巨大的飞跃。他不仅对理学证纲名教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伦理哲学,如性、命、理、诚、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进行了理学所重视的修身养性。这种修身养性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功夫,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唐鉴曾对他说,经济,即经世致用包括在义理之中,曾国藩完全赞成并大大地加以发挥。而且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考察,重视研究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曾国藩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究,是他这个时期重要的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了他的一生。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回到湖南组建湘军。在对待起义军和管理湘军的问题上,他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表现了他对法家严刑峻法思想的极力推崇。他提出要“纯用重典”,认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为治。而且,他还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在所不辞。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设立审案局,对所捕农民严刑拷打,任意杀戮。他还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在他看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战争与治军上是行不通的。

曾国藩在为官方面,恪守的却是“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他常表示,于名利之外,须存退让之心。在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他的这种思想愈加强烈,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功成身退的打算,以消除清政府的疑忌,这不失为明哲保身的高招。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根据时局的变化明智地采取相应的方式,以变应变的这种人生哲学,对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中寻求发展,要做到积极应变,除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所突破,与时俱进才能笑到最后。

生活中的你,如果还没有走向成功,那么你不妨问问自己,是否经常省察时代和自身呢?当时代在前进,你的步伐当然也就不能停下。

文化拾遗

烂柯人: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是真名士自风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每每诵读李白的诗歌,便能相见其风神俊骨,但是他所羡慕的却是孟浩然的风流。这里的风流自然不同于男女关系,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男女之情不过是或许会涉及的一小部分。

冯友兰先生先生说:“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

但是这种美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语言能够表达的只是一部分而已。譬如一朵花很美,那么它究竟美在何处?它的枝叶、颜色、形态本就如此,但是令人心中愉悦的哪里是这些可以简单表述的东西呢?人吃甜的东西会开心,却不完全是因为口中所含之物是甜的。美就是如此,既有现实的载体,却也需要自己情感的投入。

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风流,主要就是魏晋时期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这些人物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鲁迅先生称这本书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玄远冷隽,高简瑰奇”便已经写出了魏晋人物之风流仪态。

从这本书中,冯先生提炼出了风流所涵盖的四点,那就是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

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以八万大军击败前秦苻坚率领的九十万军队。当前线的捷报传到相府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只说了声:知道了。客人很奇怪,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敌。”

冯友兰先生先生说:真名士,真风流底人,必有玄心。玄心就是一种超脱感,豪华落尽见真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谢安具备的正是这种宠辱不惊的风度。

而洞见,就是微言大义,魏晋时期流行清谈,言谈之间往往是点水成冰,如能三言两语就道出真知灼见,然后甩袖而走,不是潇洒得很吗?长篇大论反而为人所看不起。

支道林的《即色论》写成后,展示给王坦之看,王坦之看了之后默然不语。支道林问道:“默而识之乎?”王坦之回答道:“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这一问一答都别有内涵。支道林的问话出自《论语》中孔子所言,而王坦之的回话出自《维摩诘经》。经中记载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什么是菩萨修行入道的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语,而文殊菩萨从中得其真义道:这就是不二法门呀。王坦之以此简短地对话感慨无人能懂自己,自有“微斯人,我谁与归”的落寞,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个风流的名士。

一次王徽之短期寄寓于别人空屋,他嫌庭院未种竹子,立即叫佣人到别处移栽竹子,以便观赏。佣人不解地问他,暂住一段时间又何必劳心劳力干这事呢?王徽之指着竹子笑着说:怎么能够一日没有竹子陪伴呢?

这里对美的敏锐感觉就是冯先说所说的妙赏。苏东坡曾说,无物不可入诗。正是因为他能在平凡的事物上看到价值和美感,能够从日常的生活总得到无限的乐趣。

而深情就是这些人有着柔软的内心,易悲易喜,自然地流露于外在的行为。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情歌中的情感轻易地就打动了桓子野,大叫:怎么办、怎么办!桓温见到旧时的小树如今已是枝冲高云,怆然涕下:“木有如此,人何以堪。”他们虽有玄心,想要超脱,却依然难以自持、情不自禁,正在于其用情之深。

但是冯友兰先生先生又说:真正的有情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他把自己的情感推及到其他的事物上,完全融为一体。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情人想要亲近自然,却反而说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其中境界最高的是陶渊明。看自然,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生死,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是山无情,而是人已经和山化为了一体。

最后,就以宋朝程明道的一首诗来点缀冯先生所言的风流吧,冯先生认为他更胜过当时人称“风流人豪”的邵康。诗云: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文化拾遗

是真名士自风流:《红楼梦》中有一节写众人在芦雪庵中众人吃鹿肉,当时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 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做自己,不必艳羡他人

新道家也主张“无为”的生活态度,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便是“任我”,这也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玄学家认为模仿是没有结果的,其中一个原因与郭象的宇宙变化论有关,因为人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的是用来应付新生情况的方法,而非模仿。即使是在已知的时刻,不同的人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方法就更不相同,模仿也就更加无用了。

在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羡慕,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刻意的模仿有时候带来的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负面效果。因为模仿而出丑的一个登峰造极的例子,便是著名的“东施效颦”。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丽质,美丽绝伦,就连平时的一个小动作都是十分好看的。常常有姑娘模仿她的打扮和举止,。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出门洗衣服的时候犯病了,于是她用手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即使是这样的病态,都让过往的行人露出惊艳的目光,觉得西施的这一种柔弱娇媚别有一番风情。

乡下有一个女子相貌丑陋,平时动作粗俗,毫无仪态,却梦想能像西施一样做一个受人关注的美女。这一天,她看到捂着胸口双眉紧皱的西施竟然博得众人的青睐,回家以后,便学着西施的样子,用手捂住胸,再皱起眉头,练习起来。

这个女子学会了动作之后,便在村里走来走去,幻想别人也能像称赞西施一样称赞自己。谁知她这一番举动让她显得更难看了,本来就是含胸弓背的样子,再加上捂住了胸,丑陋得人见人躲。于是这个假西施就像瘟神一样,不但没有受到称赞,反而让人大倒胃口。

后人便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

与其以别人的优势为标准去刻意模仿,不如发掘自身的闪光之处。在以模仿为手段的参考标准中迷失自我,或是闹出笑话,或是适得其反,都是毫无意义的。

任我,也是一种满意自我和知足的表现。能够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一份清醒,在他人的光彩面前保持一份自信,拥有这样的情怀,便能悠然自得地畅游天地间。

龙王与青蛙一天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

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

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青蛙”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而这些乐趣“龙王”们不一定具备!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而人生的真正快乐,就在于最简单的满足。

生命各有各的归属,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价值。用任我的方式去发现自己,追逐自己,抛开羡慕的情绪,相信最独特的自我吧!

文化拾遗

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个词分别指代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后来用来形容绝代佳人之芳华。沉鱼指西施,她在浣纱之时,鱼见她而潜入水底;落雁指王昭君,出关之时,大雁闻其琴声而落;闭月指貂蝉,她拜月时,月被云所遮;羞花指杨玉环,起舞时,含羞草为之敛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