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279400000024

第24章 新儒家:宋明道学—关于“人”的学问 (1)

第十四章 新儒家:宋明道学——关于“人”的学问 (1)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道学家对于“诚”这个字讲得很多。冯友兰先生说,诚的一个意义是不欺:不欺人,不自欺。也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冯友兰先生强调,真正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的人,不但别人以为他是如此,他自己也确知他自己是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的。一个人的言是否与行一致,一个人的里是否与表相应,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知道。

从前有一个非常不善于长跑的士兵,在一次不对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被队伍甩在后面,成了队伍的尾巴。他一个人孤独地跑着,转了几个弯之后,遇到了一个岔路口。

其中一条路的路标上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路。他停顿了一下,有些迟疑。虽然他对军官的这种优先权感到不公平,但是仍然往士兵跑的小路上跑去。

半个小时之后,他到达了终点。居然是第一名!他无法置信,觉得太不可思议。参加过的比赛中,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词,甚至每一次都在50名之外。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却笑着恭喜他,为他的胜利祝贺。

又过了几个小时,跑得筋疲力尽的大批人马陆续到了。他们看见这个士兵取得了胜利,觉得非常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坚持诚实,是多么不足道却又多么重要的事。

在岔路口上选择看似占便宜的跑道,是自欺,也是瞒人。而诚实,是立身处世的一个原则,也是超凡入圣的一个途径。不欺人,也不自欺的人,摒弃虚假,坚持真我,就像一座山,在流动的云层中巍然不动。

与诚如影随形的,是信。冯友兰先生说,如果非要把信和诚分别开来,那么说信是注重不欺人,说诚是注重不自欺。诚的意思,对自己的成分多;信的意思,则是对人的成分多。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因此就格外疼爱他。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自家给孩子们授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可以在家里的学堂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幼年丧父,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外公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皇甫绩因信守诺言,而赢得他人的好感,从而美名在外,可见诚信的力量,也印证了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诺千金,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一个人失了信,就是失去了做人的基础。人因诚信而立,做人须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诚,如同一轮万众瞩目的圆月,唯有与莽莽苍穹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吧!让纯净的诚来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伪,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文化拾遗

我狂欲醒:以前和智岩禅师一同从军的两个人,听说智岩隐居,便一起进山找他。见面之后,问他:“你发狂了吗?怎么住在这种地方?”

智岩回答说:“我以前发狂,现在时清醒了。而你们的狂病正在发作。沉湎声色,贪受荣宠,陷于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自拔呢?”

两人似有所悟,叹息着离开了。

给精神做个总动员

道学家程颐有一句话:“诚然后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诚。”

冯友兰先生认为,有真至精神是诚,常提起精神是敬。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有真至的精神,便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在那件事上。比如一个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很少使孩子摔倒或是出别的意外,但一个奶妈照看主人的孩子却容易状况百出。这就是因为母亲是用了全副精神,而奶妈却没有。没有全副精神贯注,是不诚;没有把看孩子当作一件事认真去做,就是不敬。不诚又怎么能敬呢,所以如程颐所说,要先让人敬,让人提起精神,认真去做。

冯友兰先生说,敬有专一的意思。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去做其他的事,心里便会千头万绪,乱了方寸。所以做事,必须全副精神贯注,用心去做。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然而,就是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会三种语言的城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母亲首先教其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因为二者是官方语言,而德语更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约定俗成的是,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招牌、菜名、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走进一户人家,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

对于外国人高度赞美的语言水平,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音符。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透视卢森堡,该国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文学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蕴的匮乏,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

专注于心,有始有终,“博”不见得就比“单一”好,而全神贯注地把“单一”做好,却能起到比“博”更广博的作用。

冯友兰先生进一步说,我们常说人必须有朝气,提起精神,奋发有为。敬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提起精神,正如朱熹所言“令自家思虑精神尽在此”。

大约受到佛家的影响,道家认为入圣的方法是“静”,到朱熹这个时期,开始用主敬来代替主静。冯友兰先生说,这是道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主敬就是“令自家思虑精神尽在此”,主静需要在日常活动之外,另有修行功夫,而主敬却可以随时随事用修行功夫。所以朱熹说敬字是圣学之始,又是圣学之终——立身处世,是圣学之始;超凡入圣,是圣学之终。

冯友兰先生把敬比作一个人的精神总动员。敬对于人的做事效率和成功,与奋斗、努力有着同样的作用。做事多一份专注,全神投入,便会少一些失误。俗话说,狮子博兔亦用尽全力,人们常有大江大海都过得去,小小阴沟却把船翻的境况,个中奥妙,全在一个敬字。

文化拾遗

登山的智慧:著名登山家拉尔夫曾说过如下这段话:想要登上峰顶,首先,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对氧气的需求便会愈多。所以,在空气极其稀薄的情况下,想要登上顶峰,你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人生也像登山一样,欲念越少,越容易攀上顶峰。

心若无欲,则如明镜

道学常常引用《孟子》中的一段话:“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测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如现在有人忽见一个小孩将跌入井中,都有很惊恐、怜悯、隐痛的心理。这并不是因为想与他的父母攀个交情,并不是向乡里人、朋友们博取名誉,并不是厌恶他的哭声才这么做的。新儒家认为孟子描述的是任何人在这种场合的自然自发的反应,一个人心中没有私欲的表现。

冯友兰先生说,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周敦颐对此的回答是“主静”, 而“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冯友兰先生强调,道学的“无欲”和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心”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用“无欲”,则表明他想撇开佛的出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