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5700000014

第14章 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2)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初,朝廷派遣总督李化龙集结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剿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征召之列。虽然播州山高水险,白杆兵却如神兵出没,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出奇制胜,这自然都得益于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及特殊装备。叛军亦闻风丧胆。

虽说政府军攻势强大,叛军仍负隅顽抗,调集所有兵力死守播州城,分别在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设下五道关卡,每道关卡上均布置精兵防守。作为主力先锋,秦良玉带领五百白杆兵攻打邓坎。邓坎守将杨朝栋根本不将区区五百兵力放在眼里,五千精兵全部列阵准备一举歼灭秦良玉一部。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秦良玉毫不畏惧,身跨一匹桃花马,手握一杆长矛,威风凛凛地杀入敌阵。敌兵迅速如潮水般涌来将其团团围住,秦良玉丝毫不乱方寸,左挑右砍,东突西冲,长矛飞舞之处,敌兵纷纷殒命。待渐渐靠近主将杨朝栋之际,她忽然飞身腾跃,众人尚未反应过来,杨朝栋已被揪至马上牢牢钳制。主将被擒,敌军立时阵脚大乱,白杆兵乘胜追杀,半晌工夫,五千敌兵死伤无数,溃不成军。

攻下邓坎后,剿匪大军乘胜追击,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围的娄山关。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山势高峻险要,道路狭窄,与海龙囤并称天险,堪称播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仅凭一条小路通行,大批兵马只能望而兴叹,实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白杆兵再次接令攻打娄山关。详细研讨之后,秦良玉与夫君马千乘决定不予强攻,转而巧取。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双骑并驰,前往关口正面诱敌,两杆长矛上下翻飞,挡关的敌兵应声而倒。后面援兵赶紧前来救援,敌兵越聚越多将秦良玉夫妇层层围住。此时数千白杆军突然从天而降,由关口两侧包围过来,敌兵防不胜防,损失惨重。原来,趁秦良玉夫妇诱敌之际,白杆兵将士从关卡两侧的悬崖处,凭着白杆长矛首尾相联,攀越上关,出其不意地击杀敌军。攻下娄山关后,剿匪大军一鼓作气,攻克了叛军据点播州城,杨应龙与爱妾周氏、何氏关门自缢,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到京师,磔于闹市。至此,平播一战以明廷完胜告终。论功行赏时,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秦良玉随夫出征便展露锋芒立下汗马功劳,“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大明总督李化龙的嘉奖,他命人打造了一面镌刻着“女中丈夫”的银牌赠予时年二十六岁的秦良玉,立时“女将军”的英名远播四方。

播州之役虽然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但是,正如当时的官员朱国桢所说,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就要纷纷效仿杨应龙,非但四川不保,云南、贵州也可能不保。后来,瞿九思编《万历武功录》,称平定杨应龙是“唐宋以来一大伟绩”。

鸳鸯袖里握兵符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死于狱中。《明史》记载,石柱部民状告马千乘,朝廷将其逮捕入云阳狱,不久病死狱中。其实真正的死因是,万历派遣太监丘乘云前往石柱监督开采银矿,这些下派的监税太监大权在手,胡作非为,以开矿为名义,到处敲诈勒索。马千乘因开矿之事得罪丘乘云,丘公公索贿不成怀恨在心,指使手下捏造罪名,将马千乘投入云阳狱中,马千乘终不堪折磨病重而死,年仅 41岁。

马千乘冤死,昔日温馨和睦的家庭而今仅剩孤儿寡母,石柱百姓群情激奋,纷纷要求向大明朝廷讨个说法,惩戒丘乘云。秦良玉深明大义,毫无反叛之心,含泪隐忍埋葬了丈夫,甚至再三劝解众人,晓以大义。按土司父死子袭,子幼则妻袭之制,因此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纪还小,朝廷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遂令袭职,任石柱宣抚使。秦良玉得掌兵柄,从此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在那个男子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一个女子要在一群男子中发号施令实属不易,但她却以柔弱的双肩担起了丈夫遗留的千金重担,不但力保石柱一方平安,更在之后的南征北讨中,声威大震。《明史》中这样称赞秦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光阴荏苒,就在万历皇帝大肆怠政、纵情声色的时候,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女真一族已悄然崛起。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开原、铁岭沦陷。明神宗调集八万大军征边应敌,不料出师不利,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甚至“装死苟活,不肯出战”。辽东军情告急,严重威胁大明国都北京城的安全。举朝震惊。朝廷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此时已四十六岁的秦良玉立即调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接着自统精卒三千与子祥麟赶赴辽东战场。邦屏、民屏率兵抵辽阳后奉命镇守沈阳西南浑河附近。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与后金军队打了几场硬仗,极大地挫伤了后金兵的锐气。这时,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享年 58岁,葬于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崩逝,十六岁的皇子朱由校登上皇位,是为明熹宗。万历长达三十年的罢工,明朝朝政长年陷于瘫痪,已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加之前后仅短短几个月时间频换皇帝,朝廷一时无人主事。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再次乘虚而入,一举攻占沈阳,气焰更加嚣张,势头更加猖獗。

为了尽快夺回大明国土,秦良玉的大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白杆兵”一马当先,强渡浑河与后金兵激战,无奈遭敌兵四面袭击,因寡不敌众,秦邦屏和千余士兵战死沙场,秦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亲自率领百名白杆兵,渡河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弟弟,抢回了哥哥的尸体。浑河血战虽未能取胜,却在极其艰苦的情境下杀敌数千,重创后金部队,被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兵部尚书张鹤鸣奏称:“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

浑河血战之后,因秦良玉智勇双全,朝廷命她镇守榆关(山海关)。秦良玉则先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随后整顿余部,亲率三千精兵直赴榆关。榆关是后金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后金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衅,秦良玉却毫不理会,她坐镇榆关,一方面抚恤百姓,救济饥民,安定民心;一方面命令部下加强戒备,戮力防守,伺机而动,榆关防务固若金汤,有力地挫败了敌军的挑衅阴谋,有效地打击了后金南侵的嚣张气焰。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镞,援弓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后金将领大惊,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为此,马祥麟在军中还获得了“赵子龙”、“小马超”的美誉。

北上援辽却遭遇兄亡子伤,年近五十的秦良玉悲痛万分,她上书皇帝,陈述了白杆军作战及伤亡情况。天启皇帝闻报,深为感动,御赐“忠义可嘉”匾额,并赐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官服,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吏,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佥事之职,也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不久榆关战事稍平,秦良玉奉令回川再征兵二千援辽,抵达石柱仅一天,正赶上永宁宣抚使猓猡族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继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奢崇明的党羽樊龙占据重庆后,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柱,由于同为“土司”乡亲,便派人携大笔珍宝前往石柱与秦良玉“通好”。秦良玉大怒:“我受朝廷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并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樊龙的部队,攻占重庆。紧接着,她又挥师西上救援,派民屏、侄儿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马倍道兼行,自带六千精兵长驱西进,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消灭了叛军势力。当时川地一带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军贿赂,大多数逗留观望,唯独秦良玉率石柱兵奋勇拼杀。明廷叙功,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柱总兵官,她的兄弟和子侄皆获擢升。成都之围顺利解除之后,秦良玉率领白杆兵骑马进城时,成都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相一睹女将军风采。这时秦良玉已是五十开外,虽然青春不再,但是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却将其磨砺得英姿勃发、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双颊红润饱满,身跨桃花马、手持梨花枪,尽显大将风范。成都百姓将其奉若神明,纷纷在她走过的路上焚香跪拜。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

成都巡抚朱燮元设盛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与当地官员同坐一桌,开杯畅饮。酒酣耳热之时,一位临座的巡抚署官员,也许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红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抚弄不放。秦良玉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举座皆惊,秦良玉却面不改色,依旧谈笑风声,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员羞愧地离开了席位。

川地安定之后,天启皇帝“优诏报之”,并下令文武大臣对待秦良玉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投桃报李,感动之余秦良玉亦更加卖力报效明廷。

数年之后,贵州水西一带再起祸乱,一个叫安邦彦的匪首招兵买马,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自立为罗甸王。朝廷再次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入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很快就消灭了安邦彦,平定叛乱,但为此也再次遭受了痛失亲人的打击,其弟秦民屏战死沙场。

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继承大统,是为明思宗,即崇祯皇帝。此时,后金也已改国号为清。

大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又一次利用明廷换帝之际发难,皇太极攻榆关不入,遂由蒙古人作向导,率十万辫子军从龙井关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次年又向东连克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危急,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崇祯三年(1630年),秦良玉接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火速“出家财济饷”,裹粮率师,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却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秦良玉慷慨誓师,率先奋勇迎敌。在京师外围,“白杆军”即遭遇“大辫子军”。对于白杆军,大辫子军并不陌生,昔日浑河血战场景依然刻骨铭心,这些身材矮小手持超长锐矛士兵的骁勇着实不可小觑,为此大辫子军的士气自然稍受影响。呐喊冲杀之际,白杆兵将士人数虽然仅有数千,却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五十五岁的秦良玉勇武亦不减当年,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加之山海关久攻不下,皇太极担心日后遭首尾截击,于是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北京之围得解,崇祯皇帝感慨万千,特在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一品官服、彩币羊酒,并亲自赋诗四首以彰其功。其诗如下: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上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凯歌马上清呤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