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从考生自身实际出发,强化薄弱学科或知识能力环节的复习训练。考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学习状况,看看哪些学科或知识是已有把握的“强项”,哪些是自己的“弱项”,从而集中精力攻克薄弱学科或不甚明了的知识点,自开“小灶”,力争突破。二是在各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上多下工夫。各学科重点、难点往往是考试频繁“光顾”的主要内容,考生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起抓。三是在不同的复习时期各有侧重。复习前以全面复习为主,辅之以专题复习;复习后期则以重点复习、综合复习为主,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把知识技能的“点”和“线”结成网,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四是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7)深入“题海”,跳出“题海”。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首先要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摩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其次可多做高质量的综合习题和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免去繁琐运算、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最后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无谓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家长切不可一味地从外面找来所谓的“权威”复习资料给孩子做,应该讲究精练,讲究复习的质量。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的不认真、不紧张、不刻苦苦恼着。当然,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是正常的。怕孩子在最后的高三阶段由于非智力原因,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可以理解。
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担忧,不同的孩子,又有不同的特点。怎么办?没有一个家长会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孩子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也没有一个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潜力已经发掘到极限……家长们抱怨的多是某一学科的弱项;某些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孩子自制能力的或缺……看来,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具体学科的成绩差距,而是在家长的期望值和孩子的学习习惯之间的差距。所以,好好说说让家长在剩余的时间里,费心思、花时间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调整孩子的学习方法更好。
一般说来,能够上高中的孩子,智力绝对一流,没有任何缺陷。之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问题其实是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不然的话,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同一个老师授课,同样完成课后作业,同一张试卷,为什么在考试以后,孩子们的成绩会分出高低?说到底,原因在于孩子们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动力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而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家长可以理智地仔细分析,会发现,归根结底,这都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则问题。只要稍加调节、安排,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得很好,孩子的成绩也可以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事情的实质就是这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家长的不妨首先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审视一下孩子。扪心自问一下:在我的意识深处,是否把孩子当做一个准成年人了?然后再扪心自问一下:高考到底是谁的高考?当然,如果方便的话,最好也引导孩子自己问一下自己这两个问题,然后再好好想一下答案。
解决了上述问题,家长完全就可以有理由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为了自己的高考,克服必须克服的哪些缺点。
当然,任何习惯都是有惯性的。就如有的家长说的,自由散漫惯了,一下子改过来会有些困难。此时,家长需要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制定好细致入微的计划执行标准和检验标准,督促孩子认真执行。这件事,坚持几天,习惯了,也就好了。
在一本书上,一个高中生曾经这样写道:在高三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认清形势,并找出相应的、具体可操作性的对策。由此突出重围。比如小李自制能力很差,在电视前浪费了无数个宝贵的休息日的时间。他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自制能力,并因此而失望或哀伤——他要做的是想想应该怎么办,比如休息日去没有电视的图书馆自习……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在孩子的学习缺陷中,任何问题都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同时,克服孩子的学习缺陷,也并不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只要家长和孩子善于把“大事化小”,细化学习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克服,那么结果一定是“小事化了”,缺点一个个克服,成绩一点点提高,最后皆大欢喜。
为了比较轻松地达到这个目的,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这样的事情:找两张白纸,各分成两部分,家长和孩子分别在白纸的左右两边列出自己心中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接下来,交换一下,看看双方的认识差异有多少条。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有歧义的。讨论一下,如何克服双方达到共识的缺点和具体措施、执行进度、检查标准等。
5.督促孩子劳逸结合
在高考备考复习阶段,不少考生一看书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下午,中间也不休息,搞得头昏脑涨。影响学习效率,影响心情。对大脑而言,文科和理科学习调用的是不同的部位,因此在长时间的复习过程中,这两类科目要交替进行,让大脑的不同部位交替休息,以避免大脑过度疲劳。即使这样,也不免有疲劳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再复习下去只会事倍功半,还不如让孩子放松放松,不妨让孩子做些自己平时喜欢而又不过分消耗时间的事情。比如:爱音乐者,不妨听听音乐;文学爱好者,可以找本散文集看看;要看电视,也就看些文艺或知识类的节目;如果孩子愿意,走出门,散散步,也并无不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孩子夜间复习,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要保证必需的睡眠时间,不要打乱平时形成的生物钟,晚上多复习1小时的效果远不如白天认真听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如果晚上开夜车换来上课的疲惫不堪,那真是得不偿失了。而且,复习时间的安排,要因人而异,每天复习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习效率。
家长要提示孩子在复习期间做必要的、适度的轻微运动。例如散步、做做俯卧撑等,有助于孩子解除疲劳,焕发精神。在孩子休息期间也可听些孩子喜欢的音乐,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解除疲劳。但不易观看强烈的、有刺激性的武打片。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系学生小张说:“我最后10天在家复习的时候,我父亲每天下午5时都要叫我去打40分钟左右的乒乓球。每次运动回来我都觉得人精神了很多,晚上的学习效率也高了。后来我问爸爸奥妙在哪儿,他说我学习了一整天,脑压过高,学习效率逐渐下降,稍微活动一下,出出汗,脑压减轻了,体力也恢复了。但要注意运动不要太剧烈,不然过度疲劳了就会事与愿违。”
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家长要把孩子的兴奋点调整到考试时间。很多考生以前有白天睡觉、晚上学习的习惯,在这阶段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高考的考试时间安排在上午和下午,所以考生要力争使自己的兴奋点与考试时间相对应。所以,在备考的最后阶段,考生要注意晚上睡觉不要太晚,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早上不要多睡懒觉,确保一上午都精力充沛。睡午觉也很重要,午休是下午精力旺盛的保证,但时间不要太长。
6.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交流
许多孩子白天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引导;晚上回家做作业,则由家长陪伴。因此,家长和老师都缺乏对孩子心理上全面的了解,需要彼此多联系、多沟通、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特别是“一模”“二模”后,家长要和老师多交流,发现差距和不足后,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和老师共同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上去。
总之,考前家长做好六件事,确保安静的复习环境,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确保孩子复习质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配合孩子提高复习效率。在高三学习与备考中,考生只要方法科学,以努力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以坚持为保证,以练习为保障,多对孩子的进步说“行”,即能做到愉快备考,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就一定会在考场上振翅高飞,飞向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