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妈助考不添乱
2854900000017

第17章 考前1~3个月:千里决胜(1)

高考前3个月是考生最后的冲刺机会,也是需要家长铆足了劲协助考生度过关键时期的时刻。这个时候,就如同800米跑一样,考前3个月是800米的最后100米,考生身心都很疲惫,但是,决不允许有丝毫松懈,还需再加一把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终点冲刺。此时,如果家长工作做得好,将会极大有利于考生的最后100米的冲刺。

临高考越来越近,孩子原本一直绷得很紧的神经此时更紧,体现为孩子的焦虑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家长,同样也会体会到焦虑,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如果此时家长的焦虑高过孩子,无疑会更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所以,考前3个月,家长首先是减轻自己的焦虑,同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所以,在千里决胜篇中,首先要向家长们介绍如何帮助孩子降低焦虑。

孩子在最后的3个月,身心都处于疲惫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不但影响复习,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影响高考。孩子疲惫的身心还会使孩子免疫力下降,极易患上疾病。此时,家长的后勤保障就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为孩子及时补充营养?如何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规律才是科学的?备考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将在此章中介绍。

(第一节) 降低考前焦虑

您知道吗

一年一度的“黑六月”又在一片似火的骄阳中临近了。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正挥汗如雨、埋头苦读。虽然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一再宣传“减负”“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仍有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将未酬之志全部寄希望于子女。对于考生本人来说,十几年的寒窗苦就要在这一次考试中见分晓了。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考生中的焦虑情绪发生的比率非常之高。有学者曾经对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重点高中的各60余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考前焦虑心理测试。结果是:普通高中,基本不焦虑者占11.5%,有焦虑者占88.5%,其中严重者占27%;重点高中,基本不焦虑者占16.6%,有焦虑者占83.4%,其中较严重者占75%。虽然重点高中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明显好于普通高中,但总体来说,有高考焦虑症的均超过80%。

逢高考这样的大事,每个考生都会紧张起来,适度紧张能使考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复习备考。曾有一名高考生刚进考场没写几笔就交卷离场了,只见他在试卷上写道:“小子本无才,老子逼着来,试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只有这样的考生,才对考试不紧张。对考前的适度紧张,不必过分在意,应把它视作一种正常现象。

考生如过度紧张,弦绷得太紧了,结果会适得其反。持续过度紧张,会使大脑中枢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产生疲劳、消极、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保护反应状态,使学习效率下降。如不能改变,进一步就会发展为考试焦虑症:担忧、焦虑、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轻则出现短暂思维障碍,重则出现躯体症状。所谓思维障碍,就是考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消极厌学,考时或大脑突然空白,或思维停顿,或越想越乱。

家长和考生本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在复习迎考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考试焦虑症,它们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中科院心理所专家从1999年起,曾连续4年跟踪全国高考第一名考生,研究发现在20个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以前备受关注的记忆力仅排在第17位。专家认为高考成功,一靠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二靠考生心理状态调节状况,心理调节得好,能提高60~100分。

所以说,平时一点一滴、勤奋刻苦的积累固然重要,而在考前几个月复习阶段,能拥有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以使之前所学的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巩固和提高,最终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顺利通过考试,显然更为重要。

对号入座

面临高考,考生们容易焦虑,这已经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对此表示极大地关注!一定程度上,家长对孩子考前的心理支持和引导会更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所以,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各种各样的焦虑心理表现,首先要具备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我的儿子自从今年读了高三,就放弃了许多爱好,不再打心爱的篮球,不再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了,把自己完全‘扔’到学习中,一心只想考重点大学,”一位区重点高中学生的母亲说,“可是他的成绩一般,我很担心他把目标定得太高,把自己逼得太紧,这样下去,将来会患上‘考试焦虑症’,这可怎么办啊?”

“我的女儿最近话也渐渐少了,从早到晚都在看书、做习题,从前当‘宝贝’似的闲书也不看了,连吃饭时心里都在想着怎样解题,吃完饭就直接回房间继续做题。这样下去,身体怎么吃得消?”……

专家分析指出,这些家长就具备了一定的提前预防意识。因为“考试焦虑症”应该提前预防,不应该等到离高考只有十天半个月才想起要注意和治疗,这时的调整不会有太大帮助。家长在理智分析孩子实力、督促孩子认真备考的同时,也要提防孩子太“全勤”地投入学习。适当的兴趣爱好和家庭内正常的沟通能使孩子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平时,不妨适当看看电视了解一下新闻、上网查询找找理想的学校,清楚自己实力的同时,也要看清自己的目标。只有拥有良好心态,轻松上阵,才能顺利实现目标。

在孩子迎考的同时,家长们也免不了在家里忙前忙后,为了孩子在高考中能一招制胜,不少家长自己首先表现得焦虑不安起来,直接表现为过多的关爱。不知您发现没有,多数孩子的考前焦虑都来源于父母过分地关心。

刘女士的儿子小伟马上就要高考了,可是最近几天小伟嚷嚷着要出去走走,听歌、看小说。眼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刘女士就时刻提醒小伟不能放松,而他总是很反感。

遇到类似的情况,专家分析,小伟的表现其实很正常。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已经能够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而读小说、听歌等正是他们给自己减压,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方式。可是多数家长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不只是刘女士,许多家长都对孩子的时间进行了限制,例如,睡觉不可过早,不许逛街、听音乐、打电话等。

考生小文抱怨到,妈妈从寒假开学以后,就变得易于烦躁,说话总是带着火气,一天到晚唠叨,说高考多重要,还给自己做了一个“高考倒计时”……

对此,专家指出,面对高考,家长总是先于考生出现焦虑的状态,因为家长对社会的认识要远远超过孩子。他们坚信,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有个好前途,他们认为做家长的比孩子更了解社会,更懂得高考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的前途,许多家长变得易于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以无休止的唠叨或者异乎寻常的关心等方式灌输给孩子,无形中使孩子变得紧张,增加孩子的压力。所以,专家建议,家长在保证自己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如能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饭后散散步会对孩子更有好处。

小琴是某中学高三学生,最近一周来,一进教室就开始头疼,回到家变得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而近两天,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不让提高考的事情,前天母亲问了几句关于高考的事,不想孩子突然大发脾气,并称“再提考试我就不想活了”……

像小琴这种对大考恐惧到产生轻生念头的,属于较为严重的高考焦虑症,常常伴随着一些躯体上的不适,专家建议,此时,家长尤其要注意,警惕情况恶化。其实,考前家长除了要和孩子共同关注和迎接高考外,家长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家长在这个时候要为孩子减压,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目标,并且学会放松,在出现紧张情绪时,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同时放松全身肌肉。适当的体育运动与听音乐等,都能缓解紧张情绪。

所以说,考前的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的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沟通和引导等,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

点燃心灯

1.您知道究竟何谓焦虑吗

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是对恐惧的恐惧,对担忧的担忧。当个体遇到竞争、威胁和挑战时,预感到无力避免、无法应付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包括三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第一,情绪层面,包含紧张、不安、无助感加剧等主观的不适感觉;第二,生理层面,包含食欲减退、睡眠不良和过度疲劳、颤抖、心跳加速、冒汗、头昏、泌尿道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的症状;第三,认知层面,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等。

可见,考试前出现恐惧,心神不宁,无法集中精力复习的现象;考试中紧张,颤抖,出汗,脑中“一片空白”……这些都是对考试的焦虑。当然焦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把握住焦虑症状的一般性特点,然后再结合孩子平日里的表现来判断。

2.您知道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吗

考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竞争。学生这个群体由于其特殊性,经常要遇到各种形式的考试竞争。参与考试者大多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参加考试就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考试压力对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弱,而耐受挫折的能力又低于成年人的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沉重。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把考试当做某种威胁,他们会因为对考试要求与结果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而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应试能力,面对着试卷犹如面临着不测之渊,因此普遍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加之来自于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种种压力,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考前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最终积劳成疾——临场失态。有的学生因紧张发挥不出应有的正常水平,严重的会引发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发生晕场现象,使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遭受重创,甚至痛失某种良机,高考时与名校失之交臂。这都是因为考试时精神过于紧张,对人体产生的抑制作用和消极影响,使人的身心失衡,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紊乱,思维、记忆、动作反应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所以这种过度的应激反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考试前和考试中的过激反应,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也是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下面就针对这两大类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它与孩子的自我认知评价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必须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青少年正处于好胜心强的年龄段,常会进行盲目的攀比而不顾自身的条件、能力,把考试期望值定位在大大超出自身能适应并承受的较高水平线上。其实这无形中就给自己压上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考生的动机水平偏高时,其对考试的期望值就增大,考试焦虑感就越发突出,心理调整能力不健全者在考试中的能力发挥往往因此失常。

第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焦虑水平的高低起了至关重要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的升学、就业形势又格外严峻,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随之增高,提出的期望值大大超过子女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要求,例如有些家长要求子女能成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知的多面能手,成绩能永远名列班级甚至年级前茅。在家庭的这种高压态势的影响下,孩子因自身能力和精力限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在考试中产生忧虑、紧张、厌烦、失望等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次,由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学校常陷于素质教育往往敌不过应试教育的痛苦怪圈中,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率,给老师和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转嫁使学生们终日陷于考试的焦虑中而不能自拔。

再者,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也出现了一些偏颇的现象。社会评价学校常以升学率、高分率为准绳;在升学与招工中,对学生和就业者以分数与文凭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都给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考试带来无可言喻的精神压力。因此,这就需要全社会对学校、学生的理解、宽容与配合。

作为家长,应能理解分数、文凭不是准确测定孩子能力的唯一客观标准。根据近年来,教改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们应该知道某次考试的“得”,有时未必是可喜的,可能内里隐藏着某种严重缺陷,以至于让表象迷惑住了人,使人盲目地沾沾自喜;而某场考试中的“失”,可能暴露出了真正的要害,只要学生能在考后认识到,找到解决的方向与办法,则可能预示着更大的飞跃。家长们应懂得平时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一落千丈,否则就必有原因,尤其要注意孩子心理耐受力、临场应变的能力方面的原因。只有引导孩子找出失误的症结,总结出经验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才是最重要的。既不以一时得失论成败,也不因此而给孩子施压,才可能缓解孩子的心理负担。没有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又帮助子女适时总结,并给以适当鼓励,才可能激励孩子更快进步。“风物长宜放眼量”,实在是现代家长所必需的一种气度和要求。

作为学校,应把眼光牢牢锁定在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只要在这方面下了工夫,就不愁平日里实实在在的耕耘在关键的时候(如高考)不会结出硕果来。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也告诫我们:考,决不能代替教,只有在认真教上下工夫,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来,只有在严而有度的教与考相互作用下,才能使学生既会学又会考,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千万不要受社会某种潮流所左右,以考压学生,那样学生在沉重的心理重负下,既学不好,又不会考,事倍而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