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湖北历史上大开大阖的时期:三顾茅庐、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赤壁之战、刘备借荆州……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湖北。而古隆中、襄阳城墙、关陵、吴王城、麦城等大量文物古迹,是湖北三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荆楚大地是运筹帷幄、沙场点兵的三国英雄的用武之地,也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三国历史的壮丽舞台。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特殊的地理、物产优势,无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还是鲁肃的“荆州战略”,中心都是荆州。前者要以荆州为根据地,西取益州,然后两路出击夺取天下;后者则要占据长江中游,然后称帝图谋天下。而对曹操来说,荆州则是南下的突破口,占有荆州,可以彻底击败刘备,合围孙权,一举统一南北。
于是,三方各揣心思,以荆州为核心,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208年7月,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直奔荆州而来。10月,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相遇于赤壁。赤壁大战以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500多年后,诗人李白踏足赤壁古战场,面对曾经硝烟弥漫、鼓角争鸣的鏖战之地,思绪飞扬,写下这首著名的《赤壁歌送别》,以诗人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这场传奇史剧。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一时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初步形成。
不久,刘备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震动许都。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的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孙权乘关羽主力北上之机,派兵偷袭公安、江陵,两城守将不战而降。关羽急忙撤围南返,至麦城(今当阳境),全军溃散,盖世英雄关羽被杀,孙权轻易占领了荆州。
关羽被杀,部属被逐出荆州,令刘备无法接受。称帝之后,刘备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称帝不到三个月的刘备,不顾满朝大臣的苦苦劝阻,亲率蜀国半数以上的大军,顺江东下,征讨孙吴。
221年7月的一天,浩浩荡荡的蜀汉大军出三峡,抵达夷陵,屯军猇亭(今宜都北)。东吴陆逊率军迎击,双方相持七八个月之久。陆逊见蜀军疲惫,乘盛夏气候干燥之际,对蜀军采用火攻战术,蜀军死伤无数,陆逊穷追不舍,刘备节节败退,仓皇逃至白帝城,一病不起。夷陵之战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今天的湖北是三国时期荆州的中心区域,因为位置独特且重要,湖北成为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三国时代的印记。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72回涉及湖北地区。三国历史起于湖北,终于湖北,仅此一点,足堪称道。三国人物在湖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印,三国胜迹在湖北随处可寻,三国遗物在湖北俯拾即是,三国故事在湖北妇孺皆知。一部三国史,给荆楚大地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形成了影响久远、魅力独特的三国文化。
湖北三国文化具体体现在名人、战争、遗迹遗物、民俗等几个方面。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名人文化。在三国名人文化资源的占有率上,湖北堪称第一。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都以这片土地为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出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概括而言,湖北三国名人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群英毕至,各竞风流。举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一应俱全。在湖北地区活动过的名人中,有刘备、曹操、孙权等杰出的政治家,有诸葛亮、孙策、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羊祜、张飞、关羽、赵云、庞统、陆抗等一流的军事家,有王粲、祢衡等著名的文学家,有司马徽、庞德公等风流名士,有宋衷、谢亥、颍容等经学大师,还有“以知音为雅郎”闻名的音乐家杜夔和发明水排的科学家韩暨。
二是皆为海内俊杰,一时之选。他们不仅知名于当世,而且流芳于千秋。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庞统、关羽、张飞哪一个不是名震古今?又有哪一个不是有数不清的传奇和故事供后人传颂与评说?
三是来源广泛,流播深远。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湖北或授业,或求学,或治学,或求仕,更多的则是从事军事活动。
四是土著客籍,相得益彰。三国时期,湖北本土一大批杰出人士,他们与其他流寓湖北的名人相映生辉,共同照亮了湖北历史的天空。如襄阳名士庞德公、“凤雏”庞统、沔南名士黄承彦以及蒯良、蒯越、马良、马谡、杨仪、杨戏等。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岁月长河悠悠而逝,但三国风云人物的奇功伟业并没有因此而黯淡,他们的音容、壮举、诗文等永远鲜活地留存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里,历久弥新。
三国历史是各路英雄豪杰相互角逐、竞夺神器的历史,群雄逐鹿的军事斗争贯穿了整个三国历史时期。地处三国争夺最前沿的湖北,始终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事关全局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有两大战役发生在湖北境内,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最终确立了三国分立的格局。张飞力战当阳、赵子龙单骑救幼主、吕蒙夜袭江陵、关羽水淹七军、西晋铁锁沉江灭吴等,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伴随着三国历史的始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荆山楚水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散着战争的硝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岁月无情,英雄总被风吹雨打去;历史有情,总会留下诸多传奇与遗迹让后人凭吊和追忆。根据历年文物普查资料统计,三国留给湖北的遗迹的数量多达180余处,如诸葛亮成长的古隆中、孙权的离宫西山、司马徽的水镜山庄、徐庶故居、古华容道、西塞山古战场、赤壁古战场、长坂坡、猇亭古战场、水淹七军遗址、凤林关、祢衡葬身的鹦鹉洲、埋葬关羽身躯的关陵、纪念关羽的关庙,以及鲁肃墓、卓刀泉、绣林镇、刘郎浦、洗马长街、马跃檀溪遗迹等。
除了不可移动的地上遗迹,湖北地下还蕴藏有大量的三国遗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湖北地区发掘出土了大量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从陶器到瓷器,从铜铁器到漆木器,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军事器械,林林总总,种类繁多。
历时数十年的三国时期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却给荆楚大地带来诸多风情别具的民俗民间文化,如带有三国文化特征的地名、三国风情的民俗以及取材三国历史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
湖北地区有众多因三国历史而形成的地名,如武昌、赤壁、猇亭、黄陂、曹武、陆抗城、马良湖、陆逊湖、吕蒙城、白衣庵、御路口、点将台、马跑泉、望夫台、卓刀泉等等,为湖北的历史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湖北流传至今的民俗风情,也含有浓郁的三国文化因素,如寓意刘备、孙夫人新婚而以黄鳝和鸡作为主要食材制作的荆州“龙凤菜”、如相传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制作的大头菜(今称“诸葛菜”、“孔明菜”)等等。
在湖北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地方戏曲中,有许多取材于三国历史,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赵云大战长坂坡”以及《长坂坡》、《临江会》、《龙凤配》、《回荆州》、《捉放曹》等戏剧曲目。
波澜壮阔的三国文化还给湖北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那就是义薄云天的关公文化,并成为湖北文化中富有特色、富于魅力的文化现象。
被称为“千古名将第一人”的关羽并非湖北人,但湖北地区却是关羽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湖北可以说是关羽的第二故乡。
关羽坐镇荆州长达十年之久。这位平民出身的将领,治军爱民,保境拒敌,带来一方平安,人民深受其惠。毕其一生,关羽最富有传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功业,大多是在他镇守荆州时期建立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今远安县回马坡擒拿关羽并斩首,盖世之雄关羽在湖北悲壮谢幕。
对于关羽的壮烈遇难,荆州人民感到特别震惊和悲痛,更加怀念关羽的忠义和神勇,幻想其死有余烈,英灵不泯,能够继续庇护一方生灵。于是便有许多传说产生,自觉的祭祀活动也开展起来,几乎达到了“家置一祠”的地步。
湖北当阳是关圣崇拜的重要发祥地。仅当阳一地,与关羽有关的地名就有60余处,它们已经成为湖北关公文化的组成部分。埋葬关羽身躯的关陵坐落于当阳城西北,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殿宇巍峨,飞檐凌空,黄瓦丹墙,古木苍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境内主要的关公遗迹还有荆州关帝庙、武昌卓刀泉等,成为人们信仰和祭祀关公的重要场所。
也正是在湖北,关羽传奇的短暂生涯不断被神化,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皆有加封。由于朝廷的推崇,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关羽也由一介武夫成为万民顶礼的“武圣”,与“万世师表”的“文圣”孔子并驾齐驱,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格局。这是与关羽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孙权等君主所望尘莫及的。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供奉关帝的“武庙”,大有超过供奉孔夫子的“文庙”之势。男女老幼无不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关羽的义、勇、仁、智、信,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关羽是唯一被佛、道、儒三教共同崇拜的神,佛教、道教都把他当成护法神,儒家则视其为“义勇仁智信”的象征。关羽还是人们所景仰和依仗的“武财神”。一直到今天,关羽的英名仍然家喻户晓。同时,关羽还受到港、澳、台地区乃至全球华人华侨以及日本、韩国民众的膜拜。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崇拜,关羽对华人有广泛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关羽“凛然正气、忠义仁勇、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和由此繁衍而出的关公文化,被视为抑恶扬善、正大光明的象征及富有人文精神、伦理价值法则的典范。
湖北独享如此厚重的三国文化,还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孙权。孙权将三国之一的吴国定都武昌(今鄂州),为湖北三国文化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中止了南下的步伐,但仍盘踞襄阳,雄峙江北,虎视江南。刘备西入蜀地,却依旧势图江东。鄂州顿成“左控肥(合肥)庐(九江),右连樊(襄樊)汉(武汉),捍御上流,西藩建康(南京)”的战略要冲。
除了极佳的军事地理位置外,鄂州还拥有丰富的战略物资资源。当时的西山有铁矿,附近的汀祖、碧石和大冶的铜绿山一带,铜、铁矿藏都十分丰富,这些在当时都是头等的战略物资。
221年4月,为了牢牢控制长江中游的统治权,确保江东平安,孙权将其统治中心从湖北的公安迁至鄂县(今鄂州),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名为武昌。229年4月,孙权正式称帝,号吴大帝,武昌(鄂州)遂成为吴国的第一个国都。265年9月,末帝孙皓再次迁都武昌(鄂州)。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乃一代枭雄,苦心经营江东多年之后,之所以要在鄂州首创帝业,关键原因就在于他清楚地认识到鄂州于吴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孙权在鄂州期间,将建业一千多富家大户迁入鄂州,虽大部分是王亲贵族、富豪之家,但也有不少能工巧匠。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鄂州人口,而且输入了吴越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为鄂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得鄂州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迅速成为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跻身于华中重镇。
孙权定都鄂州,不仅使鄂州社会经济自此昌盛起来,还为鄂州营造了一个规模宏大、令后人惊叹不已的城池宫阙,即武昌城,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吴王城”。宋人薛季宣曾写过一首《樊山春望》的诗,对武昌城安乐宫作了生动描写:“东鄂城东安乐宫,李花练绚玉玲珑。画图长喜平芜绿,不觉身归罨画中。”武昌城锦绣、豪华之风采,由此不难想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如今,站在吴王城残存的城垣上,仍不难想象吴王孙权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2011年,继襄阳获“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称号后,湖北荆州又喜获“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称号,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张靓丽名片。这样,在全国四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湖北襄阳与荆州独居其中两席。踏足荆楚,就是走进三国故地,仿佛打开一部厚重的三国史志。因为三国历史,湖北历史的天空变得更加深邃、广袤。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