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18

第18章 张之洞“湖北新政”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对张之洞的评价。仅此一语,就足可以体会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张之洞在晚清历史上是驰骋天下的风云人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或“四大重臣”。又由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正当壮年,在督鄂17年间,发展经济、振兴实业、广开新学、改革军政,由此造就了湖北的人才鼎盛、财力富足、社会发展,使湖北成为当时推行洋务新政、举足轻重的中心地区,又使张之洞成为湖北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督之一。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张之洞年方30,任湖北学政。光绪七年(1881年),44岁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遂即补授山西巡抚。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边疆之防。清廷召张之洞晋京,陈抗法事,多所谋划,被任命署理两广总督,数月后实授两广总督。这一年,张之洞47岁,在当时的总督大员中属于少壮派。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卢汉铁路,自卢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卢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因修卢汉铁路之际遇,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这一年,张之洞52岁。

1889年张之洞督鄂,是湖北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界标。台湾著名学者苏云峰所谓“张氏抵鄂之年,应为湖北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起点”,实为经典之论。

当时湖北发展之最著者为汉口,据统计,至张之洞督鄂前,外商在汉口开办的原料加工厂有如下数家:1863年俄商开办的顺丰砖茶厂,1866年俄商开办的新泰砖茶厂,1872年英商开办的汉口砖茶厂,1874年俄商开办的阜昌砖茶厂,1875年英商开办的金银冶炼厂,1876年英商开办的汉口压革厂,1876年英商开办的隆茂打包厂,1880年英商开办的平和打包厂,1887年德商开办的美最时蛋厂,1887年德商开办的礼和蛋厂。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年),汉口及湖北的现代化进程在各方面次第展开,汉口国际性城市的轮廓开始显现。

首先,汉口的传统商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并由内贸型的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从传统商业方面来看,以汉口的米谷年均流转量为例,张之洞督鄂前的1881―1890年为67362担,1891—1900年即增长为507630担,1901—1910年更增长为1073185担。增长幅度明显,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日本学者根岸佶在《清国商业综览》中亦称:“从汉口沿长江而下至上海、华南、华北,以及逆汉水而上至陕西、甘肃,调出大量米谷来看,无疑汉口集散的米谷数量要比上海、芜湖多。”从国际贸易商埠方面来看,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1908年曾达到37223831关平两,在全国四大商埠(上海、武汉、广州、天津)中位列第三。汉口的间接对外贸易,1910年曾达到135299167关平两,在全国四大商埠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1911年3月4日《民立报》声称:“汉口商务在光绪三十一二年间,其茂盛较之京沪犹驾而上之。”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此一时期外商的大举进入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1892年在汉的洋行户数为45户,人数为374人,1901年洋行户数为76户,人数为990人,1905年洋行户数达到114户,人数达到2151人。除洋行外,还有许多外国商号。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其中日商居首,有74家,英商57家,德商54家,美商22家,法商20家,俄商8家,丹商5家,比商、印商各3家,瑞商2家,葡商、菲商各1家。

其次,汉口的近代民族工业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商业独秀到工商并重。张之洞先后创办汉阳铁厂(1890年)、湖北枪炮厂(1890年)、湖北织布局(1890年)、湖北缫丝局(1894年)、湖北纺纱局(1895年)、湖北制麻局(1898年)等11个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亦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是全国最大的火柴厂。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其三,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汉口和湖北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一如端方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奏:“近日中外教育家,往往因过鄂看视学堂,半皆许为完备。比较别省所立,未有逾于此者。”在张之洞早年担任学政时,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经史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清代的传统教育机构主要是学寓与书院,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为此,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1870年学政任期已满,在卸任回京之际,张回首三年来在湖北的行为,确实付出不少心血,也得到湖北士人的好评,不禁为自己公务劳苦而早生白发有一番感慨:“人言为官乐,哪知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发已可数。”

1903年秋,湖北巡抚、护理湖广总督端方根据张之洞所定《章程》,饬令拨官款,在省城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这是湖北、也是中国第一所幼稚园,开我国幼儿教育之先河。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首次招收80名5~6岁的女童,限一年卒业。以后续招4岁上下幼童,定2年毕业。幼稚园采取班级的形式开展保教活动,开办章程明确规定它是新教育体系的初阶,办院内容是重养不重学,以培养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生,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中国的第一所幼稚园也是在张之洞的谋划下创办。

其四,外国银行来汉设立分支机构,国内银行开始出现,汉口成为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汉口开埠之初,尚无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1861年英国汇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开外国银行在武汉开设分行之先河。此后以迄张之洞督鄂前,先后有英国麦加利银行(1863年)、英国汇丰银行(1866年)、英国有利银行(1866年)、法国法兰西银行(1876年)、英国丽如银行(1877年)、英国阿加刺银行(1880年)等在汉口开设分行。张之洞督鄂期间,随着汉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英国银行外,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道胜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等也纷纷来汉设立分行。同时,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中国银行(1905年)、大清银行(1906年)、浙江兴业银行(1906年)等也在汉口开业。这些现代性的金融机构与传统的钱庄、票号、钱铺等民间金融机构共同构筑起汉口的金融大厦,成为湖北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据已有的研究,20世纪初,湖北的金融业进入兴盛时期,至1925年,武汉的本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机构也相继设立。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的本国银行成为管辖行或区域行,金融活动和资金流通的领域日益扩大。

其五,交通运输业空前发展,奠定了武汉现代交通运输的基础。张之洞由广东移督湖广的直接原因就是卢汉(卢沟桥至武汉)铁路的修建,所以张之洞对修建铁路用力甚勤。在张之洞的督办下,1906年,汉口至北京正阳门全长1200余千米的卢汉铁路通车,并改称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的贯通,不但使武汉的货物流通更加畅快,而且使武汉的地位更加凸显。一如孙中山所说:“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铁路之外,此一时期的水路交通运输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863年(一说为1862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惊异号”进入汉口港,开辟沪汉航线后,英、法、德、日等国的轮船公司也以汉口为中心,开辟长江航线,经营轮运。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又开辟了汉口至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使汉口港成为国际港。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而1875年招商局在汉口设立轮船公司,则标志着民族轮船运输业在汉口的立足。以轮运为主导的水路开辟,使长江航道变成黄金水道,也使武汉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的阶位。

张之洞督鄂期间,汉口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示。

张之洞督鄂时期,汉口形成了她的风骚独领的特色,由商业名重天下到全方位综合发展。由此,汉口及湖北也铸就了她的历史辉煌。窥察历史,我们所能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就其要者,可以归结为三:

第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古代与近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凭借汉水、长江之利,可以内进外出、通江达海,成为商业贸易的集散地。这就是《汉口小志·商业志》已经指出的:“汉口贸易年见繁盛,盖以运输便利也,此地为中国全国之中心,水路四通八达,……中国内地商务,实以此地为要冲。”1949年出版的《武汉概况》也明白表述:“汉口为国内主要的物资集散城市,向有‘九省通衢’的称号,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川、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物产,都集中于汉口而为分配,九省需要物资亦经汉口取给。商圈的广大,国内很难找出第二处。”可以认为,明清时期商业的繁盛,主要是凭借了这种条件。张之洞督鄂期间商贸的扩大与国际性商埠的形成,也与此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贸易以间接性贸易为主、以直接性贸易为辅,也是限于地势)。

第二,张之洞有能力、有魄力,得到清廷的信任和支持,能干他想干的事。换句话说,没有张之洞也就没有晚清汉口及湖北的发展。学者赵德馨、周秀鸾在其《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一文中用“人来政兴”概括是贴切的。1861年汉口开埠,是一个历史的契机,但汉口开埠后,却没有像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那样发生显著的变化。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竟没创办一家官办企业(1884年,湖北总督卞宝曾筹建湖北机器局,但胎死腹中),也没兴办一所近代性的学堂,即使是有传统优势的商业也无法与后来比拟。这显然不是历史厚此薄彼,而是主政者使然。实际上,关乎此点,时人已经注意到,1890年7月11日的《捷报》上有文:“武昌无疑将成为中国极重要的城市之一,因为自从张之洞调任湖广以后,已将他原来打算在广州进行的一些庞大建设计划全部移到了武昌。”近代武汉的发展滞后与经济的第一次腾飞视主政者为转移。

第三,制度创新是关键。所谓的全国范围的“晚清新政”或湖北一区的“湖北新政”都有一个制度创新问题。新的事业或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政治机制予以保证。张之洞任职两广时,即已筹谋“效西法、图富强”的新政,只是没有督鄂时的力度大。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通史·民国卷》中所载,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出于工作需要而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新设机构的性质来说,属于教育、文化的机构3个,属于财政金融的机构5个,属于军警司法的机构6个,属于农工商及交通管理一类的机构最多,达23个。这明确标示出张之洞兴办实业的努力。有些机构的设置,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如1902年为推广新学制而设立的“学务处”,比清廷的有关规定早了一年多。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了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的城市规模。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离鄂,其在鄂门生、僚属在蛇山南腰建抱冰堂以资纪念。因张之洞晚号抱冰,取《吴越春秋》“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语意以自励,故取是名。1953年曾进行修葺。砖木结构,台基石砌,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九脊四坡顶,檐下环以外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

张之洞在为官之余,也称得上是一位学问家。其所著《书目答问》,至今仍是近代目录学的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书。所著《劝学篇》,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是书:“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着将所备副本四十部,由军机处颁发各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由于清廷的赞许,这本书风行海内。

张之洞的才学还表现在大量的奏折上。清廷在经过了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战争以后,不得不“变通政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成立督办政务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遥为参预”。张之洞会同刘坤一连续上了三道奏折:《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这就是有名的《江楚三折》。第一折,是关于办学堂、废科举事,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建议。第二折,提出了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去书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等建议。第三折言采用西法,提出了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等建议。《江楚三折》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具体化,如废科举、兴学堂、奖励留学、设商部、学部、兴办实业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传张之洞曾为今蛇山奥略楼撰有一联曰:“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如用“缔造多从江汉起”移赠张之洞本人,倒是十分贴切的。

(陈锋曾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