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05

第5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

隋唐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此间也是湖北历史上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同时,政治中心的东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相互交织,共同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华章。混同南北的隋唐文化,具有朝气蓬勃、兼容并蓄的宏伟气象,其辉煌灿烂令后世追慕不已。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荆楚大地成为隋唐时期四方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丞相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杨坚之所以将新立王朝名为“隋”,与湖北随州不无关系。周武帝保定二年(561年),时年19岁的杨坚外放为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公元581年,杨坚称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随”为国号,但又忌讳“随”(繁体字为隨)字带“辶”偏旁不吉利,便命去“走之”旁为“隋”,并将随州改为“隋州”,直到宋初才恢复为“随州”。

唐代,作为唐朝重要地区的湖北,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同样得到长足发展。唐朝堪称盛世,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所谓“盛唐气象”。在湖北,文艺、思想、科学等方面也风气新开,成就斐然。

首先是陆羽撰写《茶经》,中国茶文化至此名扬四海。陆羽(733—804年),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笃行不倦,访遍神州,写下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的面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一本《茶经》,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茶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湖北诗坛竞风华。有唐一代,湖北籍诗人在唐代诗坛风骚独领,为湖北乃至中国文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河。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

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开一代诗风。

张继,也出自襄阳,以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诗坛,诗韵钟声,千古传诵。

皮日休,襄阳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的一个“异类”。他以一介书生的文弱之躯,参加唐末农民大起义,冲锋陷阵。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诗人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也都曾游历、流连荆楚,写下大量诗篇。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达2000多首,就一个地区产生诗作的数量来说,仅次于当时的首都长安。尤其是李白,在安陆娶妻生子,一住就是十年。这就是他自谓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其后他虽移居别处,但又多次到过湖北。在他长达三十七年的书剑飘零生涯中,在湖北前后度过了十二三年之久。在他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描写楚地风情或写于湖北的就有近两百首。湖北有幸成为“诗仙”李白的第二故乡。

再次,蕲黄禅宗甲天下。禅宗又称宗门,产生于唐代,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它使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以及中国文化。唐宋以后,“禅”成为中国佛教的别称。

据史料记载,佛教禅宗随初祖达摩自印度来到中国后,一直沿袭游化乞食的修行方式。唐代,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先后在黄梅境内的西山和东山开辟道场,开创了定居传法、农禅并修的修行方式,创立“东山法门”,完成了禅宗中国化的进程。

湖北黄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有“三代禅祖聚蕲黄”、“蕲黄禅宗甲天下”的佳话。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也指出:“中国无寺不禅,禅宗信徒基本源于黄梅。”人们常用“十里三座庙,无处不逢僧”来形容湖北黄梅佛教发展的盛况。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多政权并存的分裂割据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今天湖北的范围分别为几个政权所统治,其中东部为南唐所统治,西部为前、后蜀所统治,北部大体上为北方五代政权所辖,唯有荆南政权的统治区域全在今湖北荆州和宜昌的范围内。今湖北的其他地区,则为同时并存的其他政权所据。

北宋初年,以洞庭湖为界,分设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其中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湖北路范围自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之地。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左右二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分别改名为“湖北布政使司”、“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初年,分别改“湖广巡抚”、“偏沅巡抚”为“湖北巡抚”、“湖南巡抚”。湖北作为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入宋以后,湖北社会经济呈现全面复苏、发展的势头,农业、手工业提供的丰富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促使商品交换日益活跃,商业贸易的广度与深度大大超过以往。湖北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战乱破坏与恢复的循环后,终于将湖北经济水平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宋代,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尤为令人瞩目。兴修水利,是传统农业突破水旱灾害制约的保障。宋代湖北地区的水利工程,以宜城市境的长渠和木渠最为知名。沿渠百姓深得灌溉之利,粮食富足,盈余部分则销往外地。

江陵地区开始出现新兴水利田――垸田,这是江河湖泊低洼地区为防水患,筑堤解决水高于地、不利耕种的矛盾而创造的土地利用新形式。垸田在江汉地区的出现,也是湖北农业开发水平在宋元时期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

宋元时期,武汉即以商业繁荣著称,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与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湖北一跃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

宋元时期,湖北地区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开拓与进取的脚步未曾停息。与此相应,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则在灵动中升华,学术包容、文学开新、教育复兴、科技精进,无不浸染时代气息。

承接盛唐气派,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程颐、程颢、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原籍、客籍湖北的文人墨客,或字斟句酌,或写意泼墨,江陵公安(今湖北公安)人张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宋庠和宋祁兄弟二人、黄州(今湖北黄冈)人潘大临、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林敏功和夏倪、襄阳人魏玩、兴国军(今湖北阳新)人王质、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杨冠卿,以及客居湖北的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王禹偁、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等众多的文才俊秀宛若璀璨群星,共同扮靓了宋代湖北文坛的天空。

在艺术领域,米芾父子的书画艺术堪称一绝,世称“二米”。

米芾(1051—1107年),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后迁襄阳,故有“米襄阳”的别称。

米芾一生于书法用功最深,篆、隶、楷、行、草诸体,样样精通,尤其以行书成就最高。其书法体势展拓,用笔浑厚爽劲,常常自嘲为“刷字”;在绘画方面,米芾独创“米氏云山”之法,即善以“模糊”的笔墨表现自然山川的烟云风雨变化,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米芾的画作是当时文人画的代表,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米芾还是著名的书画收藏鉴定家,他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宦游外出,往往随其所往,在坐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每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米芾的儿子米有仁子承父业,在山水画上继承米芾事业而有大成就,自成一家。米氏父子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书画家,享有“米氏云山”美誉。

教育方面,官学、书院比翼齐飞。宋代湖北文化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州县的普遍立学和书院的勃兴。宋元统治者重视教育,地方各路、府、州、县相继分别设立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官学教育迅猛发展。宋代湖北书院尚处于起步阶段,书院数量不是太多,入元以后,湖北书院的发展明显加快。著名书院有黄州韩魏公书院(阳明书院)和雪堂书院(东坡书院)、江陵六一书院、嘉鱼义学书院、蒲圻竹溪书院、崇阳山谷书院以及公安竹林书院(公安书院)和鄂州南阳书院等。

科技方面,以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最为突出。

庞安时(1042—1099年),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自幼聪颖过人,除了向父亲学习医术外,还广泛涉猎《黄帝内经》、《灵枢》、《太素》等医学书籍,兼收并蓄,颇有心得,而尤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时人有“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之称。

毕昇(约970—1051年),出生于今湖北英山。毕昇曾在家乡和杭州等地从事印刷工作。作为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人,毕昇总结了历代印刷技术的成功经验,经过反复琢磨,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即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苏东坡的到来,给宋代湖北的天空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80年,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他亦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寓居黄州的4年时间,是苏轼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巅峰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一词二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山之作《寒食帖》,都是苏轼寓居黄州期间所作。他在黄州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创作的诗约占现存苏轼诗的八分之一。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明黄州的生活在他一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毫不夸张地说,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同时也成就了黄州。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风潮席卷荆楚大地,当时活跃在湖北的农民起义军有徐寿辉、陈友谅和明玉珍率领的几支队伍,他们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是当时势力最大、反元斗争最强的力量,加速了元朝统治的土崩瓦解,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