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07

第7章 “我自横刀向天笑”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来自全国6个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

让湖北人民倍感自豪的是,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竟有5位湖北人,是代表人数最多的省份。他们是35岁的董必武、25岁的陈潭秋、31岁的李汉俊、27岁的包惠僧和19岁的刘仁静,分别代表武汉、上海、广州、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大会。

更鲜为人知的是,具有开天辟地重大意义的中共“一大”的会址也是湖北人李汉俊和其胞兄李书城的公馆。

此后,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湖北人民冲破北洋军阀的高压,革命斗争如火如荼。

1923年,“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这次罢工斗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举行了北伐誓师典礼,北伐战争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正式开始,势如破竹,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兵临武昌城下。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城。至此,历时40余天的武昌城之战终于宣告结束,武汉光复。

北伐军攻占湖北,北洋军阀在湖北的黑暗统治宣告结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武汉各界人民欢呼雀跃,以各种方式庆祝北伐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北伐军攻克武汉,直接促成了广州国民政府的北迁,武汉再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从而掀开了武汉近代史上最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大革命由此走向高潮。

1926年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正式作出决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北迁武汉。

1927年元旦,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正式宣布在汉口办公,并发布命令,划武昌、汉口、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国都。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南洋大楼举行。全会坚持国共合作原则,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部分限制蒋介石的军政权力。3月20日,新当选的国民政府委员在武昌红楼宣誓就职,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1927年4月,汪精卫从上海到武汉,出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汉口南洋大楼成为武汉国民政府的府址。

武汉国民政府鼎盛时期,辖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甘肃、陕西、河南以及武汉市、上海特别市。国民政府时期,湖北武汉成为中国大革命洪流的中心。正如美国著名记者路易斯?斯特朗所说:“全世界都知道,1927年的汉口是‘红色的汉口’。”

1927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斗争进行了基本总结,纠正和结束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毛泽东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诞生在江西井冈山,它的胚胎便孕育在湖北武汉。

大革命失败后,湖北地区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湖北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在荆楚大地上相继举行革命起义和暴动,枪声四起,红旗漫卷,湖北以在同一时期创建根据地和红军最多的实绩,成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热血沃土。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14日凌晨,突击队一举攻入城内,黄麻起义取得成功,鲜艳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黄安城头。黄麻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继“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的一次著名武装起义。黄麻起义的成功,在大别山区率先树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把湖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新阶段。

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为后来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及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1930年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

1931年12月,为了纪念黄安战役胜利,中共中央鄂豫分局改黄安为红安。1952年,中央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成为共和国以“红”褒奖的唯一的县。

“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决定以鄂东南为中心,实现全省暴动。1929年12月14日晚,大冶兵暴一举成功,被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大冶兵暴的起义部队,也成为后来扩编的红八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等率红五军先后进驻阳新龙港,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

1930年6月,红五军、红八军组成红三军团。红三军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28年,贺龙、周逸群等开创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于1930年开创了洪湖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1930年7月,红四军、红六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下辖两个军,兵力近万人。从此,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十多个苏区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个。湘鄂西苏区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电影《洪湖赤卫队》便是以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斗争为背景创作的。

抗战初期,武汉是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武汉会战更是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大幕拉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成为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多的一次会战。这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后中国军民谱写的反***战争的一首壮歌,它不仅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也载入世界反***战争的史册。

刚刚赶走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湖北又成为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区之一。

1946年,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同时,中原突围保存了中原部队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此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原突围和定陶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三大战役。中原突围,成功地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

1947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与此同时,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支大军于中原大地互为犄角,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创建了横跨长江、淮河、汉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由此形成对敌人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亮号角,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发生在湖北大地上的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分别是解放战争的起点与转折点,在气吞山河的鼓角争鸣声中,湖北即将迎来一片明朗的天空。

1949年5月20日,是湖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军区在孝感县花园镇(今孝昌县花园镇)宣告成立。

从这一天开始,湖北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