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2876600000015

第15章 多姿多彩的艺术成就

惟妙惟肖的镶嵌艺术

巴比伦艺术的功能主要是为宗教和王权服务,艺术的内容也是对神和国王的歌颂,艺术的形式常常限于显示神和国王的权威。乌尔出土的“军旗”是两河流域镶嵌艺术的代表,被公认为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长约40厘米,高约18厘米,共容纳了超过100个人物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美尔人的生活,就仿佛一件微型的《清明上河图》。

“军旗”色彩明丽,是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天青石、贝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而成,主要表现战争和胜利的场景。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的展开,人物、动物、器物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安排得有条不紊。最上一层是描绘乌尔王巡视战利品,乌尔王侧身向右,手拿王鞭,正在士兵的簇拥下视察。身后是他的卫兵和马车,前边是被巡视的士兵及部分战俘。中间一层表现的是战斗与胜利后的战士行列,左边乌尔王国的士兵手持武器,穿戴着盔甲,整齐地向前进军,中间部分为激战场景。右边,敌军正扭头转身,狼狈逃窜。最下层则为军队的出征和凯旋。四轮战车奔驰战场,车上站着驭手和士兵,右边第一辆象征着军队出征,第二辆至第四辆战车下面躺着敌人。在“军旗”的背面,描绘着盛大宴会场面,一片和平的气象。与“军旗”正面一样,也有3排画面。其中第一排描绘的是国王与贵族们正在为胜利庆贺。第二排和第三排,则表现出征军凯旋的画面。人们驱赶牛羊,驮运货物,正向王宫进发。背面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氛。这幅“军旗”构思奇特,显示了很好的艺术水平。

在苏美尔遗址的残存墙壁上,人们还发现了最古老的墙脚遗迹。墙上镶嵌着无数个圆形椎体,五光十色,构成菱形图案。它的主要功用不仅仅是保护泥墙,而且还美化了墙壁。这种工艺在亚述王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工艺,即烧制彩色釉砖。这种彩色釉砖装饰艺术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的艺术家们用彩色釉砖所砌成的各种动物花纹装饰新巴比伦的城门、圣道和宫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效果。

绚丽缤纷的工艺品

苏美尔人是古代杰出的工艺美术师,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学会用陶轮制作陶器了。陶器的颜色有黄有绿,并绘有简单的几何纹样、鸟兽、人物等。

到了王朝时代,由于金属加工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制作了很多加工精细的黄金制品。比如在乌尔王的陵墓里,就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制品,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金饰短剑。这把剑的剑锋经过锻造,打压,闪着寒光。剑把处雕刻有鸟的图案和楔形文字。剑鞘上刻满了植物图案,显得玲珑剔透,在透雕的地方还镶嵌着宝石。短剑的边上雕有两排小孔,原来是用来缚皮带的。此外,还有一顶乌尔王的金盔也极具创意。盔体表面雕刻着波浪状的凸文发型,在金盔的耳部还有一个声响孔,充分展示了苏美尔人的聪明智慧。

亚述的金工雕刻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出色的范例便是青铜片上的浮雕。牙雕在两河流域很早便被用到,但范围极其窄小。在赫梯王国遗址中发现了很多象牙饰品,主要是用来反映神灵形象的,而且神灵常被拟人化。到了亚述时期,牙雕开始广泛使用,主要被用来装饰椅子、宝座、床榻、屏风等,也被制成各式工艺品,如饰针、梳子、匙等。出土的家具象牙雕刻装饰板——王室女人头像,被誉为“尼姆鲁德的蒙娜丽莎”。它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末完成,高16厘米。关于她的身份,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解答。

美索不达米亚人不光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发明了独特的刻写技术,即泥土印章和圆筒印章。今天,圆筒印章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也是最美丽的手工制品。

圆筒印章尺寸不一、但一般都很小,呈现凹雕的形式。这种印章在湿泥版上滚过时会留下一道连续的印迹。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为了便于携带,聪明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始在圆筒印章上钻一个小孔,这样也不会丢失。

制作圆筒印章的材料很多,但大多是宝石和半宝石,再配上金属、玻璃、象牙、骨等,非常坚实耐用。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烘干的黏土和其他材料来制作印章。不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们不便保存。

印章上的图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早期印章的图案非常繁复,而后逐渐趋向简单,后来随着印章雕刻技术的改进又变得复杂起来,更为多样化。雕刻图案之前,要先在印章上刻小孔,然后把这些小孔连接起来制成想要的图案。

美妙的音乐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中也不例外。考古发现表明,巴比伦出土的早期实物几乎都是音乐乐器。巴比伦堪称是古代乐器的发祥地。考古学家在挖掘乌尔国王墓葬群中曾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音乐乐器。经过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些乐器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在这些乐器中,最有名的是从舒伯亚德女王墓中出土的一架竖琴。这架竖琴保存得非常完好。琴架上装饰有用天青石和金箔做成的牛头,琴身为黄杨木制成,而且还在正面用贝壳镶嵌出人和动物,制作极为精良。除了竖琴,巴比伦还出土了里拉琴、对击板和吹奏乐器等。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早期,音乐是上等社会的专用品,对普通百姓来说,音乐属于奢侈品。它主要用于宫廷宴会和神庙仪式上,尤其是神庙的祭祀仪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慢慢进入平民的生活。

在巴比伦的各个时期都保存了大量音乐表演的图像。这些图像有的很清晰,能看出当时的场面。如在献祭板上,刻有祭祀宴会画面。除在献祭板上刻画,有的还在石柱和高大石板上刻画音乐表演场面。在楔形文字中,有许多直接或间接与音乐有关的人名和事件,还有许多乐器的名称。

早王朝时期,音乐主要服务于神庙,用于重大祭祀事件,因此乐器被当作非常神圣的祭器,用于献祭。到古巴比伦时期,乐器种类多了起来,包括风笛、七弦琴、鼓、角、喇叭、手鼓等。每逢王室、神庙及富贵人家祭典和婚丧嫁娶,就会有乐队表演。

随着音乐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职业乐师也随之出现。在乌尔王的陵墓中,发现有大量的乐师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