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2905000000005

第5章 社会经济与金融(4)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有差别的区域性信贷政策,努力实现货币信贷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的有效对接,促进可持续信贷投入机制的形成。建议国家明确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坚持宏观调控原则的前提下,从各区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适当扩大地方分支机构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二是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宁夏发电集团投资公司等都是非常好的企业,但是因为各总行条件太高,不能进入3A企业;三是改变信贷增量核定方式。建议从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实际情况出发,以项目作为确定固定资产贷款规模的主要依据,如有好项目,可以扩大规模;同时,对流动资金贷款增量应根据经济增长率一定比例核定。

在宁夏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放宽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发放以及部分信贷产品的自主调节权限试点。根据宁夏高载能产业在全国和宁夏所处的重要位置及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将调控对象进一步细化,明确对达到一定规模标准的高载能产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调动基层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其因地制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九)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今后要实现宁夏全面跨越式发展,必须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有所突破,要加快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速度,并积极引进外资。首先宁夏要创造条件努力使更多的企业具备国家规定的发行企业债券的条件,国家对宁夏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应给予适当的倾斜,优先支持宁夏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宁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就宁夏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如何与资本市场有机衔接进行调研,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融资的有效契合点,解开宁夏资本市场融资难的结;组织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到宁夏调研,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果;根据宁夏产业优势,优先考虑资源开发型企业(宁东化工基地、青铜峡铝业集团等)上市,运用资本市场融资解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国家应积极支持宁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使用国外优惠贷款。“十五”期间,全国使用国外优惠贷款207亿美元,70%以上的优惠贷款投向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以及出口创汇能力好的工业等项目,但宁夏的项目极少。宁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水平很低,国家应在税收、资本管制等方面给予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干旱地区金融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来自对宁夏中部干旱区的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

摘要: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由于半干旱区具有与干旱区类似的特征,所以在干旱区的研究中也包括了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3,非洲和亚洲面积最大,分别为1795万平方公里和1648万平方公里,欧洲最小,占102万平方公里。中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是当今世界上活跃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其土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开发过程中荒漠化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加深了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进一步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加困难,该地区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长期难以解决。近期,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研究处联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调研处共同深入宁夏中部干旱区进行了调研。通过归纳、总结、思考,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根源,进一步提出了多方统筹解决干旱区金融服务瓶颈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课题组成员:李文靖马明霞王进会

干旱带是影响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地区,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中部干旱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宁夏中部干旱带视察,对人畜饮水、结构调整、统筹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国务院组成十几个调研组专门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金融调研组专门对宁夏干旱带金融服务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着重解决县城以下金融网点少、农业保险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的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和印发了“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的意见”以及干旱带2007-2011年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生态移民等发展规划。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通过改造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移民工程、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等综合措施,逐步解决干旱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部干旱带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矛盾更加突出。

一、宁夏中部干旱带基本情况

宁夏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区。其中,中部干旱带包括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利通区山区、海原县、中宁县山区、中卫市山区、原州区北部、西吉县西部、彭阳县北部及灵武山区部分,涉及11个县(市、区)、69个乡镇892个行政村4394个自然村,占全区22个县(市、区)的50%;总人口1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4%,其中贫困人口40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34.5%;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5.9%;干旱带82%的县(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下水资源贫乏,仅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17%。水资源严重短缺使不少地区缺乏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二、干旱区金融服务现状及困境

(一)金融部门积极努力,金融服务不断改进

监管部门积极支持引导,改进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人民银行通过争取和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壮大支农实力。1999年至2009年末,宁夏辖区人民银行共向中部干旱带8个县区投入支农再贷款13.48亿元,大大缓解了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与干旱区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矛盾问题,同时,通过安排专项再贷款、专项票据置换,支持农信社改革并处理历史积累和包袱问题,增强信用社的服务功能。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总行牵头在全国5省区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随后宁夏开始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从2007年至今,宁夏在干旱地区设立了14家小额贷款公司。2006年年底开始,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截至目前,干旱地区增加了1家村镇银行。

涉农金融机构主动创新,逐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09年末,干旱带地区共有金融机构及网点301家;自治区金融办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14家;财政厅和扶贫办组织设立的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社22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社均属于非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只贷不存的非金融企业。农业银行近两年开始扩大和延伸了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了设施农业产权证+风险担保+3人联保的贷款方式,向农户发放了惠农卡。

对现有网点进行了网点+自助功能升级改造,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ATM机、自助查询转账缴费一体机,在未设网点的8个乡镇安装转账电话13部;增加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服务,全行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43%,其中70%的注册客户来自农村。开发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2007年开始,将对“三农”的服务通过与盐池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作、盐池国资公司与盐池小额信贷中心合作的方式,在盐池境内开展惠民扶贫微贷款业务。

开发行在红寺堡区通过“政府+银行+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发放22个项目1378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了10个行政村的204户农户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使1029位个体户走上了创业之路,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继续使用绿色信用证、一卡通,方便农户办理贷款、取款等业务。加大了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实现了信贷管理网络化,提高了服务效率。开通了黄河借记卡业务,在乡镇网点增设ATM机,加大了支付环境和硬件设施改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结算功能不畅、农户无法使用银联卡的局限问题。在没有网点的乡镇安排信贷人员延伸服务,通过增加客户网点经理、增加村级联络员、增设村级金融服务点,使金融服务延伸到村、组,服务到户,努力解决乡镇村金融服务空白和短腿问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目前黄河银行已着手开发高科技电话POS系统,进一步改进金融结算服务产品。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成立以来,定位服务“三农”和城市居民,对缓解中部干旱地区金融服务短缺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资金需求旺盛,信贷供给瓶颈突出

中部干旱带主要以发展硒砂瓜、枸杞、杂粮等传统特色农业为主,近两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养牛业等。近几年,各县市区按照自治区建设高效农业的战略部署,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财力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经济发展,各方面对金融需求日益旺盛。而居民收入低,资金来源渠道窄,金融机构实力弱,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建设资金需求。

(三)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不足

1.金融机构种类单一,机构网点总量减少。近几年,干旱带大部分县(区)只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晚(2008年成立),发挥作用有限;农业银行刚刚转型,忙于改革上市。而且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网点很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新型商业银行极少涉足干旱带,还没有一家全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也不愿意到特别贫困的干旱带发展。资金互助社资金数量有限不能覆盖所有农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末,中部干旱带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01个,比2005年下降17.53%;中部干旱带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区的33.71%,比2005年下降4.63个百分点。

2.金融网点存在空白乡镇,特别贫困的人口难以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

2009年末,宁夏中部干旱带仍有24%的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48%的乡镇没有小贷公司等贷款机构,15%的乡镇既无金融机构网点又无任何贷款机构。在特别干旱偏远的贫困县,无金融网点的空白乡镇比例达到33%-36%。使得在特别贫困的乡镇、村、组的农户享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红寺堡开发区属移民区,该地区有4个乡镇,其中有3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网点,1个乡镇设在城。据调研反映,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的3个乡镇全部集中在城镇的1个信用社网点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网点少、办理业务过于集中,办理一笔业务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有的甚至一天都办理不了,一些农村居民所得收入往往因为不能及时存入银行而发生丢失被窃现象。同时,因机构网点少,业务员办理业务的压力也很大。

3.金融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渠道尚待改善。干旱区金融服务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传统的现金、同城结算占支付结算的主导地位。缺少ATM机的配置,结算网络只能在网点柜台使用,农村居民银联卡使用覆盖率低,异地资金结算时滞性明显。

三、金融服务不足的根本原因

(一)当地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机构生存发展困难

中部干旱带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其中盐池、同心、红寺堡开发区、海原、原州区、西吉、彭阳等7县(区)属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目前经济最落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09年11个县(区)GDP占全区GDP的31.57%,人均GDP(11532元)相当于全区(21475元)的53.69%;财政收入22.47亿元,相当于全区的20%,财政支出141.57亿元,占全区的33%,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干旱带65%的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没有一个县市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现有耕地面积685万亩,其中保灌水浇地仅占14%,旱耕地占86%,旱耕地长期“靠天吃饭”,亩产不足50公斤,生产能力低下。工业发展缓慢,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滞后,产业单一,缺乏贷款项目,农业风险集中。在不少村组,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而金融机构设置一个网点需要250万元的资金,服务成本高,甚至会发生亏损。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由此看出,干旱带金融资源总量小以及以农业信贷为主的信贷结构特点的形成,恰恰反映出与当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特点是相适应的。

(二)金融资源匮乏,制约了信贷投放

2009年末,宁夏中部干旱带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66.79亿元和388.18亿元,分别占全区各项存、贷款余额的22.68%和20.24%。2005年到2009年存、贷款增量分别为268.46亿元和227.17亿元,分别占到全区存贷款增量的25%和20.97%,居民储蓄存款占全区的27.15%。而该地区存贷比已达到了83.16%,超过了监管部门规定比例。从该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速来看,金融资源匮乏的局面在短时间难以改善,直接制约了信贷投入。

(三)金融机构隶属关系不顺,影响了对当地的金融服务

随着政府大力推动生态移民、吊庄移民工程以及行政区化的调整,出现了金融机构设置与地方行政区划不统一的局面。金融机构异地管理造成一是贷款异地审批,中间环节多,办理时间长;二是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权限受到制约,不能独立自主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业务;三是容易造成资金外流,使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的存款不能完全用于当地;四是导致异地被管理金融机构所在地统计数据缺失;五是因行政区划调整,金融机构网点交接不顺,跨区域性管理给金融机构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给当地农户享有更多金融服务带来不便。

(四)生态移民搬迁,降低了信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