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305600000007

第7章 清净:心净则佛土净 (3)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弦外有音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在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如果心灵是污浊的,人的道路就会坎坷不平;如果心灵是清净的,人的道路就会宽广平坦。

清净无私的大爱

智慧点金石

净心不仅要去除怒心、嗔心、淫心,还要从根本上去除私心。

去除私心不一定要在表面上标榜大仁大义,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心灵净化,从心底里为他人着想,把他人的苦痛当成自己的苦痛,为了让他人脱离苦海,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也就是佛所说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拥有清净心的人,必定由此清净心而生出无尽的大爱。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一位证严法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谈论前一天在外面所听到的消息,佛陀走出来时,问道:“你们三五成群在说些什么?”其中一位弟子说:“在城里发生了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佛陀说:“说给我听听吧!到底是什么事?”

弟子就说:“在山林里,常有人遇到强盗,几天前,有人从那里经过,又遇到三个强盗出来抢劫,那群人看到强盗出现就合力反抗,强盗无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追到树林里,忽然不见强盗的踪影,只看到三个农夫在那儿做事。他们怀疑强盗为了要避开他们的追赶而假扮成农夫,所以,就把那三个农夫当成贼捉了起来,不管他们三人如何辩解,还是被他们捉去见国王了。

“那三个人被抓没多久,有一个女人随后哭哭啼啼地要去见他们,侍卫不让她进去,把她推开,此后,接连几天那个女人都在宫外哭叫着:‘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她很凄惨地哭叫着,希望人家给她一个可以遮身之物。

“国王在宫内听到,就说:‘那个女人又在叫了,你们就拿一块布给她做遮身之物吧!’

“侍卫遵命拿了一块布要给她,那个女人却说:‘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这块布。’

“侍卫又将那块布送还给国王,对国王说:‘那个女人说她不需要这块布。’

“国王奇怪地说:‘她不要这块布,那为什么还在外面一直叫呢?你去叫她进来。’

“那个女人见到了国王,国王问她:‘你要的遮身之物应该是布呀!我送给你一块布,你为什么不要呢?到底你要用什么来遮身呢?’

“那个女人回答说:‘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个女人若没有丈夫,就像赤裸着身躯一样,哪怕是穿金戴银,也像一个裸体的人一样一无所有呀!’

“国王又问:‘你的丈夫呢?’

“那个女人说:‘我的丈夫几天前被人当做强盗捉到国王这儿来,他是冤枉的,我们是安分守己、以农为业的良民,却无端被当做贼,扣押在这里。’

“国王说:‘几天前被捉来的有三人,这三人当中,哪一个是你的丈夫?除了你的丈夫以外,其他的人是谁?’

“那女人说:‘一个是我的丈夫,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一个是我的兄弟。’

“国王就说:‘好吧,这三人中让你挑一个。’

“那女人无奈地说:‘那就还我兄弟吧!’

“国王说:‘奇怪呀!你刚才口口声声说,女人如果没有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银都像一个裸体的女人,现在三个人给你挑,你为什么选兄弟呢?丈夫不是比较重要吗?’

“那个女人感伤地说:‘是呀!一个女人的一生是必须依靠丈夫,没有丈夫的女人真的非常可怜。可是现在三个人要让我挑,这真的很难抉择。我想:没有丈夫,我固然很悲惨。但是,兄弟是我父母的爱子,而父母已经往生了,留下的就是我的兄弟,为了报答父母的这份恩情,所以选择我的兄弟;我知道身为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心,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被捉到国王这里,我的心也很伤痛!虽然父母已往生,但是这份关怀应该是生生世世的,为了报答父母之恩,所以我必须珍惜兄弟之情,因此只好忍痛割舍丈夫与孩子,先救我的兄弟。’

“国王听了很感动,觉得她的‘情’很超越,而且也找不到犯案的证据,所以就将他们三个人都释放了。”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座城,比丘们听到这件事也觉得很感动,纷纷在那儿讨论,佛陀才会问起这件事。

佛陀听完后说:“这个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数的人都为‘情’所迷、被情所困,而这个女人为了体念父母的心,竟能将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情割舍掉,这份体谅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这就是超越的‘情’,她确实很了不起,也因为有这份清净的情,所以才会感动国王,因此兄弟、丈夫和孩子都被释放了。这就是说‘情’若很清净,打破私我的范围,这份超越的感情就能感动人。”

世间之人有时只顾自己,这就是私情。而这个故事中的女人能够体谅往生父母的心愿,表现出了一种无私的大爱,确实令人感动。

弦外有音

人世间的种种纠葛、争斗,大多因为“私心”而起。

其实,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某一范围之内的人,互相之间利益攸关,荣辱与共,所谓“我的”、“你的”,分得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数时候,帮助别人,同时能让自己受益,伤害别人,自己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将人的“私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为了一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损人不利己,走上邪道。世间的平凡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谓之大善。

一旦人们做到将普天下的老者当做自己的父母,年龄相仿的当做兄弟姊妹,而年少的便当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菩萨般的大爱了!

扰乱身心的“无明”

智慧点金石

在佛的眼中,世界上并没有真实存在的痛苦和烦恼,只因为人们的愚昧遮蔽了真理和智慧的光芒,所以才有了种种烦恼的现象。

佛家将尘世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称为“无明”,这个无明,由人们内心中的欲望所生发,并使人长久地处于一种不自在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如果他人要我们欢喜,说几句好话,我们就感到欢喜;要我们烦恼,说几句坏话,我们就立刻大怒。这样我们就被别人所控制、所掌握,从而失去了自主权。

不能自主的人生是非常悲哀的!

故事苑:曲径通幽

对于内心不够清净的人,无明具有巨大的力量。

佛陀有一次在说法时,有一个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萨就问佛陀道:

“佛陀!这个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却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三圈,并鸣指一下,但此女子都无动于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个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现在,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这个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位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涌出,向佛陀作礼后,便至此女子前,鸣指一下,此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罔明就是无明了。禅定,不为外境所动,虽文殊般若智能,亦不为所动,但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小看,当无明扰乱身心时,“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可不慎。

弦外有音

佛经中所讲的“定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恒心”,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先磨炼人的心灵,在心理上禁得起周围环境及人与事的磨炼、做到不动摇、不散乱、不烦恼、便可保护心念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破除“我执”,获得解脱

智慧点金石

佛家有一个概念叫做“我执”,这个“我执”是净心的最大障碍之一。

所谓“我执”,简而言之,就是人性对“自我”的盲目执著,更简单说就是人的私心和私欲。很多人提升道德修养或学佛,满足于在道理上明白私欲或我执的荒谬,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执作为人性的根本缺陷,深深潜藏于知见、情绪、实践等各个方面。

人们只有真正做到在实践上破除我执,才能获得自由和解脱。

故事苑:曲径通幽

佛陀经常借助人间的普通生活开示弟子,讲授佛法,下面故事中佛陀借牛的蒙昧讲道了人的蒙昧,进而阐述了“我执”的含义。

佛陀在罗阅祇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偕同弟子至城中开示说法。结束后,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见一人赶着牛群回城。牛个个肥壮,一路上跳跃奔逐,彼此还不时以牛角互相抵触。佛陀见到此景,有感而发,说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性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荧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毕,就座后,阿难即稽首请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义理,祈请世尊慈悲开示!”佛陀告诉阿难:“回来的路上,你是否见到那位牧牛人赶着牛回城?”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接着说:“这群牛的主人是屠户之家,原本养了上千头牛,为了让牛健壮肥美,屠户雇人天天牧放这群牛到牧草丰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选最肥壮的牛,宰杀赚钱。就这样一天过一天,这群牛已经被宰杀超过了半数,然而,这群糊涂的牛儿却浑然不知,依旧每天开心得吃草玩乐,或与同伴争斗。我因为感伤它们如此的无智,所以才会说此偈语。”

接着,佛陀又对大众开示:“不仅仅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样,不晓得无常的道理,执著地认为有一个实有不变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贪图五欲之乐,更为了永不满足的欲求彼此伤害。当无常来临之际,又无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轮回的深渊,生生世世无法出离。所以,世人又与这群牛有何差别呢!”

的确,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但有的时候,人对于宇宙大智慧的认知,并不比牛高明多少,这也是人的一种悲哀。

弦外有音

无法破除“我执”的人,总是感到凡是“我”想的理所当然是对的,凡是“我”要的理所当然要得到,“我”理所当然高于一切、优于一切。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偏执、征服欲、痛苦、贪婪、怨恨。人心成了炼狱,人间成了地狱,佛所说的各种痛苦和罪恶就全都出现了。

实际上,“我”怎么可能优于一切、高于一切?众生平等,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自己。以恶对恶,以自私对自私,开始了自私与恶的恶性循环,人因此而难逃苦海。

只有破除我执,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和世界观,才有可能摆脱此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