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人,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16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学习佛学的心得《究元决疑论》,很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决定聘他为印度哲学课程的特约讲师。192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重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此书中,梁漱溟“批评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学的开启者。
心法探源
与其他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不一样,梁漱溟主要是靠自学成才的,他曾在《我的自学小史》中谈到了他的一些自学经历和经验。他说:“我的一生是一个自学的实例,若将我自幼修学以至在某些学问上:‘无师自通’的经过,叙述出来给青年朋友,未始无益。”根据他本人的叙述,其自学的方法和经验大约有三点。
一、读书要有一颗“向上心”
梁漱溟虽然从六岁开始便已读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但他认为自己先天条件并不好,体弱多病,因而曾坦率地说:“我自幼呆笨,几乎全部小学时期皆不如人;自十四岁虽变得好些,亦不怎样聪明。”可是,他却有一颗向上的心。他说:“特别是自十三四岁开始,由于这向上心,我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何事,很少需要人督迫。”
在他看来,“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最要紧的是在生活中有自觉”。而一旦有了“向上心”,便会自觉地刻苦读书求学,不会偷懒。总之,梁漱溟认为“向上心是自学的根本”,有了“向上心”,一个人就会自觉地加以自学。
二、注意同学之间的交流
梁漱溟说:“自学条件,书报资料固然重要,而朋友亦是重要的。”他所说的几位朋友,实际上都是他同校的同学。梁漱溟虽然有其孤高自许的一面,但逢有真才实学的同学,他都能虚心求教,广为吸纳。
他从同学陈子方、郭人麟、甄元甫等人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凡此,都可以看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自学者应该经常阅读报纸杂志
梁漱溟曾深有体会地说:“我的自学,最得力于杂志报纸。许多专门书或重要典籍之阅读,常是以杂志报纸先引起兴趣和注意,然后方觅它来读的。”
梁漱溟之读报纸杂志,并不是为了消闲,而是为了自学。他除了在报纸上留意自己所想要读的专著或典籍等书讯情况以外,还注意从报纸上学习专业知识。如他为了学习近代国家法制知识,就经常读《国风报》,因为那上面有许多谈国会制度、责任内阁制度、选举制度、预算制度、国库制度、审计制度等方面的文章;为了学政治、时事,他就经常读《北京日报》、《申报》等一些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获得许多收益。他对粱启超、张耀曾、章太炎、章士钊等文化名流的认识和了解,也多半是通过读报得到的。
当然,除了以上读书自学的经验外,梁漱溟还谈到过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以及从小好深思等方面的读书心得。由于这些方面前人已谈了不少,我们仅归纳了以上三点,却都是在自学的前提下提出的,因而对那些有志自学的人似乎更有启发。特别是他注意阅渎报纸,从报中求学,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对我们来说似乎尤觉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