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75

第75章 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名人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一生为官清正,追求恬淡,最终因看不惯官场的险恶,退隐山林。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重视学习,笔耕不辍,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心法探源

陶渊明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刻苦攻读儒、道经典及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他读书重在弄通其大旨,不钻牛角尖,不像一些读书人拘泥于章句细碎处。他一生重视读书学习,曾留下读书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读书注重领会其精神要旨,并不刻意于字句的解释。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说:自己生性喜好闲静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喜欢读书,却又不受字句释义的局限;每当读到会心处,便连吃饭也忘了。后人据此将陶渊明这一读书方法总结为“会意读书法”,或称“不求甚解法”。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又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见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这与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是一致的。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一扫“死读书,读死书”的死板学风,对后世影响颇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推崇这种读书方法,他在《松斋自题》中写道:“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床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

“不求甚解”的典故词义,后来发生转化,如今多用来形容读书浅泛粗疏,只求略知大概而不作深入理解。显然,这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本义是两回事。对此,邓拓曾在《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指出:“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陶渊明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表明会意并不止一次,而是随着读书深入而不断领会书中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