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77

第77章 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名人简介

王充东汉会稽上虞人,字仲任。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

心法探源

王充家境贫寒,祖先曾以种田养蚕为业。王充八岁开始读书,几乎对所有的书籍都很感兴趣,想把它们都学懂弄通。可是,父亲无法给他买更多的书,他只好到处去找书、借书读。王充发现书市是个不用花钱就可读书的好地方,就常常在兜里揣着干粮,到书市上贪婪地埋头读书。遇到一本好书,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细心领会,往往忘记了吃干粮,也忘记了时间,书铺老板要催促他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不管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王充长年坚持到书市读书。

王充少年时就才华出众,20岁时地方官举荐他到京城洛阳的太学里去读书深造。这是全惟一的高等学府,藏书丰富,老师的水平也高,王充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求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王充学成后回家乡教书,一度在郡里任功曹、治中等官。他做官办事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后来终于离职,回家潜心读书与著述。

王充读书主张博览,以通古今。他把读书比喻为旅行,涉猎愈广,则成就愈大。他在《论衡·别通篇》中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王充在《论衡·谢短篇》中进一步分析了古今知识的内在联系:“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陆沉”,在无水的陆地上沉没,喻不解世事;“盲瞽”,看不见东西,喻不明事理。在王充看来,古今知识是缺一不可的。

王充博览古今的读书方法,并非只当书厨,束之高阁,而是要学以致用,要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习。他指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显然,博览古今的目的在于运用。

除了注意博览群书,王充还特别注意在社会生活中钻研各种学问。他搜集了无数民间风俗、传说轶事、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昆虫草木等,一一加以分析研究,求得透彻的理解。由于他具备丰富的知识,加上他有注重调查研究的习惯,因而他能够解释和识破一些鬼神之说,并给以有力的批评。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

为了写《论衡》,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用了几年的工夫才写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无神论,对迷信进行了批驳。汉代谶纬神学盛行,刘邦把自己宣传为“赤帝子”,刘秀也以谶言“卯金修德为天下”替自己君临天下披上神秘外衣。王充为廓清谶纬之说,逆世俗而行,坚持真理,结合生活中事例,批判了“神不灭”论和“有鬼”论,指出帝王并非天神的后代,并非天意的执行者,阐述了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论衡》一书计80多篇,20多万字,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作。除《论衡》外,他还著有《养性》、《政务》、《讥俗》等书。

他的一生笔耕不辍,也从没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正如他在《论衡》中所说:“伯乐学相马,颐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意思是说,伯乐为学到相马的绝技,终日苦心思考,所见一切便尽成了马;庖丁为掌握宰牛绝技,把周围的东西都当成宰了的牛琢磨,竟然三年之内不见一条“活牛”,王充于是得出结论:“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可见,读书用心专一“精至”,日思夜想,才能学之“精至”。这种“精至”境界,正是读书入迷成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