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308100000016

第16章 能力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能力教育(1)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康熙的教子经验

康熙处处言传身教,为儿孙树立榜样。康熙常在畅春园办理政务,将太子的书房就设在自己理政之所的旁边,并取名“无逸斋”,顾名思义,不能偷懒的地方,警示太子下工夫学习。无逸斋外种满了五谷,康熙经常亲自侍弄,以教育太子一黍一粒来之不易。外出巡视,如果太子没有随行,也必须按时向他报告学习情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在江宁(南京)收到太子的请安折,得知已读完四书,非常高兴,当即赋诗送给太子。当时太子只有11岁,康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爱意和鼓励。

为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康熙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并以此教育皇子们:“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有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自己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国内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如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现在,父母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只注重言传,而忽略了身教。

1.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身边孩子的影响?

2.孩子有没有问过你为何要做某件事,或者当场指责你的行为不对?

父母的教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好的父母就不可能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孩子。

孟母以“断织”、“三迁”教育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岳母以“刺字”教育出了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林则徐的父母以苦心执教影响出一个以禁烟而著名的政治家;徐霞客的母亲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父母在,也远游”,终于成就了一个“奇书奇人”的地理学家。家长良好的人格,是激励子女成才的重要力量。正所谓:“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朱庆澜先生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嘴,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信的。”特别是在家里,“做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儿女在一起,一举一动,儿女都把你监管着。比如教儿女不要吸烟,父亲就不能吸烟,如果父亲吸了烟,不但叫孩子疑心”,还“从此不信任父母的话”,“看不起父母”,“作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因此,他要求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哪件事,自己先不要去做;要教儿女做哪样事,要自己先去做”。

朱庆澜先生把自己的以身作则看做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并且断言:“根本法一错,什么教法都是无效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做父母的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迎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活的教科书。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你灌输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父母要充分重视身教的力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筑长城”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作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此我们提醒父母要注意:

1.要处处以身示范。从品行的形成规律来讲,品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以身示范是父母教育孩子最直接、最奏效的方法。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个平台也许是饭桌上,也许在临睡前,示范的作用要落实到时时处处。

2.“言传”的时候重视“身教”,言传和身教在不同时候会起不同的作用。心理学家讲:身教是榜样,你自己是怎么做的、你的价值标准是怎样、你的为人处世怎样,对孩子的影响比你用话语去教作用会更大一些。父母是不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不是求发展、求自我发展,往往更能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你自己没有做好这一切的话,这个事情的作用根本就体现不出来。

随时随地启发孩子——唐太宗“遇物则诲”的子女教育法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太子李承乾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李世民深知,太子的德行、治国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太子进行教育,而且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有一次,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遇物则诲’。”侍臣不大明白,他就对此作了解释。

他说,我和太子一起吃饭时,我就对他说:“老百姓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是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在和太子一起在大树底下乘凉时,我就对太子说:“木匠要把这大树的树干锯成平整的木板,就必须要依照绳墨去锯。作君主的只有虚心听取大臣们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唐太宗对太子进行这些治国安民的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结合眼前从事的实际活动,从中引申出相应的道理,教育效果也很好。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虽是长久之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孩子的教育要放在日常生活中,向唐太宗学习“遇物则诲”的教育方法是明智之举。

只有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把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同时,也加大的教育的力度,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当你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时,在这种很多人手工作的地方,注意引导孩子观察那些工作中的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借以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同时要时刻注意在生活中和游戏中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情、感受,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解除自我中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掌握和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要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行,就不要进行枯燥的说教,借鉴唐太宗的经验,我们可以选择当孩子站在镜前时,你就冲着镜子做各种的表演,引起孩子的注意,借机进行教育。你告诉孩子: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人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而简单枯燥的说教,本身就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当然就很达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希望都非常强烈。人们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要坚持“遇物则诲”的原则。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学会尊重。回到家时与父母长辈打声招呼是一种起码的尊重;上课专心听讲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在食堂就餐后,把椅子、餐具放好是对食堂师傅的尊重;熄灯就寝后按时睡觉是对同学的尊重;对位高者不卑躬屈膝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位卑者不嗤之以鼻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尊重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才会赢得尊重。

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遇物则诲”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邀请孩子参加打扫家庭卫生,并适时告诉孩子:家里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持,不能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别人休息的时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不能因为自己就影响其他人;还有,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所以,不仅在在家里需要爱护卫生,走出家门同样需要爱护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