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懂心机,做事要防诡计
308400000011

第11章 只做“傻”中精,不做精中傻(1)

无须事事清澈如镜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在面对无需清清楚楚的事情上,装糊涂就成了一种处世之道,也是一种智慧。

装糊涂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它需要超然的表演才能;拿出来表演的,是为了愚人耳目,装糊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掩藏真实意图。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重大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没有顾及到日本公司代表的反应。实际上,日本公司代表一言不发,只是在仔细地听、认真地记。

美方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开始想起要征询一下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不料,日本公司的代表似乎已被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慑服,显得迷迷糊糊,混沌无知,日方代表只会反反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没做好准备”,“我们事先也未搞技术数据”,“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第一轮谈判就在这不明不白中结束了。

几个月以后,第二轮谈判开始。日本公司似乎因认为上次谈判团不称职,所以予以全部更换。新的谈判团来到美国,美方只得重述第一轮谈判的内容。不料结果竟与第一轮谈判一模一样,由日方对谈判项目“准备不足”,日本公司又以再研究为名,毫无成效地结束了谈判。

经过两轮谈判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三轮谈判。在第三轮谈判不明不白地结束时,美国公司的老板不禁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依然如此,两公司间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国公司解散了谈判团,封闭了所有资料,坐等半年以后的最终谈判。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仅仅过了8天,日本公司即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谈判团队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只好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成员从各地找回来,再一次坐到谈判桌前。

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数据,对技术、合作分配、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甚至所有细节,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精美的协议书拟定稿交给美方代表签字。

美国人立马傻了眼,一时又找不出任何漏洞,最后只得勉强签字。不用说,由日本人拟定的协议对日方公司极为有利。

在美日的谈判较量中,日本人巧装糊涂,以韬光养晦的谋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其实作为一种谋略,“糊涂”不仅能在商场上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也能在关键时刻让人稳操胜券。

某公司主任职位空缺,于是办公室为继承人选的问题议论纷纷。

乔纳森自信是一位很不错的职员,平时工作积极,表现良好。而此时,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原因是他本人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也没接受任何正式的谈话。

这天,办公室主任问乔纳森:“什么时候请客呀?老兄,就要荣升了。”

“别拿我开心了,你给我发聘书呀?”

办公室主任竟得意地说:“这次,你的聘书还真有可能是我给你发。”

然后他将公司在人事改组上的考虑,老板的打算和前任对乔纳森的推荐猛侃一番。过了几天,财务部的主任又问乔纳森:“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

这事乔纳森怎么没听说?可无风不起浪。乔纳森没有说不知道,而是回答:“怎么,反应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这时候,装傻其实就是装明白,这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战术。

像乔纳森一样,面对事情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策略。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人是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的,越聪明就越招人恨,招人妒。所以,无需将每件事情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适当的时候拿出“糊涂主义”的挡箭牌应对状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心机悟语: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不显得过于聪明,他就已经相当狡猾了。”做人无需狡猾,也无需事事明澈,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便是糊涂主义的智慧所在:糊涂背后掩藏的是清醒。

与人无争,无人能与之争

争与不争乃两种处世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

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和无奈的做法,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与人无争”,是一种恬和冲淡的心态,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机。

王秀之,字伯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他从小的时候就深受家中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他的祖父王裕,曾任南朝刘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亲王瓒之,曾任金紫光禄大夫。

王裕当官的时候,徐羡之、傅亮是朝中权臣,王裕却不与他们往来。后来,徐羡之、傅亮因权重被皇帝所杀,王裕没有受到牵连。王裕辞官后,隐居吴兴,给他的儿子王瓒之写信说:“我希望你处于与人无争无竞之地。”王瓒之遵循父亲的教导,虽然做到了工部尚书这样的官,却始终没有巴结一个朝中权贵。

此外,父祖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王秀之也养成了一种不媚上、不贪利的品格。

南朝刘宋时,王秀之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当时褚渊任吏部尚书,深受宋明帝的信任,百官也非常敬佩他。每次朝会,公卿官僚以及外国使节,无不对他延首目送。

褚渊看到王秀之气度优雅,神情秀逸,很是喜欢他,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女婿。吏部尚书在当时专管官吏的考核、奖惩、提拔,权力很大。做吏部尚书的女婿,正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然而,王秀之却不肯为了升迁而违背家训,因此没有答应。于是,他长期只是担任下级官吏。

后来,王秀之做了太子洗马,桂阳王刘休范想征召他任司空从事中郎。当时正值明帝刚死,刘休范自认为是宗亲长者,想要争夺到辅佐大臣这个职位。可是辅佐大臣这个职位最终落入他人的手中。刘休范心里满怀着怨恨,于是在自己的驻地里招募勇士,修缮器械,广罗士人,准备起兵反叛。

王秀之察觉到刘休范的反叛意图,他知道刘休范迟早要起兵造反,于是他就推说他自己有病,没有应召前往。

刘宋末年,王秀之担任晋平太守之职。晋平这块地盘很富裕。在这里当官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油水很多。可是王秀之在这里刚刚任职满一年,就对别人说:“这个地方很富饶,我已经在这里得到很多好处了。我所得到的俸禄已经足够了,怎么能够长久地停留在这里做官而妨碍国家招纳贤士呢?”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让别人来代替自己,被人称为“恐富求归”的太守。

南朝萧齐时,王秀之担任太子中庶于、吏部郎,又出任义兴太守,迁职为侍中祭酒,后来又转任都官尚书。在他担任尚书时,他的顶头上司是王俭,但是王秀之从来就没有与王俭过分亲密。

身处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人人想着如何爬得更高,王秀之却始终以一种无争的态度为官、处世。乍一看来,他的行径与这个纷争不断的官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不争与平和,才使他的父祖、他,甚至还有他的儿子都能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堂之上,长久地屹立不倒。与那些大起大落的人相比,王秀之一家无疑已经达到了“无人能与之争”的境地了。

做人处事,最难修炼的是这种像王秀之一般的平和心态。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为的痕迹太重,很容易事与愿违。王秀之的可贵之处在于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无论是做小官还是赴重任,都不卑不亢,不媚上、不欺下,有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权力场上变化无常,欲免于忧患,应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情。权力常常是求而不得,不求却自然而来。“与人无争”说到底是智慧的“退”,而“无人能与之争”则是聪明的“进”。

心机悟语: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说:“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与不争,只是两种不同的姿态。与人无争者,心境坦然,得与不得的结果无异,这种心态之下,反而所获甚多。不争,就是最强有力的争。

出桶的螃蟹惹众怒

当有人与别人不一样时,众人会共同出击,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这就是社会对于人们从众的希望与要求,每个人都应与团体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无论这个团体是我们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对着装、举止、说话和思想都明显的有规定好的“准则”,当我们对这些准则有所偏离时,我们就不会为社会接纳,就会受到他人的嘲笑。

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对他人持排斥的态度呢?看一看“桶里的螃蟹”这则隐喻就能找到答案了。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进桶里,它会想办法用爪子钩住桶的边缘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几只螃蟹放进桶里,就没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边,其他的螃蟹就会阻挠同伴的成功。这种现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当有的人出类拔萃,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众人共同出击,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这种表现,通常来源于人类的嫉妒之心,或许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人的成功就会映衬出自己的失败。

这是人性,也是社会的潜规则:过度表现自己是大忌,这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产生误会,无形中多了很多敌人。

报社把记者刘奎分到娱乐版,专门跑剧院和影视娱乐圈,这可是个外快不少的美差事,其他记者甚是羡慕,可第一天采访就遇见怪事。

开完记者会,导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东西在刘奎的口袋里,刘奎一看是钱,赶紧挡了回去。没想到上车后,导演把钱扔进了车窗,而司机居然不听刘奎喊停车,急忙开上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机解释,摄影记者也跟着点头。

这可怎么好?刘奎急得一进报社就向主任报告,并把钱呈了上去,没两天公布栏贴出记功的告示,嘉奖刘奎的清廉,办公室人人都向刘奎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这种行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访,某歌星的妈妈,居然半夜敲门,把钱从门缝塞进来,然后像贼似的飞奔而去。

采访组长终于说话了:“以前我和志红跑影剧,都没这种事,为什么老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检讨,从今以后换志红跑影剧!”

果然行贿事件不再发生,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是其他记者都廉洁到分文不取吗?非也!大家拿了红包,有谁会像刘奎那样去交给主任,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虽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清廉而获得赞扬,但也引来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孤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挡了他人财路,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存构成了威胁。这样一来,刘奎被贬“冷宫”也就是迟早的事。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以致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懂得什么时候适当的表现自己,什么时候回到“桶里”做与别人一样的“螃蟹”,也是一种心机与智慧。真的明白其中的“精髓”,才能在行事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进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于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为巧诈。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难道将领不懂得用兵之道?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皇帝御驾亲征,也是一种“好大喜功”。有些时候,甚至他根本是知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了,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的。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让所有人知道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即使颇富才华也要懂得时时收敛,而“强”出头者,既无头脑的小聪明,又无处世的大智慧,如孟子所说,“会死的”。

心机悟语:

法国作家蒙田说:“如果智慧的拥有者不善于合理、谨慎地利用它,那么对其本人来说,智慧就是危险的武器。”谦卑和渊博的人,将智慧的武器对准他人;自大和粗浅的人,则将武器对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