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分伯仲的天下第一泉
广袤的神州大地,名泉星罗棋布。就拿冷泉来说,仅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好几处,“天下第一泉”,本应该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有:江西庐山的谷帘泉、江苏镇江的中泠泉、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四川峨眉玉液泉等。各泉因评定方法不同,加之地域限制、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而享有美誉,因而美誉的由来是不同的。谷帘泉因“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而以谷帘泉为最佳得名;而据唐朝张又新著《煎茶水记》载,镇江的中泠泉排名第一;北京玉泉山的玉泉,则传说是乾隆皇帝命人收集全国名泉水样,用称量的方法与玉泉水进行比较,结果玉泉水最轻,所含杂质最少,水质最佳,故而又称“天下第一泉”;后来又传说清乾隆皇帝南游途经济南时品饮了趵突泉水,觉得比玉泉水更加甘洌爽口,于是赐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玉液泉则被苏轼、黄庭坚等称为“第一泉”。
1.谷帘泉
(1)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谷帘泉位于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南康王谷中(今星子县境内)。康王谷又名庐山垅,位于庐山南山中部偏西,是一条长达7千米的狭长谷地。《星子县志》载:“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中那条溪涧的源头,就是谷帘泉。谷帘泉又称三叠泉、三级泉,当地百姓也称之为“渊明醒酒泉”。谷帘泉来自大汉阳峰,从筲箕洼破空跌落于枕石崖上,流水与岩石相碰撞,激起水珠喷洒飞溅,如雨如雾,纷纷数百缕,恰似一幅琼布悬在山中,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
(2)来历
相传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将天下名水排出二十品次,将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陆羽以嗜茶著称,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世称“茶圣”,他对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将泉水排了名次,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陆羽还两次结庐隐居于康王谷,从事品茶鉴水的研究活动。谷帘泉经陆羽评定,声誉倍增,驰名四海。
庐山有一大名产,即驰名海内外的庐山云雾茶。这种茶在生长过程中因受到山上长时间的云雾滋润,其芽叶肥壮,叶质嫩软,白毫显露,浓郁清香。如果说杭州有“龙井茶叶虎跑泉”双绝的话,那么,庐山上的“云雾茶叶谷帘泉”,也被茶界称为珠璧之美。
(3)景观
谷帘泉位于康王谷底,笃里钱村右下方,与筲箕洼毗邻。泉水源自汉阳峰,据志书记载:“泉水西行为枕石崖所阻,湍怒喷涌,散落纷纭,数十百缕,斑驳如玉帘,悬注三百五十丈,故名谷帘泉,亦匡庐第一观也。”自从唐代陆羽寻访庐山,踏勘此地,曾说“谷帘泉水为天下第一”以来,吸引了不少文化精英慕名而至。后任南康知军的朱熹则生怕谷帘泉过于寂寞,利用门身“地方长官优势”和“名人效应”,在过观口山门前行500米的地方,也就是“回马石”附近,用隶体书写“谷帘泉”三字,刻于涧旁崖壁之上,以此招徕游客。
谷帘泉瀑崖高数十米,宽十几米,崖壁腹部平整稍凸,飞瀑能依壁而下形成“帘”式结构,“帘”与“帘”之间,以水柱相隔,初分五道,至中部,复成七道,中无空隙,形成统一的特大的“帘”体。又因泉流下泻迅疾,互相摩擦碰撞,迸发出千万颗微型粒状水珠,故人们称其为“谷帘泉”,十分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奇观。其左侧崖壁刻“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实在是为这一奇观壮色的神来之笔。从美学角度看,在观瀑亭观瀑,有迷离朦胧之美;在石桥观瀑,直面巨瀑飞流奔泻而下,则有雄奇豪放之美;立于仰止亭上层观瀑,有淋漓通畅之美;而坐于仰止亭下层,身倚栏杆,悠闲仰观,则又有飘逸飞动之美。人与自然,在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由于谷帘泉四周山体多由砂岩组成,加之当地植被繁茂,下雨时,雨水通过植被,再慢慢沿着岩石节理向下渗透。最后,通过岩层裂缝,会聚成一泓碧泉,从涧谷喷涌而出,倾泻入潭。所以,历史上众多名人墨客,都以能亲临观赏这一胜景和亲品“琼浆玉液”为幸。古人曾称山泉水有“八大功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这就是说,山泉水清澈透明,甘洌香润,少杂质,无污染,有益身体健康,这八大优点,谷帘泉都已具备,自然成了上好水品。
(4)历史文化
康王谷中涧流淙淙,清澈见底,酷似陶渊明著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缘溪行的清溪。康王谷离陶渊明故里仅5千米,相传陶渊明晚年时曾在此度过一段清苦而恬静的生活。康王谷口在星子观口,由此入垅,山重岭复,溪涧引路,松林掩映。路回溪转约5千米后,地势豁然开朗,峡谷中有村舍田园、茂林修竹,桃红李白、阡陌交纵间,男女衣着朴素,耕作劳动,仿佛就是陶渊明构想的桃源境界。
谷帘泉经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一泉”后名播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纷至沓来,争相品水题咏,公认谷帘泉水“甘腴清泠,具备诸美而绝品也”!唐张又新《谢山僧谷帘泉》诗:“消渴茂陵客,甘凉庐阜泉,泻从千仞石,寄送九江船。竹柜新茶出,铜铛活火煎,散花浮晚菊,沸沫响秋蝉。……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篇。何当结茅屋,长在水帘前。”诗人把对谷帘泉的爱慕之情发挥到极致。陆游在其《入蜀记》中写道:“前辈或斥水品以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尽当,然谷帘卓然,非惠山所及,则亦不可诬也。”这里提到的“谷帘”,就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评定的“天下第一泉”。
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蟾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朱熹在《康王谷水帘》一诗中咏道:“采薪爨绝品,瀹茗浇穷愁。敬谢古陆子,何年复来游?”北宋著名学者王禹偁考察了谷帘泉水后,挥笔作诗:“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何当结茅室,长在水帘前。”并在《谷帘泉序》中写道:“水之来,计程一月矣,而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紫岩素瀑展长霓,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昼犹湿,松里云深夏亦寒。”
2.中泠泉
(1)简介
镇江中泠泉,又称扬子江心第一泉或南零水、中零泉、中濡泉,意为大江中心处的一股清冷的泉水,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以西约500米的石弹山下。中泠泉自唐代被品茶鉴水名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泉”以来,一直享有盛名。
中泠泉原为江心泉,唐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处于长江旋涡之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的一个曲水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由于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水深流急,所以汲取中泠泉极为困难,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用绳子将带盖的铜瓶子放入泉中,然后迅速打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故陆游游金山时曾发出“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感叹。沧海桑田,岁月推移,长江主河道北移,南岸的江滩不断沉积扩大,清咸丰、同治年间,中泠泉遂随金山登陆,由江心泉变成了陆地泉,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
中泠泉位于长方形的石池内,该池由大石块垒砌而成,四周围有石栏,池内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系清代镇江知府、书法家王仁堪所书,与金山寺楼阁相映成趣。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从池底涌起,终年不竭。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7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绝佳之处。
(2)来历
中泠泉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源源不断地涌出,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甘洌醇厚,特宜煎茶。据史载,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在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中泠泉水煮茶,清澈甘香,饮之其味难忘。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由于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水面放一枚硬币不见沉底;泉水可高出杯口1—2毫米而不外溢。
(3)历史文化
中泠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还与当时提取泉水极为不易有关。据《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苏东坡也有诗云:“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中泠泉于滔滔长江水面之下,时出时没,而江水水势汹涌,急涡巨旋,使汲中泠水极为困难。
自唐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或指派天下代汲,或冒险自汲,都对中泠泉表现出极大兴趣。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用镇江中泠泉泉水煎泡的茶之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宋初李昉等人所编的《太平广记》一书中,就记载了李德裕曾派人到金山汲取中泠水来煎茶。到明清时,金山已成为旅游胜地,人们来这里游览,自然也要品尝一下这天下第一泉。
据载,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原屹立于长江江心的中泠泉变为陆地泉。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春写记立碑,于池南建亭,池北建楼。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成为秀丽一景。
3.玉泉
(1)简介
玉泉位于北京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南麓,由玉泉山上泊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玉泉泉水清而碧,澄洁似玉,自石雕的龙口中喷出,白如雪花,曾名为“喷玉泉”。《析津志》说:“玉泉,源出青龙桥社玉泉山,与冷泉合,下流为清河。”玉泉所在的山上洞壑迂回,景色优美,下泻泉水,艳阳光照,宛若玉液奔涌,翠虹垂天,“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名之“玉泉垂虹”,为明代“燕京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在玉泉山修建澄心园(后更名为静明园),影响到玉泉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宛若彩虹倒垂的泉水变成了“喷薄如珠”,所以乾隆皇帝将它改名为“玉泉趵突”。
玉泉水质优良,用此泉水沏茶,色、香、味俱佳。明清两代,均为宫廷茗饮御用泉水。
(2)来历
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清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又雅好评水鉴泉。据传,他认为比重越轻泉水越佳,为验证水质,命太监特制一个银质量斗,用以称量全国各处送京的名泉水样,经过反复比较,玉泉水的比重最轻且水质甘洌,含杂质最少,被评为第一,故被乾隆赐封为“天下第一泉”。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雅性十足地记文:“两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向之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为之记……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并将记文交由户部尚书、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刻碑,立于泉旁。玉泉自此以“天下第一泉”闻名。
(3)景观
玉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称玉泉,而玉泉周围的景色,亦合“燕京八景”之实,旧有诗云:“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鸣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可谓恰切。玉泉山六峰连缀,逶迤南北,属西山的支脉,其山“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自然风景十分优美。
玉泉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称今名。
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玉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为最著名。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国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重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带、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眼、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可惜的是,近代以来,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景观多毁于兵火。
(4)历史文化
玉泉流量大而稳定,曾是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河湖系统的主要水源。元代,引玉泉之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为宫廷专用水源,一直沿袭到清初。元代陈孚、明代金幼孜均有《玉泉垂虹》诗。明代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溦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洌,门刻玉泉二字……”他又赋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诗中描写道:“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明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飞沫拂林空翠湿,激波溅石碎珠圜。传闻绝顶芙蓉殿,犹记明昌避暑年。”
清代,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乾隆初来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觉得“玉泉垂虹”不贴切,改名“玉泉趵突”并写诗说:“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